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领导人的更迭和戈尔巴乔夫的上台
勃列日涅夫的老人政权和发展的停滞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实行新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1970 年),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7.7%。70 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的石油、钢、生铁、煤炭、化肥、水泥、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产品的产量都超过美国,居于世界第一位。
但是,苏联经济实力同美国仍有较大的差距。据苏联统计,苏联 1980 年的国民收入为美国的 67%。而美国认为只有 55.8%。其次,苏联的科技生产水平除少数军工产品外,一般都落后于西方。计算机、合成材料、自动化仪表、石化工业等新兴部门大约落后西方 10~15 年。第三,生产中浪费惊人。据苏联自己公布的材料表明,金属的浪费和锈蚀每年达 2000 万~2500 万吨, 谷物由于收割、运输和保管不善每年浪费 3500 万~4000 万吨,拖拉机每年报废的数量与新提供的数目几乎相差无几。
苏联经济基本是粗放经济,主要靠多投资、多建厂、多投人力、多使用资源来增加产量。进入 70 年代以后,粗放因素的作用大为削弱。由于苏美军
备竞赛激烈,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受到限制。 50 年代,苏联基建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13.6%,而到 1971~1975 年下降为 8.3%。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在资源方面,由于欧洲部分的易开采资源渐趋枯竭, 资源开采基地不断移向东部和北部,条件恶化,开采费用提高。
苏联的经济结构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开展,各国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信息交流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可是,苏联的第三产业比例很小, 1960 年占 29%, 1970 年占 37%。生活服务落后, 人们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和力量用于家务劳动。据苏联资料统计,每年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 1800 亿小时,比在业人员的工作时间仅少 100 亿小时。其次, 苏联基本是封闭性经济,对外经济往来、信息交流都很差。这一情况严重阻碍了科技和生产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经济中的问题有所察觉。在 1971 年苏共二十四大上,
他就提出发展集约化经济的问题。 1973 年 3 月,政府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业管理的若干措施》,决定把几个工厂合并成各种联合公司,目的是用联合公司的力量加速改进合并进来的中小企业的工艺水平。 1979 年 7 月又通过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率和工作质量的作用》的决议,提出改进计划体制,建立包括长期、中期、短期计划的计划体系,扩大经济刺激和加强技术进步等措施。
这两项决议只是对苏联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它表明,保守而又年迈的勃列日涅夫已拿不出什么有力措施来克服苏联经济中的根本问题。不仅如此, 70 年代后苏联官方对任何主张利用市场关系的观点都加以痛斥,认为宣传市场调节就是反对计划经济,就是否定社会主义。改革由此陷于停顿, 生产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 年),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 3.2%,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陡降为 1.0%,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又降为 0.6%。工业中,只有军工、石油开采等重工业部门有较快的发展,其他部门则徘徊不前。粮食生产歉收年多于丰收年,肉类产量几无增长。整个经济陷于停滞状态。
在外交方面,勃列日涅夫奉行霸权主义。他在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
提出了“有限主权论”。 1968 年 11 月,他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说:“当出现对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威胁的时候,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人民的问题,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问题和关心的事情了。当国内外社会主义敌人直接行动威胁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利益”的时候,就要以“军事方式援助兄弟国家来消除这种威胁的行动”。
在内政方面,勃列日涅夫从 70 年代起不断树立个人威望,扩大自己的权
势。 1971 年,勃列日涅夫参加部长会议讨论第九个五年计划,并打破先例由他个人签署公布。他还改变过去同柯西金、波德戈尔内共同参加政治活动的做法,独自一人观看苏军的军事演习,作总结讲话。 1976 年,获苏联元
帅称号。 1977 年,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同时,他还七次获得列宁勋章,三次获得苏联英雄金质奖章。勃列日涅夫个人专权的倾向十分明显。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出现老人政权的局面,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
过 70。 1980 年, 76 岁的柯西金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接替他的是 75 岁的吉洪诺夫。政权如何移交到年轻一代手里,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困难问题。
从安德罗波夫到契尔年科 1982 年 11 月 10 日,勃列日涅夫病逝。安
德罗波夫接任党中央总书记, 1983 年 6 月,又当选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尤·弗·安德罗波夫于 1914 年生于铁路职员家庭。50 年代任驻匈大使,参与处理匈牙利十月事件。1967~1982 年期间,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 主席达 15 年之久。 1973 年起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安德罗波夫上台时已
年老体弱。在执政的 15 个月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躺在病榻上。但他带病坚持工作。在短短的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内召开了三次党中央全会,发表了六七篇主要讲话和文章。
安德罗波夫对苏联建设中的问题看得比前任清楚。他不同意勃列日涅夫提出的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他认为,苏联只处于“发达社会主义这一长期历史阶段的起点”。
安德罗波夫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首先,大力加强劳动纪律,惩治贪污分子,撤换工作不力的干部。在工业方面, 1983 年 7 月公布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补充规定》,进一步减少下达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的权利。政府决定在重型和运输机械部、电机工业部等部门试行。在农村, 推行作业队组和家庭承包制。到 1983 年 10 月,全苏实行承包的队组达 15
