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毒和血毒鱼类
在鲤科的裂腹鱼类、光唇鱼属的一些种类等,在产卵季节,亲鱼为了保护自身和防止鱼卵被其他动物所食,故其卵有毒,这种卵子有毒的鱼类称为卵毒鱼类。这类鱼卵一般随发育逐渐变成有毒,成熟卵子毒性最强。卵毒鱼
类的卵含有鱼卵毒素,属球肌型蛋白质,其理化性质尚不明了。
成人一次摄食有毒鱼卵 100~200 克,很快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急性腹泻、腹痛等胃肠症状,并伴有口苦、嘴干、冷汗、眩晕、头痛、脉快、心律不齐等症状。个别患者会发生瞳孔放大、晕厥、胸闷、苍白、咽下困难、耳呜等,严重者出现肌肉痉挛、搐搦、昏迷以至死亡。由于食后不久即发生呕吐症状,使人不能继续进食,故一般严重者不多,少有死亡病例, 通常 1~2 天内可以恢复。
如患者表现为头晕、腹痛而无呕吐时,则应采取催吐和导泻。补充体液, 促进毒物排泄,多喝茶水、盐水,失水者
可静注葡萄糖生理盐水。静注 10%葡萄糖酸钙,口服复合维生素 B、维生素 C 等可缓解,中草药可采用生绿豆、甘草煎服,甜瓜蒂、茅根、芦根等水煎服。
主要卵毒鱼类有:青海湖裸鲤、软刺裸裂尻鱼、小头单列齿鱼,半刺光唇鱼、条纹光唇鱼、薄颌光唇鱼、虹彩光唇鱼、长鳍光唇鱼。云南光唇鱼、温州厚唇鱼,以及鲶鱼。
某些鱼类血液(血清)中含有毒素,称为鱼血毒素,这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外毒素。它和河鱼的毒素不同,可以被加热和胃液所破坏。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鱼肉虽未洗净血液,但经煮熟后进食,不会中毒。鱼血中毒大多是通过人体粘膜受损后,接触有毒的鱼血而引起炎症,或者生饮鱼血而中毒。
全身性中毒症状为腹泻、痢疾样大便、恶心呕吐、口吐白沫、出皮疹、紫绀、表情淡漠、全身软弱、脉搏不规则、感觉异常、麻痹和呼吸困难等, 而且可能致死。口腔或眼粘膜接触到毒鱼血时,会出现粘膜潮红、唾液过多及烧灼感;眼部则会在 5~20 分钟后出现结膜变红、重度烧灼感、流泪和眼睑肿胀等。目前尚无特殊的解毒药,局部反复接触可产生免疫。
在我国目前仅知鳗鲡和黄鳝的血清有毒。为预防鳗血中毒,除不生吃鳗鱼和生饮鳗血外,口腔粘膜、眼粘膜和受伤手指均需避免接触鳗血,以免引起炎症。黄鳝血清有毒,但不耐热,毒素能为胃液和加热所破坏,一般煮熟食用不会发生中毒。民间常用黄鳝血治疗颜面神经麻痹和中耳炎,效果显著, 是否为血中毒素的作用,尚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