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战后初期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一节 战后初期西亚的形势。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
战后初期西亚的形势 西亚包括东起阿富汗、伊朗,西至土耳其,北起里海南岸,南至阿拉伯半岛的广阔地区。除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塞浦路斯外,大多数为阿拉伯国家。西亚和北非一起被西方国家称为“中近东” 或“中东”地区。由于它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衔接地带,扼东西方交通的咽喉,在战略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西亚地区资源丰富,特别是石油资源居世界首位。战后,由于石油资源不断发现,产量飞跃上升,西亚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亚主要是英法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尤其是英国,在这里拥有巨大的殖民权益,并控制了大部分石油产地。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随着英法的削弱,美国的势力日益渗入这个地区。大战结束后,英国在西亚仍据有优势地位。它先后提出“大叙利亚”计划和“肥沃的新月”计划① ,企图通过联邦形式将一些阿拉伯国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用以抵制美国的扩张和维持自己在西亚的殖民统治。但由于自己力量不足和西亚阿拉伯人民的反对,这些计划均未实现。战后初期,美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手段,咄咄逼人地向西亚扩张,排斥并取代英法的传统势力。美国的西亚政策一是企图控制中东的资源,特别是石油;二是将西亚变为遏制苏联势力向外发展的前沿阵地。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咨文中要求拨款 4 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杜鲁门主义”宣布后,美国和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军事协定,派遣军事顾问团和经济顾问团进入土耳其,并将土耳其拉入“北大西洋公约集团”,在土耳其领土上建立了美国的军事基地。1949 年 1 月,杜鲁门又提出“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②, 通过缔结财政、技术援助协定,向亚非国家渗透。伊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等西亚国家都先后与美国签订了这种协定。
为了遏制西亚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美国联合英法企图在这一地区建立军事集团。1951 年 10 月美英法和土耳其联合向埃及提出设立“中东司令部” 的建议,随后向阿拉伯各国建议,组织一个受它们控制的“联合司令部”, 要求各国将武装部队隶属于这个司令部,并允许美英的武装部队驻扎在各国领土上。这个计划遭到大多数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反对,1951 年底宣告破产。1952 年 10 月英美又拟订了一个“中东防务组织”的计划,但还未正式出笼, 就立即遭到中东国家舆论的抨击,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的政府表示支持。随后,美英采取迂回策略,让亲西方的伊斯兰国家出面组织,美英政府在幕后操纵,采用双边军事协定的方式,于 1955 年 11 月建立了“巴格达条约组织”
①,其成员国有英国、伊朗、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美国参加了军事、
① “大叙利亚”计划是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合组为一个联邦;“肥沃的新月”计划是将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伊拉克组成一个联邦。
② 这是 1949 年 1 月 20 日杜鲁门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扩张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又称“第四点计划”。
① 1955 年 2 月,土耳其和伊拉克签订“互助合作公约”,即“巴格达条约”。同年 4 月、9 月和 10 月,英国、巴基斯坦、伊朗先后加入。1955 年 11 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式成立“巴格达条约组织”。1958 年伊拉克革命后,退出该组织。1959 年该组织改名为“中央条约组织”,总部迁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1979 年 3 月后,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相继宣布退出;4 月,美、英、土、巴四国代表开会,决定该组织于
