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假定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问题。

李嘉图是通过研究两个国家之间比较简单的贸易问题来研究复杂的世界贸易问题的。我们也可以沿用他的方法。我们假设E和 G 两个国家只是彼此进行贸易,两方都不接受信贷,进出口差额不受外国投资或外国股东等等的干扰,假设每个国家担负运货到另一个国家边境的费用,出口货物的价值以此为基础来计算。或假设贸易的经营费用由两个国家的商人平均分摊。后两个假设都能使我们绕过运费问题,我们将采用最后一个假设。我们还假设,每个国家的通货只在本国有价值。稍后再讨论每个国家的通货可能在另

一个国家有价值,因而可能成为贸易中的出口货物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假设,每个商人包办进出口贸易的一切,把其出口货物换得的货物运回国,当然要支付贸易中应付的费用。他不为他的出口货开汇票,因而没有汇兑问题,我们将在稍后讨论汇兑问题。当然,他购买货物时很谨慎。如果他的基地在 E,那么他将输出他认为能够在 G 国卖得最好价钱的货物(当然要计入经营费),并用所得的款项购买他认为能在本国卖得最好价钱的 G 国货(当然要扣除运费和经营费)。他关心的主要是国内外为数有限的几种商品。他细心观察,唯恐他历来买卖的任何一种商品,由他自己或别人输出或输入得太多,使其卖价不如他所预料的那么高。如果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他又无法用别的(他向来买卖的或一般由别人买卖的)商品来代替,他就会限制自己的营业额。当然,他的经营区域也同样易受侵占,因此, 每个既出口又进口的商人,即使营业范围很窄,也与本国的整个贸易休戚相关,而且国际汇兑使单纯的出口商和单纯的进口商与既出口又进口的商人处于相同的地位,当然,信用和通货发生波动的时候是例外。所以,从大的方面看,某一生产者和商人集团的个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融舍于全体人民的集体利益之中的,因为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而应该从输入总额和输出总额的角度讨论贸易平衡问题。

根据上面的假设,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完全是易货贸易。E 国商人所想知道的有关 G 国市场的一切,是用他卖给 G 国的货物所得的收入能“实际” (即除去一切必要的开支)买到的 G 国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他想知道,他在 G 国出售的货物的价格是否高于他想从 G 国带回国的货物的价格。如果高的活,他就不在乎 G 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与其本国相比是绝对地高还是相对地高,是绝对地低还是相对地低。他甚至不在乎 G 国的物价是在上升还是下降, 只要在完成他的买卖手续的期间没有大的变动;因为,如果他卖出货物得到一包 G 国货币,而这包货币使他能够买到的 G 国货物的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包的大小就无关紧要了。同样,如果 G 国的进出口商也把全部净收入用于购买货物,那么在他看来,他在 E 国市场上的交易也完全是易货贸易。

个人之间做交易的时候,一方通常供给钱或其他有购买力的替代品,而需要某些商品;另一方则需要一般购买力,供给某些商品。通常说第一个人引致了需求,第二个人引致了供给,这种说法很方便,而且一般也是无害的。但两个国家做交易时,哪一方都不能专与需求或专与供给有关。每个国家的需求的起因是其人民想要从国外获得某些商品的愿望,而其供给的起因是它便于生产别国人民想要的东西。但一般地说,一国的需求只有得到其供给的支持才引起贸易,只有当它需要外国货物时,其供给才具有活力。

所以说,每个国家的需求刺激另一个国家的供给,每个国家的供给使自己的需求有效。因此,尽管国际贸易问题一直被说成是“国际需求”问题, 但也可以说它是“国际供给”问题。当一种新的供给引起前所未有的需求, 如一条满载欧洲货物的船出现在一个僻静的美洲海湾,使其人民有目舶地生

产那些能与之交换的东西的时候,“国际供给”这个词特别恰当。国际需求的变动也许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但正如有效需求必然引起供给一样,供给也必然引起需求。说国际贸易条件取决于国际需求关系,无疑是正确的,但说它取决于国际供给关系,也同样是正确的。最好似乎是说国际贸易条件取决于国际需求和国际供给。

J.s.穆勒曾强调了这一事实,即“国际价值规律只不过是我们称之为供求等式的一般价值规律的扩展。”商品的价格总是这样来调整自己,使需求刚好等于供给。但一切贸易,无论是国家间的还是个人间的,都是物的相互交换;任何一方准备脱手的货物,也就构成了其购买的手段,因此,一个国家的供给就构成另一个国家的需求。“供给与需求”不过是“相互需求”的另一种说法。说价格会这样来调整自己,使需求等于供给,实际上是说价格会这样来调整自己,使一方的需求等于另一方的需求。但穆勒有时采用省略的说法,把国际供求等式说成“国际需求等式”(省去了供给这个词),同时有人(如托伦斯)用“相互”这个词来代替“国际”一词。但有些作者过分强调这句短语中“需求”这个词,以致认为国际贸易问题是需求问题,而不是供给问题;我们强调供求的相互依存,其原因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