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办实业亲历记

侯荣明

1994 年底,我从国内被派往非洲,参与一家企业的管理。这家公司,最初是中国成套技术设备进出口公司援建该国的项目,后由我所在的单位租赁承包。公司经营以农作物的种植和加工为主,主要是甘蔗的种植和加工。在中国援外租赁承包项目中,它是较成功的企业,除了专家们、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还与正确的决策、管理分不开。我们的创业历程,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对搞经营管理的人(无论海内外)也许不无启发价值。

在海外建企业,选址要考虑众多因素。公司在创建初始,挑选设点的地址有三个,其中离首都 30 公里的那个地点具有近市场、近劳动力等优势,很受专家看好。然而经过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址。非洲属热带气候,农业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灌溉。上述地点虽然具有劳力、市场等优势,却无法进行农田全部自流灌溉,而现在的地点却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就保证了我们生产的甘蔗成本大幅度降低。与此相同的例子,法国援助邻国贝宁的一间日榨量为 1000 吨的糖厂,采用自动化的喷灌技术,使成本居高不下因而倒闭。因此,到海外设企业,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生产环境等因素,选址以利于企业长期经营为原则。

在人家的国土上搞经营,各方关系的协调特别重要,因为,许多具体工作都要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在这个国家,地方行政长官直接负有地方治安、处理劳资纠纷等一系列权力。为了取得工作上的优势,近两年, 公司利用糖价比国际市场每吨低 100 美元的优势,在糖供求紧张时,留出一定数量给地方各部门官员,并积极疏通银行。在国内,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多为信赁关系,企业向银行争取贷款,获取资金融通。而在海外,企业主要目的是赚取硬通货而非当地货币,因而与银行交往,最重要的是搞好外汇兑换。

在公司创立初期,许多方面的关系都在努力中,尚未协调好,外汇兑换只好自己到市面进行。曾出现被抢、被骗及兑到假币等事件。即使直接向银行兑换外汇,汇率的高低也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在 1994~1995 年榨季,公司账上的美元汇率为 560、605、610,分成利润及奖金原计划按 560 的汇率发放。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银行以 530 汇率兑到 140 多万美元,结果赚了一笔,国家与个人双双得益。

对当地的法律、制度了解的程度,对企业效益也有很突出的意义,包括银行的结算、融资方式。在这一点上,公司曾吃过大亏。销售产品时,公司收到一些个人的现金支票,数额很小,从银行都能及时提到现款,我们也就没有放在心上。谁知后来赊欠数目愈来愈大,银行与买主的户头都空了,提不到现款,这笔收入便成了一笔死帐。原来当地银行的结算制度允许企业及个人开空头支票而不负法律责任。因而拿不到货款也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只得无限期地拖欠着。如果我们事先对当地银行的结算制度有所了解, 知道允许支付空头支票,这类损失便可以降到最低限度或避免。

让我们最感头痛的是对雇员的管理。因不熟悉当地劳动法规,使公司遇到许多劳资关系方面的麻烦。初始,我们将国内的固定工、临时工制度搬到海外,殊不知因此而铸成大错。这个国家的劳动法规定:凡在一个企业连续

工作满 6 个月,便成为该企业的固定职工,业主无权随意解雇。公司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雇下不少固定工,支付额外费用高不说,对他们还不能随意解雇。这批固定工工作质量差,态度傲慢,还不时无理取闹,扰乱工作秩序。有一次,一位黑人领班的妹妹送饭到工厂,跑到中国专家的办公室休息,被翻译批评了几句,这批工人以此事为借口集会闹事,要赶走翻译。显然,他们是无理取闹,但根据当地法律规定,公司不能因此而解雇他们。

在国内,企业如何用人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在海外,雇用人才更须慎之又慎。公司雇用过 3 名到中国留过学的失业青年。起初,他们表示能有个工作岗位,有口饭吃就行,别的概不计较。公司见他们有相当学历,又熟悉中国的情况,容易沟通,便雇用了,对他们的品德、思想观念等并无认真的了解。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他们并没有把维护公司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的职责, 相反,却为追求自身的利益个惜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把公司放到自己的对立面,通过煽动工人闹事来达到个人的目的。他们到过中国,对中国人的办事方式及心态十分熟悉,很善于利用我们的弱点。上面提到的工人罢工闹事, 就是他们带头搞起来的。直到公司答应他们的要求,将工资增调一倍才罢休, 高出我方专家的工资近 5 倍。原先,公司以为,他们既懂中文又懂法语,既熟悉中国又是深谙当地社情的本土人,使用他们有利于和工人沟通。没想到事与愿违,利于沟通的条件却成了他们要挟公司的砝码。他们还暗地里刺探公司的经济情报,充当商业探子的角色。

中国人崇尚友谊,重感情交流。这些人性的优点,在国外的人际交往中, 掌握不好,就变成了弱点。

在国内由于多年所受的教育,我们对于劳资关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知道同事之间应坦诚相待,互相理解。在海外办企业,我们与当地的工人。雇员也竭力建立这种坦诚的同事关系。但事实上,我们总是被推到一种很尴尬的境地:有一年年底,从国内运来一批挂历,出于和睦相处,与工人搞好关系的心理,我们将部分挂历送给工人。在第二年,工人却将它当作一种劳保福利制度再次提出。在西非法朗贬值期间,公司留下一部分产品, 允许内部职工优先购买,这也被当作一种制度,在产品供不应求时,成为工人手中的把柄,吵闹不休。在海外办企业,无论我们给工人什么待遇,他们都认为是应该的,而不存在什么理解与感激。雇主就是雇主,雇员就是雇员, 要永远告诫自己:我就是雇主,我是来赚钱的;雇主与雇员之间,没有什么朋友关系可言。如不划清这一条界限,麻烦事源源不断。

总之,在海外创业,由于国家制度、语言风俗习惯与国内都不相同,工作重点与工作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以当地的成规作企业管理的原则基础,才能使企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