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90 年代的非洲和拉丁美洲

冷战后非洲的发展与新南非的诞生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格局急剧变化的同时,非洲的政治与经济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多党制浪潮席卷了非洲大陆。一党制是冷战时期非洲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虽曾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个人独裁和官僚腐败等弊端。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产阶级的逐渐壮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这种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形势下,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一些宣称奉行非洲社会主义的国家纷纷放弃其社会主义政策。美国和西方国家乘机以停止援助和贷款为条件,迫使非洲国家实行西方模式的“多党民主制”。从 1989 年年中开始,非洲政局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发展形势。首先是刚果、贝宁等原来激进的非洲国家宣布放弃党的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进而开放党禁,向多党制过渡。长期实行一党制的肯尼亚也于 1991 年宣布改行多党制。在坦桑尼亚,尽管大多数人主张保留一党制,但坦桑尼亚领导人在内外压力下仍决定实行多党制。到 1992 年初,实行多党制的非洲国家达到 41 个,多党制成为非洲国家的主要政治体制。

另一变动是非洲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独立后许多非洲国家选择非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化、公有化,国家处于主导地位。这对非洲一些国家的经济起过一定的作用。独立初期,非洲经济增长比较迅速。但以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消极作用日益暴露。 70 年代后期,特别是 80 年代, 非洲经济日趋困难。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一些非洲国家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与监督,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实行市场化、自由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进入 90 年代,这种经济变革仍在进行。

多党民主制的浪潮没有给非洲国家带来稳定,相反使非洲内部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导致许多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危机加深,战乱不息,政变频繁。十多个国家政权更迭,数百万非洲难民流离失所。西方记者惊呼非洲的动乱后果不堪设想,不少国家“独立时第一代领导人取得的微弱成就已荡然无存”。

在多党民主化浪潮初起时,一些非洲有识之士对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就有异议。痛苦的经历使许多非洲领导人认识到,政治民主化进程是非洲发展的需要,而盲目照抄西方民主模式只能加重非洲的困难。 1991 年召开的第二十六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宣言说:非洲各国“有权在自己的社会文化价值基础上,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和需要决定自己的民主制度”。

给非洲带来动乱的多党民主化浪潮到 90 年代中期基本过去,经过多年政治和社会动乱,特别是进行内战的国家,渴望和平和要求稳定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稳定发展成为非洲国家和人民迫切的愿望。被少数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的南非原是南部非洲地区动乱的根源,由于非国大掌握政权的新南非的诞生,成为了非洲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

进入 90 年代,南非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1990 年 2 月,南非国民党政府解除了对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泛非主义大会和南非共产党的禁令,黑人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纳尔逊·曼德拉获释。3 月 2 日,曼德拉当选为非洲人国民大会副主席。

从 1990 年 5 月初开始,非洲人国民大会代表与南非当局开始对话。在第

一轮谈判中达成了包括释放全部政治犯在内的五点协议。8 月举行第二轮谈判。南非政府同意取消紧急状态,分阶段释放非国大政治犯,允许流亡国外的非国大人员回国,继续审议安全法以保证政治活动自由等。非国大则宣布中止武装斗争。 1991 年 2 月 6 日,在南非黑人解放运动推动下,南非议会开始陆续废除种族主义立法,并删除了立法中的种族主义内容。这些法令的取消是废除种族隔离制的重要步骤。

1991 年 7 月,非国大成功地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曼德拉当选为新的中

央执委会主席。非国大成员发展到 70 万人。非国大的目标是废除种族主义制度,建立自由、民主、统一的南非社会,主张坚持一人一票的选举原则。德克勒克为首的南非政府虽主张通过谈判给黑人以一定的权利,但坚持保障白人的广泛权利、以种族集团为基础分享权力的原则,双方在实质性问题上仍有重大分歧。白人极右势力仍反对与黑人进行平等对话,反对党南非保守党仍十分活跃。南非警察对于游行示威的黑人群众继续镇压,暴力冲突事件有增无减。

但南非民主化进程不可逆转。 1991 年 6 月,南非议会通过投票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的三大支柱《土著土地法》、《集团居住法》和《人口登记法》。这样,从 2 月至 6 月,总共有八十多项种族主义立法被废除,近一百四十项法令中的种族主义内容被删除。至此,从法律上讲,种族隔离制宣告终结。 1991 年 6 月 22 日,在南非教会和实业界人士倡议下,南非各政党举行