万个,承包土地共 4000 万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五分之一。政府还从 1983
年 1 月 1 日起,提高肉类、奶类、谷物和蔬菜的收购价格。这些措施取得了
一定效果。 1983 年,苏联工业产值比上一年增加 4%,劳动生产率提高 3.5
%。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农业产值增加 3.6%,谷物产量达到 19,500 万吨。但是,安德罗波夫的努力被病魔打断,于 1984 年 2 月 9 日病逝。 13
日,契尔年科接任党中央总书记;4 月,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康·乌·契尔年科于 1911 年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1965 年起任苏共中
央总务部部长,先后近二十年。 1978 年起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契尔年科
上台时已 73 岁,他执政的时间比前任还短,只有 13 个月。契尔年科思想比
较保守,任内没有什么特殊建树,于 1985 年 3 月 10 日病逝。这样,从 1982
年 11 月起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就在克里姆林宫城墙安葬了三位最高领导人。这引起苏联和全世界人民注目。
戈尔巴乔夫上台 1985 年 3 月 11 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选举年仅 54
岁的戈尔巴乔夫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于 1931 年生于斯塔夫罗波尔边区的农民家庭。 1950~1955 年在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2 年入党。 1978 年当选为党中央书记, 1980 年起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刀阔斧地调换领导班子。在 11 个月中,共调换
14 名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更换 15 名国家和政府领导人。9 月,任命雷日科夫接替吉洪诺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
1985 年 4 月,戈尔巴乔夫主持苏共中央全会,批评近些年来的经济停滞和社会发展停顿现象,提出经济改革的任务。随后,又大力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
1986 年春,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会议不再讲“发达的社会主义”,而是宣传要完善社会主义。代表大会确定党在现阶段的总路线是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把粗放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在政治方面,二十七大提出要实现“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完善选举的民主原则,扩大苏维埃审议决定问题的范围。在国际事务方面,戈尔巴乔夫提出当前世界有四组矛盾, 即两个制度、两种形态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内部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人类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矛盾。他认为, 核战争“能够把人类从地球上毁灭掉”,因此两大体系只能和平竞赛、和平竞争。苏共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主要方向是“反对核危险,反对军备竞赛, 争取维护和加强普遍和平的斗争”。
1987 年 10 月,苏共中央决定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重新审查 30 年代到
50 年代的重大案件,先后为布哈林、李可夫、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平
反昭雪。 1987 年 11 月,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阐述苏联改革的起源、实质、内容与前景,并提出“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新观点。同时,他大力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公开批评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错误。
戈尔巴乔夫很快发现加速发展经济战略行不通,转而进行经济改革。初期是些具体的改动,如 1986 年 11 月通过《个体劳动法》,允许私人在手工业、居民生活服务和社会文化领域中从事个体生产经营活动,但私人不得雇工,不得经商。进而决定对经营机制进行改革。 1987 年 6 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任务》的决议。会后,最高苏维埃批准了《国营企业法》,确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企业实行自我补偿、自筹资金和自我管理。企业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制。从 1988 年开始,全面推行新经
济管理体制,预计 1990 年完成。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和困难。原有体制被破坏,而新的体制却不能有效建立。经济严重失控,改革处于“空转状态”。
在经济改革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未经充分准备就仓促转向抓政治体制改革,试图以政治改革促经济改革。 1988 年 6 月,苏共召开第十九次代表会议,讨论党和社会生活进一步民主化问题,决定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89 年春,按地区、民族和社会团体系统各选出三分之一的代表。
5 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常设立法机构——最高苏维埃。戈尔巴乔夫出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为第一副主席。
政治体制改革使潜伏的民族矛盾表面化尖锐化。纳戈尔内—卡拉巴赫自治州属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但州内居民 75%是亚美尼亚人。自治州苏维埃
想借政治改革之机,通过和平途径解决该州的归属问题。 1988 年自治州苏维埃通过决议,上书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要求把该州划归亚美尼亚,但遭阿塞拜疆坚决拒绝。最终导致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发生武装冲突,长期无法解决。与此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掀起独立浪潮。 1989 年 8 月 23 日,三国两百多万人拉起六百多公里
人链,抗议 1939 年的苏德条约,要求俄罗斯人退出三国。随后,三国先后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此外,在中亚等其他地区也不断出现民族争执和冲突。新成立的人民代表大会无力平息民族冲突,对其他问题也多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国内形势日趋恶化,经济滑坡,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各地罢工迭起。1989 年 7 月,西伯利亚一万多名矿工举行罢工,抗议商品短缺, 要求改善生活条件。罢工很快波及乌克兰和哈萨克各地,人数达五十万左右。10 月,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禁止在今后 15 个月内举行罢工。但罢工并未因此停止。党内外出现各种反对派组织,并日益发展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危机日益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