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90 年代的美国、欧洲和日本

第一节 90 年代的美国

布什政府 共和党人布什于 1989 年 1 月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两德统一,伊拉克战败,华约解散,苏联解体。所有这些使美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似乎达到了胜利的顶峰。但是,外交上的成功并不能缓解国内矛盾的加剧。

美国经济从 1982 年以来,一直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 1983 年的 32,

757 亿美元增加到 1990 年的 53,922 亿美元。但赤字和国债问题十分严重。

里根执政期间,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已失去控制,八年间每年平均超过 1600 亿美元,有些年份竟突破 2000 亿美元大关,累计财政赤字高达 12,916 亿美元。贸易赤字每年有 1500 亿美元左右。国债则超过 2 万亿美元。布什政府采取灵活冻结开支的办法以平衡预算。这一措施在初期曾起了一定的作用。1989 年的财政赤字比上一年略有减少,但很快就走到了尽头。因为占联邦支出 80

%以上的军费、对低收入居民的补助、社会保险和国债利息几大项开支,削减的回旋余地都极小。虽然美苏关系日趋缓和,客观上已为削减军费开支创造了条件,但是,美国要确保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军费开支不仅关系到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而且涉及各大财团的私利。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同意 1991 年度削减军费 90 亿美元。这只占赤字的 4.5%,对于巨额赤字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布什政府原指望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 3%左右,在企业利润增加的基础上,政府的收入也会增长。但这一希望也落了空。布什总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竞选诺言,于 1990 年 6 月宣布增加税收以减少联邦预算赤字。然而,增税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多的不利影响。它增加企业费用,抑制投资,减少消费者需求,导致经济增长放慢。1990 年 7 月起,更陷入衰退之中。1991 年经济出现负增长,下降了 0.7%。据美国《时代》周刊 1991 年11 月公布的民意测验,公众对布什的支持率从海湾危机期间的 90%的最高峰,下降到 46%。

社会危机特别是种族矛盾是布什政府面对的另一重大问题。1992 年, 3100 万美国黑人中,有 36%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失业率高达 14.2%。黑人对自己的处境十分不满。1991 年 3 月 3 日,黑人青年罗德尼·金因超速驾

车遭到四名白人警察狂暴殴打。1992 年 4 月 29 日,洛杉矶地方法院宣判这四名警察无罪,引起黑人群众的强烈愤怒。当天下午,数千名黑人涌上街头抗议,很快发展成大规模流血冲突事件,到 5 月 2 日才平息下去。有五十多人被打死,两千多人受伤,一万多人被捕,五千二百多座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达七亿美元。为了平息这场暴力冲突,布什政府调集了数万名海军陆战队和国民警卫队队员,出动大批装甲车,与当地军警一起在市内执行戒严和宵禁。除洛杉矶外,美国其他城市如纽约、芝加哥、旧金山、西雅图等也相继发生群众示威和暴力冲突。这是自 60 年代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运动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种族冲突。

洛杉矶事件和经济的衰退引起社会的不满。群众要求政府减少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国内事务上来。同时,人民对共和党的保守主义能否扭转经济衰退之势也日益失去信心。这一状况使荣耀一时的布什在竞选连任总统时败于民主党手下。

克林顿政府 1992 年,美国举行新一轮的总统选举。民主党内持中间路线的克林顿一直遥遥领先,很早就把自由主义色彩浓厚的哈金和克里逐出预选进程,而稳获党内提名。共和党内,极右翼的布坎南向布什提出激烈的挑战,但最终遭到失败。11 月 3 日举行全国大选。克林顿以 370 张选举人票的优势击败布什和独立候选人佩罗,当选为美国第四十二任总统。民主党人在野 12 年后,重又入主白宫。

46 岁的克林顿是一位二战以后出生的美国总统。上台后,雄心勃勃,宣称要“实行变革以振兴美国经济”,使美国“更强大、更先进、更安全”。他摈弃了共和党政府推行 12 年之久的里根经济学,基本继承了民主党重视政府干预经济的传统,用行动主义代替放任自流。为此,他在白宫内成立了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并行的国家经济委员会,统筹和协调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是,克林顿也没有完全回到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上去。他否定民主党的“大政府”和“大赤字”政策。他说他的政策“既不是自由主义的,也不是保守主义的,它两者兼而有之,而又有所不同”。他自称为“新自由主义”。

克林顿上台前的 1992 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 2902 亿美元。它使国债高筑、美元疲软,投资者望而却步,经济回升乏力。政府决定首先向它开刀。克林顿宣布裁减白宫工作人员 25%,降低留用人员薪金 6%~9%,预计四年内削减政府开支 2470 亿美元。同时计划在四年内增税 2460 亿美元。规定向