经济和反颠覆三个委员会,在该组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战后,美国垄断组织进一步渗入西亚,西方国家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50 年代中期,美国石油财团取代了英国的优势地位。1956 年,美国资本控制了中东已知石油储量的 59.4%、石油开采的 58.7%。美国的商品也向中东地区倾销。大战时期和战后初期,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西亚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人数倍增,一些在战前几乎没有工人阶级的地区,战后也出现了工人阶级。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群岛和卡塔尔有数万石油工人和运输工人。战后初期,西亚各国农业依然落后,粮食依赖进口,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关系盛行。地主、寺院、王室拥有大片土地,而广大农民极端缺乏土地。在叙利亚,全国 550 万公顷的可耕地中,地主占有 85%,而农民仅有 15%。在 50 万农户中,有三分之二丧失了土地,其余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分成制仍然是西亚最流行的租佃形式。工役制、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并存。农民生活贫困。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亚洲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鼓舞和推动了西亚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战后初期西亚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 主要表现为反对外国军事占领、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石油等资源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斗争中,阿拉伯国家不断注意加强联合,1945 年 3 月组成的阿拉伯国家联盟①日益扩大。1950 年签订了《阿拉伯联盟国家联合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立场,拒绝参加军事集团。
在大战期间,英法军队开进叙利亚、黎巴嫩。戴高乐派领导的法国国民议会于 1941 年 9 月曾宣布承认叙、黎两国为独立国。两国的议会和政府成立
后,又迫使法国于 1943 年 12 月撤销了委任统治权。1945 年 2 月,叙、黎两国对德宣战,并作为创始国加入联合国。但是直到大战结束后,英法军队拒不撤走。法国还增派军队,镇压两国人民要求独立的斗争。两国人民组织游击队,开展反对外国占领军的武装斗争。1945 年秋,两国政府正式要求英法占领军撤退。1946 年 2 月又向联合国安理会上诉。安理会作出决议,要求外国军队从速撤离叙、黎。同时,两国掀起抗议示威和抵制法国军事和民政机构的运动。在人民斗争的压力下,加上英法和美国之间的矛盾,1946 年 4 月英法军队撤出叙利亚,1947 年 1 月撤出黎巴嫩。
大战结束后,伊拉克人民投入了要求废除《英伊同盟条约》的斗争。1930 年签订的这一条约给予英国在伊拉克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等特权。尽管 1932 年国际联盟宣布英国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结束,伊拉克获得一定的独立,但在英伊条约的束缚下,仍处于对英依附的状态。1948 年 1 月,伊拉克政府与英国签订了新的为期 20 年的《朴次茅斯条约》。这个条约仍规定英国有权把自己的军队派进伊拉克,并享有一系列军事特权。条约签订后,伊拉克各地掀起抗议示威和罢工浪潮。巴格达和一些城市发生了示威群众和军警的流血冲突。在群众斗争的强大压力下,负责签订条约的首相贾布尔不得不下台出国。
1979 年 9 月 28 日结束。
① 阿拉伯国家联盟是由埃及倡议,于 1944 年 9 月阿拉伯国家外长在埃及亚力山大港开会决定成立的。1945
年 3 月阿拉伯各国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又称《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
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拥有成员国 22 个,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
约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1920 年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21 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两部分。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称外约旦。1923 年外约旦成为英国委任统治下的一个埃米尔国。1928 年英国迫使外约旦签订为期 20 年的英约协定,使英国对外约旦的控制合法化。战后外约旦
人民反对委任统治的斗争高涨。1946 年 3 月 22 日,英约签订伦敦条约,废除委任统治,承认外约旦独立。5 月 25 日,阿卜杜拉登基为王,改国名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1948 年 3 月 15 日,英约又签订为期 20 年的同盟条约,英国保留在外约旦驻军和使用基地的权利。1952 年侯赛因即位。他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拒绝参加任何军事集团。1957 年 3 月废除《英约同盟条约》,7 月英军被迫撤出。约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 位于苏联南面、波斯湾北岸的伊朗是一个战略地位重要且盛产石油的国家。1954 年,它的石油蕴藏量达 19.95 亿吨,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石油总蕴藏量的十分之一。但伊朗的石油资源被英国控制。1909 年成立的英伊石油公司掌握了伊朗的石油开采权。1933 年签订的《英伊石油协定》规定该公司租借伊朗南部 26 万平方公里的油区,期限至 1993 年,伊朗政府仅能获得公司石油利润的 20%。英伊石油公司的租借地在伊朗形成“国中之国”。它由英国军警管辖,伊朗法律在此不能应用。伊朗工人备受剥削,却无罢工权利。
