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对外关系多边化、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在美苏争夺加剧的形势下,拉美国家实行对外关系多边化方针,广泛发展与亚非国家及西欧、日本的关系,加强独立自主与团结协作,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

1970~1976 年,墨西哥的埃切维里亚政府执政。它奉行多样化的对外政策,先后与六十多个国家建交。1974~1979 年,巴西的盖泽尔政府奉行“负责的实用主义”外交方针,既周旋于美国、西欧和日本之间,又坚持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这一时期,拉美国家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广泛建立了外交关系与经济贸易关系。1979 年,拉美有 11 个国家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80 年代,拉美国家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已从贸易领域发展到金融、技术、劳务和生产等领域。

70 年代,美国在拉美经济中的地位虽仍领先,但日本、西欧与拉美的经济贸易日益发展,资本输出速度大幅度增长,它们在拉美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70 年代末,日本成为拉美初级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日之后拉美的第三大商品供应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对外关系多边化趋势的发展,使战后以来拉美国家长期依附美国的外交格局发生变化,增强了拉美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

与此同时,拉美国家提出了反对核垄断、核军备竞赛和建立拉美无核区的要求,更加广泛地开展了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70 年代末,22 个拉美国家先后宣布 200 海里领海、承袭海、专属经济区或渔业区,并采取行动保卫 200 海里海洋区。60 年代以来,拉美经济一体化运动迅速发展。早在 1960 年, 阿根廷、巴西等国就创建了拉美自由贸易协会。1962 年中美洲共同市场、1969 年拉普拉塔河流域协定组织和安第斯条约组织相继建立。70 年代拉美经济一体化运动高涨。1975 年组成的拉美经济体系拥有 25 个成员国。它们通过相互减免关税、共同开发资源、成立多国联合企业等方式开展区域性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1981 年 3 月,拉美自由贸易协会正式改组为拉美一体化协会,进一步加速了地区一体化,并为最终建立拉美共同市场创造了条件。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几乎各个地区的

经济组织都达成了一体化协议,并开始实现跨小地区的多边合作向全地区一体化的过渡,并同北美实行经济合作。

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拉美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一些军人执政的拉美国家推行“民主开放”政策,“还政于民”,并通过选举方式,逐步向成立文官宪制内阁过渡。拉丁美洲军人掌权的历史颇长。50 年代前期,拉美20 个独立国家中有 14 个军政府。但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旧式军人独

裁政权相继垮台,到 50 年代末仅剩下巴拉圭和中美洲少数几个军人政权。

1959 年古巴革命胜利,反政府的游击斗争在拉美空前活跃,政局动荡,军人集团指责文人政府软弱,在许多国家里它们通过军事政变再度上台。60 年代先后有 13 个国家建立新的军人政权。不过这些军人政权与旧式军人政权不同,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民族主义倾向,有的提出“振兴经济”、“重建国家”的口号,比较重视经济建设。

进入 70 年代,随着拉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实力增强,中等阶层和中产阶级队伍扩大。它们在国内阶级力量对比中日益占有优势地位,成为拉美政治舞台的支柱。军队内部也发生深刻变化,具有民主意识的革新派军人集团逐步取代了保守的旧军人集团。因而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化,确立代议制民主政体成为一股潮流。70 年代后半期,受西方经济衰退的影响,拉美地区不少军人执政的国家经济困难,债务沉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尖锐,军人政权不得人心,更推动了一些军人政府“还政于民”, 实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1977 年 10 月秘鲁军政府首先制订实现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计划,1980 年 5 月,组成了宪法政府,结束了 12 年之久的军人政权。

接着一些军人政权纷纷让位于民选政府。统治海地长达 29 年的杜瓦利埃独裁

政权于 1986 年 2 月垮台。1990 年 3 月,智利军人政府也被文人政府取代。

到 1991 年底为止,除海地外,拉美军人政府统治的国家已完成向民选政府的过渡,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建立了代议制民主政体。以“外抗强权,内争民主” 为特点的拉美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还在不断深入发展。尽管民主化在个别国家仍会遇到挫折,但它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