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意大利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建立

意大利共和国的建立 1945 年 4 月,英美盟军进入意大利北部,在米兰成立了军政府,下令自由义勇军归盟军指挥,地方政权交军政府管理。1947 年 2 月,对意和约在巴黎签订。3 月,军政府结束工作。年底,英美军队全部撤出意大利。

1946 年 6 月意大利为成立立宪会议进行全民投票,结果有 54.3%的人赞成废除君主制。在此之前,国王维克多·伊曼努埃尔三世退位,其子翁贝尔托二世继任国王。此时他见大势已去,决定离开意大利,避居葡萄牙。6 月18 日,意大利共和国宣告成立。立宪会议选举结果,在 560 个议席中,天主

教民主党占 207 席,社会党占 115 席,共产党占 120 席。由天主教民主党领袖加斯佩里组织政府,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参加了内阁。1947 年初,美国答应给意大利 1 亿美元贷款,但它不愿意援助一个有共产党人参加的政府。5 月,加斯佩里借改组政府之机,将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逐出政府。

1947 年 12 月,立宪会议通过新的共和国宪法。宪法宣布“意大利是一个以劳动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法律承认并保障私人财产”,规定妇女平等权、劳动权,实行土地改革和部分工业国有化等。宪法规定议会为两院制,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参议院由各区按人口选出,任期六年;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

1948 年 4 月举行意大利第一届共和国议会选举。天民党获得 48.7%的选票和众议院 53.5%的席位。共产党和左翼社会党获得 31%的选票。天民党的加斯佩里再度组织政府。战后,天民党长期执政,但它在议会中没有绝对多数,同时,党内派系斗争激烈,因此政府更迭频繁。从 1945 年到 1960 年的

15 年中,就有 16 届内阁。天民党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和天主教会的利益,与梵蒂冈关系密切,奉行亲美政策。1948 年,意大利与美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接受马歇尔计划,1949 年加入北约组织。

意大利受到严重的战争破坏,损失了约三分之一的国民财富。1946 年 10 月的工业品产量只相当于战前的 70%,对外贸易完全中断。意大利丧失了全部殖民地。战后,意大利得到美国的援助,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战后十年美国对意经济援助共达 54 亿美元,其中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为 13.17 亿美元。意大利政府采取国家控股公司和“国有企业”的形式,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50 年,开始实行土地改革,政府收买地主土地有偿地分配给农民。同年实行一项 15 年经济发展规划(1950~1965 年),国家以大量资金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缩小南北的传统差距。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意大利工业生产到 1949 年已达到战前水平,1954 年超过 1939 年的 30%~40%。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建立及其经济的恢复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1945 年,美英在各自占区内建立地方管理机构。1947 年 1 月,美英双占区成立,随后建立了联合州议会和行政委员会,为建立西德国家准备条件。1948 年 6 月,美英法三占区合并。6 月 20 日,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发行西德马克。9 月 1 日,西占区议会委员会(立宪会议) 在波恩开会,有基督教民主联盟、社会民主党等六个政党的 65 名代表参加。

1949 年 5 月,制定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经西占区三分之二的州

议会和西方三国军事长官批准后,于 5 月 23 日生效。在此之前,西方三国还

公布了占领法,规定占领当局同未来的联邦德国政府的相互关系。

波恩的根本法规定:西德为联邦制国家,总统由联邦议院全体议员和人数相等的各州议会代表选出,任期五年。内政、警察、司法、公共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事务归各州主管。总统是没有实权的国家元首,行政权力由总理和内阁掌握。总理由总统提名,经联邦议院选举产生。议会由两院组成。联邦议院由普选产生,每四年改选一次,西柏林有 22 名列席议员。参议院由

各州间接选举产生,西柏林有四名列席代表。1949 年 8 月 14 日举行第一届

联邦议院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得 139 席,社会民主党获得 131 席,自由

民主党获得 52 席,德意志党获得 17 席。由基督教民主联盟、自由民主党和德意志党组成联合政府,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领袖康德拉·阿登纳(1876~1967 年)为第一任总理,他一直任总理到 1963 年 10 月。自由民主党人特奥尔多·豪

斯博士当选总统。1949 年 9 月 21 日,代替军政府的盟国高级委员会成立。

1955 年,联邦德国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的巴黎协定生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主权国家,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联邦德国的经济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大约有 30%~40%的工厂已不能生产。战争除带来人员伤亡,财富损失,住房、食品和必需品匮乏之外,还带来战败国的屈辱,国家被分裂,一些工厂设备被拆除、物资被运走以充赔偿,人民心灰意冷。阿登纳政府面临着经济恢复的严重问题。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坚持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定法律和采取措施保护竞争,使竞争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和适当的范围;同时国家又用税收、投资、财政、信贷、收入分配等政策干预企业活动,实行“经济人道主义”。1948 年 6 月 20 日实行币制改革之时,当时担任西占区经济局长的艾哈德就坚决主张取消配给制和对物价、工资的控制。两种措施结合起来恢复了市场的正常职能,新马克把囤积的物资调动出来,使它回到商店的货架上;取消配给制和物价控制使正常的供求法则发挥作用,销售者可以根据货物的价值和稀缺程度调整售价。结果,商人接受了用新货币支付货款, 西德马克的信誉建立起来了。艾哈德用物质刺激的措施推动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恢复和重建工作,个人可以按照市场价格来出卖劳动力或产品。但取消配给制和物价控制后,食品和消费品价格上涨。1948 年 11 月 12 日, 鲁尔区举行一天罢工,抗议生活费用上涨和工人失业增加。艾哈德决定降低关税,大量进口西方邻国的食品和消费品。他还发动人人参加各种廉价服装、鞋子和其他短缺生活必需品的突击生产。到 1949 年春,物价开始下跌,西德马克在外汇比价中变得坚挺起来。

艾哈德实行税收改革以促进生产建设投资。政府规定,工商企业的利润不用作分红而是进行再投资,就免于征税。企业家对此种免税刺激报以极大的热情。1953 年和 1954 年,他们为重建鲁尔的大型钢铁厂集资 20 亿西德马

克,其中 13 亿来自免税利润。免税刺激也推动了造船和住房建筑等工业。波恩政府大力鼓励私人建房。房建全部投资的 55%以上来自免税的私人储蓄和投资,其他来自政府拨款及马歇尔计划援助款。随着房建的增加,家具、家用电器、管道、玻璃、建材等工业也发展起来了。

战后初期,美国大力扶助联邦德国。到 1951 年,美国提供的援助即达

36.5 亿美元。艾哈德把马歇尔计划援助称为联邦德国“复兴的第一个决定性的动力”。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盟国逐步取消了对联邦德国工业的管制。原先规定钢铁产量不得超过 1110 万吨,禁止制造远洋轮船,限制生产铝、合

成燃料、合成橡胶、滚珠轴承、电子设备以及某些化工产品等战略性产品。到 1952 年底,联邦德国工业生产的各种限制都取消了。朝鲜战争刺激了联邦德国机器、机床、轮船等重工业的发展,为联邦德国的经济恢复奠定了牢固的基础。1950 年联邦德国工业生产即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 2%。1951 年中,联邦德国的国际收支额稳步而扎实地变成了盈余。此后, 联邦德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整个 50 年代,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

9.2%,高于美、英、法、意,仅次于日本。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 2.1 倍,商品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