在大多数文明国家,银币曾是价值标准,但这一标准的精确性已由于银 币数量的不断减少和成色的不断降低而减弱。

保持金银币于规定的量和质,本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每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都几乎不断地降低其本位币的含金量。轻率降低硬币成色带来的恶果偶尔也使人进行局部的改正,但坚定的决心总经不住以后又出现的强烈的诱惑力。①

虽然一些鼠目寸光的君主可以通过降低货币成色,不顾及信用的办法来暂时获得少许利益,但他们并不想让私人也偷窃一部分硬币,从而进一步降低货币成色。因此,只有“惯性力”才阻止他们不采用新的造币技术。他们学会了精确地控制铸币的大小和形状,使印记精密地与圆硬币配合,学会了用重型机器给硬币轧花边,或在硬币边上轧印出凸字短铭。第二步是把硬币造得坚硬,耐磨,以便能压印出清晰的低浮雕。低浮雕硬币耐磨,磨损很容易被看出,而且没有贵重的器具不易仿造。

大家都知道,许多精美的硬币和一些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硬币是艺术家和极熟练的工匠不用机器制造出来的。但现代商业需要大量的硬币,艺术家和熟练工匠的劳动满足不了这种需要。即使能够满足,其很大一部分成本也不是来自铸造它的原料而是来自加于其上的劳动,以致其价值中的那种不可靠的因素很大,而现代要求把金币的价值钉牢在黄金本身的价值上的目的将不可能达到。①

白银从其性质来说比黄金更适合于在除了极富人以外的任何人民中间充当通货的主要材料;所以直到最近,一般说来,它或者单独地或者与黄金以某种形式联合地作为本位币的金属。英国货币的名称“pound”(镑)原意即是一磅重的不同形状和不同重量的银便士,利弗尔也是一样。

政府发行的银币,很容易折合为一定数量的黄金来流通,因为银币只用于国内,在大笔支付中不要求其他国家一定接受。但当中世纪的阴影已经过

① 在英国,降低硬币成色的过程较慢。每先令的含银量只从威廉一世时代的 270 谷,降低到十六世纪初期的 93 谷,虽然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降低的幅度很大。十七世纪末,先令的含银量实际上又有降低,但不是

出于有意,而是由于疏忽,不过蒙塔古和威廉三世、牛顿和洛克在 1696 年恢复了原来的含银量。详情参阅肖的《通货史》和《英国货币史的作者们》(1626—1730),并参阅利物浦尔勋爵的《王国的硬币》及图 克和纽马奇的《历史》第六卷。德国硬币的成色降低得相当利害,而法国的利弗尔更甚;参阅阿弗内尔的

《价格史》Ⅰ、Ⅱ;拜塞尔的《中世纪的币值和工资》。

① 十八世纪末博尔顿采取了大规模生产标准硬币的第一个重要措施。他所采用的方法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代良好铸币所需的设备非常昂贵,除了那些经得起亏大本、为了获厚利而愿冒大险的人之外,任何人都无力购买。由于设备笨重,所需的工人众多,很可能引起当局的注意;同时,由于各国政府力量的增强以及电报等通讯技术的改进,其他国家制造的伪币很难在某一国家内流通。最后,各国政府的官员们比以前更愿意共同采取果断措施,来制止这种罪行。

去,欧洲商业又开始以大规模固定和安全的方式进行的时候,商人们在交易中就对国王们所定的有关某些硬币价值的烦琐规则置之不理了。所以很久以前,黄金就被认为是“商人们的天然标准”①,许多受商人严重影响的政府, 使它们的铸市的价值尽可能与黄金挂钩。由于这个和其他一些原因,规定金币与标准银币的比价的法令就经常一再修改。②

在现代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白银或多或少稳定地与黄金相结合,是大多数国家通货的基础。但在最近的大战以前,世界上所有主要的通货实际上都以黄金为基础。除了在少数国家(多半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外,老百姓都不大量买卖黄金,但大战以前的西欧国家,以及数目增加很快的另一些国家,一般部准备了足够的黄金,以便使各种通货都与表现其价值的金价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