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击全球

曾华国

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挺进华盛顿,一举收购了美国联邦政府的 3 个公司!

这家企业是总部设在哈尔滨的东方企业集团。她与众多中国的跨国企业一起,悄悄地走上了世界经济的舞台,初露东方商人的风采。

来自权威部门的信息表明,中国的部分企业正悄悄地实施自己的全球经营战略,一步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循环圈。出国开办企业正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

一、出国办企业去

目前,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靠一家家枝繁叶茂的大型跨国公司支撑着半壁江山。50 年代,美国是跨国经营的典范,它利用战后各国重建的机会大举向欧亚各国输出资金、兴办企业。80 年代以来,日本跨国经营气势如虹, 规模浩大,1986 年至 1991 年,它的海外投资估计达 4000 亿美元,跨国经营也使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得以持续。

早在 1979 年 8 月,国务院明确指出:要出国开办企业。这是社会主义中

国在经过 30 多年建设后,第一次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政策正式确定下来。此后,我国有关部门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关规定、政策,鼓励部分企业出国做生意、办企业。

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大开“绿灯”,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拥有 18 亿资产的东方企业集团的老板张宏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是全面的,引进外资是一个方面,出国办企业又是一个方面。只要对国家、对企业发展有利,走哪一条路都应该允许。”

二、企业赶海见成效

1979 年 11 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开办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起中国对外开放后第一家国外合资企业,拉开了 80 年代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序幕。

1980 年 3 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租船公司同香港环球航运集团等合资成立了“国际联合船舶投资有限公司”,总部设在百慕大,并在香港设立“国际船舶代理公司”。

80 年代中期,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崛起,成为“中国船”驶进世界之汪洋的“出海口”。“赛格”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呈现出不断壮大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国农民也大胆走出国门。80 年代,无锡农民与国外许多大中型企业“挂钩”,结成联合体,在全国率先赴澳大利亚创办农业和牧场。浙江舟山渔业公司与塞内加尔合建两个公司,至今已有 1000 多名渔民、五六十条渔船在公海开展捕捞作业。

1979 年至 1992 年,由原经贸部批准兴办的我国境外独资、合资非贸易

性企业已达 1363 家,累计协议投资总额达 35 亿无,其中中方对外直接投资

15.9 亿元。据悉,截止 1993 年底,由外经贸部批准或在外经贸部备案的我国各类境外子企业已达 4497 家,中方投资总额 516 亿美元。

1993 年以来,我国迅猛的对外投资态势有所减弱。这与国内经济增长较

快、投资需求增大有关。有关人士认为,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完善,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表现将会成熟起来。

与绝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现阶段的对外投资的规模和增长速度都是相当高的。现已有多家世界级大型跨国公司的韩国,其经济起飞阶段的 1973—1975 年年平均对外投资额才 680 万美元,1976—1978

年为 1810 万美元,1981 年至 1985 年增长为 7700 万美元。而我国在过去 10 多年里,年平均增长率达 45.6%,平均每年增加对外直接投资 155 亿美元。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企业出国的决心和信心。

三、大胆突破国内清规戒律

我国对外投资者主要为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的专业外贸公司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金融企业、工业企业和工贸集团、窗口型企业,以及沿海开放地区中外合资企业及为数不少的一批私营企业。这些企业投资方向一般集中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界人士认为,这种投资态势表明国内企业“学游泳”的谨慎态度:避免风险,积累经验;寻求有潜力的大容量市场;发挥历史形成的联系,巩固出口市场。

在跨国经营中,我国的企业自觉不自觉地突破了国内传统的部门分工体制,以更符合商品生产者的眼光来选择国外的投资发展方向。广东的粤海公司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己发展成为贸易、制造、运输、金融、房地产等多元化企业集团。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在发展海外贸易分支机构的同时,已向生产领域渗透,在美国、泰国等国家建有化肥厂、橡胶厂等企业。

国内企业出击全球,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略发展方式。深圳赛格集团公司依靠集团企业实力做后盾,采用负债投资方式,在香港建立了深业赛格有限公司,收购了香港世高电脑公司的部分股份,在美国开办了太平洋赛格有限公司,在加拿大参股收购了在美国东部拥有广泛连锁销售网的公司,在肯尼亚也开办了电子有限公司等等。赛格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已建立起强有力的海外开发、生产和营销网络。

四、出海要备“防晕药”

国内企业大举出击,成绩显赫。透过繁荣的表象,也要直面一些生死攸关的隐患。

10 多年来国内对外投资的发展基本上是地区、部门和企业各自为战,国家对全国海外投资企业的总体发展,包括投资和发展速度、行业重点与地区选择、阶段性任务与长远目标等,缺乏宏观指导和统一的战略规划。一些投资单位在国外又重演“一窝蜂”、一哄而上的混乱投资局面。这不仅不能形成中闰企业联合对外的竞争格局,反而因各自竞相残杀造成“肥水外流”。传统的、僵化的管理体制仍然在起作用。例如,相当多的企业仍未得到

对外经营权,企业人员出国审批程序繁琐,境外企业的汇兑贷款管理僵化单一,以及继续沿袭国内吃“大锅饭”的利益分配制度等等。

企业内部管理普遍存在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的现象。一方面,一些国内母企业对境外子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使其无法放手开展经营,失去了许多发展的良机;另一方面,有些母企业对境外子企业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据了解,有关部门已注意到境外投资存在的问题,正积极研究对策,以

便中国企业在海外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