二次大战爆发后,伊朗宣布“中立”,但国王礼萨·汗·巴列维与德国法西斯暗中勾结。1941 年后,英、苏、美三国军队先后进驻伊朗。礼萨·汗·巴列维被放逐到非洲,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①继位。大战结束后,于1946 年 5 月前,美、英、苏军队先后从伊朗撤出。但是,英国在伊朗仍享有巨大的权益,美国势力也大力向伊朗渗透,企图取代英国。这使伊朗成为帝国主义在西亚争夺霸权和石油产地的重要场所。
战后伊朗人民维护国家主权、要求收回石油资源的斗争日益高涨。1947 年底,伊朗政府向英国提出了修改 1933 年石油协定的要求。1949 年 7 月,
英伊签订了一个对 1933 年英伊协定的补充协定。但是,这个协定仅仅增加一些租让权的税金,却几乎保留了英伊石油公司原已取得的所有权利。伊朗人民开展了强大的群众运动,反对这个补充协定,要求废除 1933 年的条约,并立即实现石油国有化。1949 年 10 月,以众议员摩萨台(1880~1967 年)为首的资产阶级人士组成“民族阵线”,发表声明反对英伊石油公司,反对独裁。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下,1951 年 1 月 11 日,伊朗议会否决了补充协定,3 月 15 日通过了关于石油工业国有化法案的决议。
当伊朗议会通过上述决议的消息传出后,英国政府立即发出照会,拒不承认,并派遣军舰驶入波斯湾进行军事恫吓。英伊石油公司还作出停发伊朗石油工人三成补贴的决定。这激起了伊朗工人阶级的反抗。1951 年 3 月底, 英伊石油公司工人举行大罢工,全国展开了声援石油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
1951 年 4 月 29 日,“民族阵线”领袖摩萨台就任首相。他的政纲主要是实施议会通过的石油国有化决议。5 月,关于国有化的决议和包括九点方案的石油法获国王的签署成为法律。法案受到广大群众和爱国人士的欢迎和
①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19~1980 年),1941 年 9 月继承王位,1967 年 10 月 26 日加冕。1979 年 1
月 26 日在霍梅尼发动的反国王群众运动的冲击下,被迫出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1980 年 7 月 27 日病故于开罗。
拥护。6 月,摩萨台政府接管英伊石油公司,并宣布改名为“伊朗国家石油公司”。
伊朗石油国有化切断了英国垄断资本掠夺伊朗石油资源、榨取高额利润的重要途径。英国决不肯罢休。在其抗议照会被伊朗政府拒绝后,5 月 26 日, 英国向海牙国际法庭提出所谓“申诉”,要求对伊朗的“不法行为”进行“审处”和“仲裁”。10 月又将这一问题交安理会处理,企图利用联合国迫使伊朗让步。
英国要求美国给予支持,美国则将插手解决伊朗石油问题作为排挤并取代英国的大好机会。在伊朗反对英伊石油公司初期,美国曾以支持伊朗为幌子,赞同伊朗议会否决英国提出的石油补充协定。美国石油财团企图打入伊朗,将伊朗石油企业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当伊朗决心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 并且它的斗争还带动了中东各产油国人民斗争的时候,美国害怕这一运动危及它在中东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便转而支持英国,共同对付伊朗。1951 年 6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致函摩萨台,要求重开英伊谈判;7 月中旬,美国总统特使哈里曼到达德黑兰,他以调停人自居,并以“经援”为诱饵,企图使伊朗就范。
当哈里曼抵达伊朗时,德黑兰 10 万群众举行示威,反对美国干涉。8 月, 摩萨台政府拒绝了美英所提出的放弃石油国有化的要求。10 月间,伊朗采取了实施石油国有化的有关措施, 300 名英国技术人员只得撤离伊朗。这时, 英美勾结起来,对伊朗实行了经济封锁,并采取禁运伊朗石油产品、冻结伊朗在英国银行的存款等手段。英国还积极策划颠覆阴谋,利用反对党进行反摩萨台政府的活动。1952 年 7 月,摩萨台一度被迫辞职。亲美的卡旺·萨尔塔奈继任首相,这引起全国性抗议示威高潮。7 月 21 日,德黑兰发生罢工、罢课,示威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萨尔塔奈不得不下台。摩萨台重新执政。10 月 22 日,伊朗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
英美在摩萨台政府屡次拒绝它们的要求之后,便加紧策划政变。摩萨台政府面对帝国主义势力的进攻,不但不发动人民,反而压制群众的反帝运动。1953 年 8 月 19 日,伊朗发生了一场美英支持的军事政变,摩萨台政府被颠
覆,扎赫迪上台。美国立即承认它,并提供了援助。同年 12 月,扎赫迪政府宣布与英国复交。1954 年 8 月,它又与国际石油财团达成协议,将伊朗石油资源交给了英、美、法、荷石油公司。其中美国五大石油公司获得 40%的股份,英伊石油公司也得到 40%的股份。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受挫。但是,伊朗人民的斗争没有停止。1973 年,伊朗重新开展了石油国有化的斗争,废除了上述与国际石油财团签订的协定,收回了租让地的石油生产权、行政管理权和设备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