全国和平会议。9 月 14 日,南非总统德克勒克、非国大主席曼德拉、因卡塔自由党主席布特莱齐和 20 个其他政治组织的领导人签署了结束黑人城镇暴力冲突的《和平协议》,为进入制宪谈判阶段铺平了道路。同年 12 月 20~ 21 日,德克勒克政府与以非国大为首的 19 个政党、组织在约翰内斯堡举行了民主南非大会。会议就制宪的原则、机制以及过渡时期的行政权力问题交换了意见,签署了意向声明,宣布新南非将在普选基础上实行多党民主制。随着民主改革进入实质性制宪谈判阶段,来自白人极右翼势力的反对和

阻力增加。 1992 年 9 月,发生了治安部队袭击黑人示威群众的“西斯凯惨

案”,造成 28 人死亡, 200 多人受伤。 1993 年 4 月 10 日,南非黑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南非共产党总书记哈尼被白人极右势力暗杀。极右势力的恐怖活动未能阻止南非制宪谈判进程,反而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1993 年 6

月南非多党谈判委员会会议正式确定 1994 年 4 月 27 日为首次全民大选日

期。 1993 年 9 月,通过了成立过渡时期行政委员会。 12 月 22 日,南非议会通过了过渡时期临时宪法。临时宪法的制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旧南非的结束和新南非的开始。

1994 年 4 月 26~29 日,南非举行了多种族的大选,两千两百多万不同肤色的选民参加了投票,非国大党获票 62.7%。根据南非临时宪法和大选结果,南非产生了非种族的议会两院: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5 月 9 日,纳尔逊·曼德拉当选为第一任黑人总统。 11 日,以曼德拉为首的南非新政府成立。民主、统一和种族平等的新南非的诞生,是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事业的历史性的里程碑,标志着世界上最后一个最不人道的种族隔离制度已经结束,同时也标志着非洲大陆民族解放事业的一个巨大胜利。新南非政府成立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取消了对南非的一切制裁,非洲统一组织接纳了南非,南非完全回到国际社会,并成为非洲大家庭中的新成员。

一个种族平等的新南非的出现,对因种族、部族和宗教矛盾而陷于混乱的其他非洲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些非洲国家仿效南非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1993 年莫桑比克政府和抵抗运动实现了停火,并于 1994 年举行多党制大选。安哥拉政府与安盟之间的内战也基本结束。刚果、尼日利亚、扎伊尔等国的政局趋于平稳。 1993 年非洲统一组织第二十九届首脑会议成立专

门机构,处理非洲国家的战乱问题。 1994 年利比亚和乍得关于奥祖地带的

争端和平解决,利比亚承认乍得对这一地带的主权,并于 5 月底从奥祖撤出军队。乍得还在周围国家配合下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反政府武装问题,以实现民族和解。从 1995 年底至 1996 年初,非洲有科特迪瓦、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埃及、佛得角、赤道几内亚、贝宁、津巴布韦、苏丹等九个国家相继顺利地举行了全国大选,选举总统或议会。尽管非洲还有极少数国家如塞拉利昂、尼日尔和布隆迪在 1996 年上半年先后发生了军事政变,但追求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已成为非洲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政治稳定为非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90 年代中期,由于西方经济复苏,国际市场上农矿产品价格回升,加上非洲许多地区风调雨顺, 农业取得好收成,以及一些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初见成效,非洲国家的经济开始走出低谷,逐步增长。1990~1993 年非洲国家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仅为1.3%,而人口增长率为 3%。 1994 年非洲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2.4%, 1995 年约达 3.3%,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家达到或超过 6%。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乌干达、毛里塔尼亚、博茨瓦纳、毛里求斯等国均较突出。南非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非洲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其经济状况的改善对非洲大陆经济振兴有重要作用。据统计, 1994 年南非经济增长为 2.5%, 1995 年上升为 3.5%, 1996 年估计可望达到 3.5%~4%。而整个非洲的经济增长率亦可能超过 4%。这意味着非洲经济增长率将超过其人口增长率 3%,这将是一个二十多年来所未有的突破,表明了非洲经济开始进入增长的新时期。

进入 90 年代,非洲各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加强,也有力地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60~80 年代非洲先后成立两百多个地区合作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组织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中途瓦解。进入 90 年代,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各地区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和竞争日趋增强,非洲国家认识到,非洲只有联合自强,实现经济一体化, 发挥集体自力更生的作用,才能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获得生存与发展。