占全美人口 1.2%的富人大幅度增税,他们的纳税额将占增税计划总额的 60

%。克林顿的这一决策取得成效。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连年下降,1993 年度较上一年度下降 12%,1994 年度又下降 20%。

社会保障制度是困扰美国的另一大问题。它不仅费用扶摇直上,而且弊病丛生。早在 1975 年社会保障财务赤字就已达 15 亿美元,以后逐年增加。其中医疗保健费用更是惊人,1992 年高达 8385 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国家不堪重负。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又造成一些人的依赖心理, 他们找到工作后仍宁肯失业。全国约有七八百万人靠接受福利救济度日。他们中不少人还享受医疗保险,而许多工作的人反而享受不到。全美大约有3700 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克林顿认为,美国福利制度“不起作用,它否定我们的价值观”,必须“彻底改革”。他上台后几天就任命夫人希拉里负责主持制定一项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计划。两周后又签署了曾遭布什总统否决的“家人就医准假法案”。9 月,正式向国会提出改革医疗保健制度的计划, 主张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医疗费用。他提出要在四年内将政府用于医疗补助的费用减少 384 亿美元。1994 年 1 月,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又把改革医疗保健制度列为美国政府当年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他强调要把医疗保险扩展到全体居民。克林顿想以改革医疗保健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他主张降低人们对福利救济的依赖程度,要求减少对有劳动力的穷人发放救济的时间。主张提高被救济人的自立水平,对无职业技能或文化水平低下者提供免费培训,政府投资开办服务业,为上述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克林顿的改革计划引起激烈争论,至其第一任期结束前仍未被国会通过。

克林顿政府为了对付全球性经济竞争,强调面向未来的投资,宣称“把联邦开支重点从消费转向投资是本届政府经济政策的标志。我们不仅致力于控制政府的开支,而且把它导向更有生产性的用途上”。克林顿提出,在四

年内向基础设施、环境净化工程、教育和研究机构投资 2200 亿美元。1993 年,国会两次讨论总统的长线投资计划,将其金额砍去了一半。

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克林顿重视发展对外贸易,把它视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首要因素”。 1993 年底,促进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完成。

1994 年初,同加拿大、墨西哥达成协议,使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和美洲首脑会议,密切了同美洲和亚太地区的经济来往,定出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克林顿宣称要坚持“公平合理”和“对等原则”。实际上是,在他认为搞自由贸易对自己有利的地方搞自由贸易, 在认为不利的地方就指责对方不公正,搞保护主义直至采取制裁行动。

克林顿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弊病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滑坡。他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学水平,统一全国教学标准,对学生进行统考,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他要求拨款帮助穷困者进入大学深造,要求各大公司拿出利润的 5%用于在职培训。

克林顿采取这些措施后,经济由缓慢复苏转向加速增长。1993 年增长了3.0%,1994 年又达 4.0%。失业率则由 7%降为六年以来最低水平的 5.8%。

尽管克林顿政府取得一些政绩,但在 1994 年底的国会中期选举中却遭惨

败。在参议院中,民主党由选举前的 56 席跌为 47 席,而共和党则由 44 席增

为 53 席。在众议院中,民主党由 256 席降为 204 席,而共和党则由 178 席增

为 230 席。民主党自 1955 年以来第一次在众议院成为少数党,而共和党控制

了国会的参众两院。在 36 个州的州长改选中,共和党从民主党手中夺走 11

个,从而获得了全国 50 个州中 31 个州的州长职位。民主党的失败是各方面

因素造成的。 1994 年美国的经济形势虽然不错,但老百姓的工资收入却几无增长,因此并没有多大热情去投民主党的票。另一方面,社会治安问题日益成为头号关注的问题。共和党历来主张严厉打击犯罪,受到群众的支持。民主党失败还因为民主党的支持者多是少数民族、劳工阶级和自由派知识分子,他们参政意识不强,投票率低。群众中历来存在着反对当政者的情绪。再加上一些民主党老牌政治明星退休,新推出的民主党候选人声望不够,更使民主党丢失许多席位。

新国会成立后,共和党利用它的优势地位,不断向民主党政府施加压力。政府放弃“大政府”政策,在预算方案中,提出要在七年内减少开支 4650

亿美元。共和党对平衡预算的原则并无不同意见,但提出减少开支 8120 亿美元,急于要克林顿在其任期内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打击民主党的传统支持者

——中下层群众。克林顿不肯让步。双方争执不下,国会通不过预算方案, 拨款难以到位,导致 1995 年 11 月和 12 月政府部门两次关门停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