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毒和肝毒鱼类

民间常生吞鱼胆治疗目疾、高血压、支气管炎、化痰止咳等。《本草纲目》也记载了各种鱼胆的不同疗效,如青鱼胆主治赤目肿痛、吐喉痹痰涎、疗恶疮;鲤鱼胆治目热、赤肿青盲、明目、益志气、滴耳治聋等等。现代研究表明,某些鱼胆汁有祛痰、轻度镇咳作用和明显的短暂降压作用。鱼胆虽然能治病,但胆汁有毒,它能引起人体肝、肾及胃肠等病变。

胆毒鱼类就是指胆汁有毒的鱼类,其典型代表为草鱼,吞食草鱼胆中毒

的病例最大(占 80%~90%)。其次是青鱼、鲤鱼、鳙鱼和链鱼。

胆汁毒素能耐热,不易为乙醇和热所破坏,用酒冲服鲜胆或吞食蒸熟之鱼胆仍有中毒可能。鱼胆中毒主要是胆汁毒素严重损伤肝、肾,造成肝脏变性、坏死和肾小管损害,集合管阻塞,肾小球滤过减少,尿流排出受阻,在短期内造成肝、肾功能衰竭,脑细胞受损,脑水肺严重,心肌损害,出现心血管与神经系统病变,病情急剧变化,最后死亡。

成人一次吞眼鱼重 3.5~4 斤以上的鱼胆,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潜伏期较短,最短半小时内发病,也有 5~12 小时或 14 小时发病者。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也有的腹胀、黑便、腹水、剧烈头痛及腹部绞痛。继而全身或巩膜黄染、头晕、尿少、小便带红血球蛋白。病情恶化后, 黄染加剧、尿闭、肺水肿或脑水肿,并有神志不清、抽搐、谵语、嗜睡、骚动、瞳孔光反射及角膜反射迟钝等。血压增高,心律紊乱,心率频速,心肌损害等相继出现。

除了对症治疗外,目前尚无特殊疗法。一些中草药是常用的解救药物。所以在无医嘱的情况下,请不要滥服鱼胆治病。如发现中毒患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鱼肝一般无毒,可以食用,但在少数肝毒鱼类如蓝点马鲛、鲨鱼、胆毒和肝毒鱼类 - 图1鱼等的新鲜鱼肝,进食过量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这些鱼类肝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A、D 和脂肪,除进食后引起维生素过多症外,在肝油中还含有鱼油毒、痉挛毒和麻痹毒,这些毒素均可引起中毒,这些毒素在鱼肝油加工过程中,经专门处理而不会发生中毒现象。

一般饱食鱼肝后 1~6 小时内可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嗜睡、胃肠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腹痛,以及眼结膜充血、瞳孔轻度扩大、视力模糊;此外尚有面部和四肢浮肿、全身无力、口涸唇干、口舌麻木、体温升高、皮肤潮红等症状,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脱皮,严重者可脱发、脱眉。

治疗急性中毒,可进行催吐、导泻、输液,加速毒物排泄。可用大剂量维生素 B、C,有的可用镇静、止痛或止血剂等对症治疗。或用中草药,石膏、银花、黄连、黄岑、栀子、赤芍、连翘、丹皮、淡竹叶、元参、知母、甘草、桔梗,或加生地等煎服。

引起中毒的肝毒鱼类有蓝点马鲛和其他大型马鲛鱼、鲨鱼、胆毒和肝毒鱼类 - 图2鱼和鳕鱼等,其肝均不宜鲜食。

某些海水中上层鱼类,性情活跃,游泳迅速,大都具洄游习性。这类鱼活动力强,其皮下及肌肉的血管系统较底层鱼发达,体内酶的活性也较强, 捕获时常剧烈挣扎而死亡,从而造成体内糖元消耗,乳酸增加,PH 值下降, 肌肉内血红蛋白和组胺酸含量较高,极易变质,食后有时会引起中毒。这是因为鱼肉中的组胺酸分解,产生了大量的组织胺和秋刀鱼毒素(Saurine), 从而使食用者产生过敏性食物中毒,这些中上层鱼类称为高组胺鱼类。

研究证实,过敏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这些鱼类被脱羧酶作用强的摩氏变形杆菌、组胺无色菌污染后,在弱酸条件下使鱼肉中的组胺酸脱羧基而产生组胺和类组胺物质——秋刀鱼毒素。当它们积蓄至超过人体中毒量时,食后便可能中毒。腐败氨类和组胺的相互作用能使毒增强。

过敏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患者本人之过敏性体质有关,而与食入量的多少关系不大。中毒症状表现为颜面、胸部或全身潮红,眼结膜充血,脉快, 心跳,头晕,剧烈头痛,胸闷,发热等。有时出现荨麻疹,口渴,喉灼,唇水肿。也有恶心,呕吐,腹泻与腹痛,或口舌四肢发麻,全身乏力,烦躁等现象。

轻症者在 1~12 小时内不治而愈。一般无死亡。重症者可采取催吐、洗胃或导泻以排出体内毒物;口服盐酸异丙嗪、钙素等或盐酸苯海拉明、扑尔敏或敏克静;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液静注;口服或肌肉注射大量维生素 C;使用肾上腺、可的松;生甘草煎服,吐出后再给绿豆汤饮服。

鲜鱼应彻底洗净,除去头、尾及肠杂血块,加雪里蕻咸菜或山里红、山渣,用大火蒸炖 50 分钟再食用。或放入盐醋液(8%鱼体重)加水大火蒸 30 分钟,去汤后再加佐料烹调。

高组胺鱼有竹荚鱼、蓝圆胆毒和肝毒鱼类 - 图3胆毒和肝毒鱼类 - 图4鱼、鲐鱼和扁舵鲣,此外还有青鳞鱼、金线鱼和马鲛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