从 1991 年开始,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经济合作组织作用明显加

强。 1991 年 6 月,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的第二十七届非统组织首脑

会议签署了《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已获三分之二成员国批准, 1994 年

5 月开始实施,计划于 21 世纪 30 年代前建成非洲共同市场。这是非洲国家经济一体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反映了非洲国家实现本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决心和意志。在这一行动的推动下,各地区的经济合作也有进展。新南非的诞生给南部非洲地区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2 年 8 月,南部非洲发

展共同体成立。 1994 年南非加入,成为该组织第十一个成员国。南部非洲共同体活动频繁,计划取消关税壁垒,相互增加贸易、投资,实行物资、人员自由流动,向全面一体化前进。东南非洲优惠贸易区拥有 22 个成员国,也

决定在 2000 年以前建立东南非洲共同体。这两个组织目标大体相同,部分成

员国相重叠,其活动有利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此外,北部的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也准备建立马格里布共同市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决定加速货币合作,在 2000 年实现货币一体化。 1994 年

12 月,中非关税和经济联盟举行首脑会议,就成立中部非洲经济和货币共同体交换了意见。在这种新形势下,一度解体的东非共同体的三个成员国,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也签署协议,成立东非合作组织,这标志着 1977 年解体的东非共同体走向恢复。

非洲经济一体化是迈向 21 世纪的非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它成为非统组织首脑会议的头等重要的议程。

非洲大陆的区域经济合作虽取得一些新的进展,但还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如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畸形、单一的产品结构,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生产能力低,部分地区政局尚不稳定,人口增长过快,外债沉重和外援趋缓等。目前,非洲大陆仍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拥有53 个独立国家、近 7 亿人口的非洲,是当前一个尚待开发的极富潜力的大市

场。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非洲政局总体上已日趋稳定,经济开始振兴。面向

21 世纪,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将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整个大陆将迈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90 年代拉丁美洲的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一体化 进入 90 年代,拉美各国政局大多呈稳定态势,民主政体经受了严峻考验,进一步巩固,但各国政局发展并不平衡。经济上,拉美国家渡过了 80 年代的债务危机,多数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稳定经济的目标,经过宏观经济的调整与发展模式的转换,拉美经济在恢复中保持平稳的增长。90 年代被认为是“有希望的十年”。

拉美各国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类国家有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这些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经济调整成效明显,民主政体比较巩固。第二类国家有委内瑞拉、巴西、危地马拉和秘鲁。这几个国家经历了政府危机,民主政体经受住了考验,但政局仍不很稳定。第三类国家有尼加拉瓜和海地。这类国家民主化进程阻力较大,有的甚至倒退。

到 90 年代中期,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的政局继续保持稳定态势,没有发生引起政局动荡的突发事件,军人干政与军事政变的威胁大为减少。

1993 年六个拉美国家举行了大选。6 月,巴拉圭大选,军人总统罗德里

格斯和平交权,延续 40 年之久的军人执政时代结束,首位文人当选为总统。

智利军人总统皮诺切特于 1990 年 3 月交权后,虽仍担任陆军总司令,掌握了军权,但文人总统艾尔文执政后,提出了全国和解、民主化、社会平等、经济增长和重返国际社会的五大执政目标,稳妥地处理了文官政府与军人的关系,对军政权时期的镇压与侵犯人权的罪行,采取“原谅与忘却”的原则, 经过调查后,只公布主要罪行,只对个别罪大恶极者进行惩办,对没有血债者给予赦免。对受害者家属给予经济赔偿,包括子女免费受教育。还为已故总统阿连德举行葬礼。经过艾尔文政府的努力,政府与军队的关系改善,实现了军政权向文人政权的平稳过渡。艾尔文在修改宪法时又拒绝了修改阻止他连任的条文,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在大选中,智利执政党联盟以压倒多数获胜。

秘鲁总统藤森于 1990 年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打击恐怖和贩毒活动, 与当权的利益集团发生矛盾,其政策与措施屡遭议会和司法部门的阻挠和破

坏。为此,他于 1992 年 4 月发动“自我政变”,解散议会,撤销司法部门贪官的职务,重新任命了最高法院法官、最高审计长和最高选举庭庭长。他的“自我政变”虽引起舆论的批评,但在军队的支持下获得成功。1993 年 10

月,他通过全民投票制定了允许总统连任的新宪法,并在 1995 年大选中再次当选,连任总统。

长期统治海地的杜瓦利埃家族于 1986 年被推翻后,经过几年动荡,1990 年底在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的监督下,海地举行了大选。全国争取改革和民主阵线候选人阿里斯蒂德当选,成为海地第一位民选总统,1991 年 2 月就职。但海地军人不支持。同年 9 月 29 日武装部队总司令塞德拉斯发动军事政变,阿里斯蒂德总统被迫流亡美国。这引发了一场危机。

海地的军事政变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先后实行对海地的政治和经济制裁。美国乘机带头对海地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外交攻势。迫于国内外压力, 1993 年 7 月军政府与阿里斯蒂德在纽约签署了恢

复海地民主宪制的协议。根据协议,阿里斯蒂德将于 10 月 30 日回国重掌政权。但海地军方不愿拱手让出大权,仍千方百计地阻止阿里斯蒂德归国掌权。1994 年 5 月 6 日,应美国和阿里斯蒂德的要求,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对海

地实行全面贸易禁运。但海地军方却不予理睬,反而于 7 月宣布在海地的联合国观察员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离境。对此,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强烈反应,于 7 月 31 日通过 940 号决议,授权组成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军方领导人离开海地。9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出“最后通牒”,以前总统卡特为首的美国高级代表团赴海地与塞德拉斯谈判,18 日达成协议,海地军方同意美军进驻海地并和平移交权力。10 月 13 日塞德拉斯赴巴拿马避难。美军在未遇任何抵抗下和平占领海地。10 月 15 日阿里斯蒂德总统返回海地。海地危机的和平解决,反映了拉美多数国家的意愿。

拉美国家于 80 年代先后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拉美国家经济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调整以前的封闭式的经济政策,增加本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参与程度,改变过去长期实施的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建立新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拉美国家的这次调整改革是在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高通货膨胀威胁以及旧的发展模式发生危机的形势下进行的。其改革首先稳定经济形势,实行宏观经济改革。通过实行紧缩政策、压缩投资与开支、减少财政赤字和平衡国际开支等措施,到 90 年代初,拉美国家经济进入恢复阶段。

为了实行宏观经济改革,拉美国家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有的学者认为90 年代拉美国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即从进口替代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其改革开放以自由贸易和私有化为龙头,开放市场,实行国家经济职能的改革,缩小国家在经济中的干预作用。

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与开放取得了初步成效,已开始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走上稳步增长道路。1990~1994 年,拉美经济增长率达 3.6%,对外贸易逐渐扩大,通货膨胀率普遍下降,从四位数降到两位数。巴西的恶性通货膨胀率曾高达 2244%,后来巴西成功地实施了稳定经济、抑制通胀的计划。1994 年 8 月至 1995 年 8 月,整个拉美地区的通胀率由 1120%降至 25%。这是 25 年来的最低水平。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危地马拉、尼加拉瓜等国家的通胀率只有一位数,巴西的下降幅度最大,从 93%降至 26%。拉美国家的对外贸易出现了顺差。 1995 年出口总额达 2200 亿美元,比 1994 年增

长 20%,进口增长 8%,外贸结算自 1991 年以来第一次出现顺差。拉美各国吸取了墨西哥金融危机和过去大量举借外债的教训,调整了外资结构,在所吸收的外资中,直接投资和官方贷款的比重增加,证券投资和短期贷款大为减少。外资净流入量较前减少,不过外债总额继续增加,1995 年达 5450 亿美元,比 1994 年增加 4%。但由于出口收入增加幅度大,债务负担趋于减轻。

1994 年底墨西哥爆发了金融危机,拉美经济增长率受到影响,1995 年整个拉美的增长率只有 2%。但这次危机并不像预计的那样严重,除墨西哥与阿根廷等国外,绝大多数拉美国家保持了 3%~5%的经济增长率。巴西以 5

%的速度持续增长,智利、秘鲁增长率达 7%以上。学者们预计 1996 年的拉美经济形势将继续趋于好转。

进入 90 年代,拉美区域一体化继续发展。1991 年 12 月,里约集团①首

脑会议提出,拉美国家的最终目标是争取 2000 年建成美洲共同市场。1995

年 9 月,里约集团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创建拉美国家共同体的意向书,规定应建立一种可协调各种一体化进程和行动的机构框架,为逐步建立一个共同体和实现拉美一体化奠定基础。拉美国家共同体将从 2000 年开始运转。拉

美国家与北美的经济合作增强。在 1994 年 12 月举行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

美国、加拿大和拉美国家达成协议,将于 2005 年以前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1995 年 6 月美洲 34 国贸易部长又举行会议,决定立即开展美洲自由贸易区

的创建工作,计划在 1996 年 3 月前确定一体化的基础并制定一个时间表,以便正式开始谈判。

在次区域合作方面,拉美国家领导人通过频繁接触、磋商,相互合作不断有新的进展。1991 年 3 月 26 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四国宣

布建立南方共同市场。到 1994 年底基本消除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形成自由贸易区。1995 年四国首脑又多次举行会谈,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克服了阿根廷同巴西之间的汽车贸易之争以及成员国之间在关税方面的矛盾,达成共识,在 12 月举行的首脑会议上批准了 2000 年前的行动纲领,规定在今后

五年中取消和协调非关税限制。由于南方共同市场运行顺利,预计 1996 年各

成员国间的贸易额可达 150 亿美元,为建立共同市场前四国间贸易额的四倍。

在南方共同市场的推动下,拉美其他小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委内瑞拉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也于 1995

年元旦开始生效。安第斯集团①五国于同年 2 月 1 日开始实行共同对外关税,

9 月改称为安第斯一体化体系。预计 1996 年底,这个集团成员国间的贸易额

可达 46.5 亿美元,比 1995 年增长 40%以上。此外,中美洲一体化体系在 1995

年 6 月接纳哥斯达黎加为正式成员国,并决定创建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加勒比共同体扩大。1994 年古巴加入,组成加勒比国家联合体。计划推动加勒比国家在经贸、科技、旅游等领域的合作。1995 年 8 月,加勒比共同体首脑会议分析了建立共同市场的可能性,通过了原则声明和行动计划,主张开展自

① 里约集团是 1986 年 12 月由原孔塔多拉集团和利马集团的参加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拿马、巴西、阿根廷、秘鲁和乌拉圭八国)在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的。始称八国集团,1991 年 3 月改为里约集团。

① 安第斯集团是 1969 年由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智利(1976 年退出)和委内瑞拉(1973 年加入)等位于安第斯山麓的拉美国家组成。

由贸易、联合开发旅游资源、提高运输效率等等。

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拉美国家推行务实外交,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全方位的对外经济关系。除了与北美的经贸关系以外,拉美国家与欧洲和亚洲的经贸关系日渐扩大。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向南扩展的趋势,目前正在向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发展。拉美与欧盟的关系已有很大进展。中美洲一体化、里约集团和墨西哥均与欧盟一起发表声明, 决定扩大相互间的政治与经贸关系。欧盟还不顾美国的压力,与古巴加强了经济合作。特别是 1995 年 12 月,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正式签署了合作开辟

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要求在 2005 年前建立范围广泛的自由贸易区,具有重要意义。

拉美国家重视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同时加强了同日本和东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以扩展它们的出口市场,并借助多边的发展,扩大与国际经济的联系。90 年代,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1995 年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额首次超过 50 亿美元。

进入 90 年代,拉美国家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提高

对外开放的力度,强化市场机制,增强了国民经济的活力,摆脱了 80 年代“失去的十年”的阴影,成效已明显可见。但是,拉美的发展中仍存在多种弊端与问题。首先是社会矛盾突出。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贫困问题。拉美贫困人数所占比例已上升到 46%,与此同时却有四十多名拉美豪富列入世界巨富行列。城市失业和农村贫困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暴动与政治骚乱时有发生。1994 年 1 月,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的农民暴动①就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与城市改革相比,大多数拉美国家的农村改革迟滞,更加深了农村的矛盾。第二,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高级官员的贪污腐化引起了社会波动。1992 年巴西前总统科洛尔因贪污案被新闻界曝光后, 1993 年又发现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挪用公款和涉嫌贪污事件。1993 年 8 月, 拉美国家在哥伦比亚召开的反腐败问题国际研讨会估计,拉美国家政府官员侵吞的款额达 210 亿美元。腐败是拉美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绊脚石。反腐败斗争成为拉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已引起拉美国家的重视。

① 1994 年 1 月,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两千多农民以“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名义攻占该州四个城市,宣称为土著人争取民主和解放。被政府军镇压后退入丛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