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军备控制谈判与东西方关系

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世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人民痛恨战争,迫切要求和平,要求削减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此外,核武器的发展使人类面临被毁灭的威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承受不起核竞赛无限制扩大的负担和核战争的后果。因此, 维护和平不仅为全世界人民所最关注,而且也是东西方关系中最根本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军备控制谈判具有愈来愈重要的意义。

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断断续续进行了二十多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69 年 11 月 17 日开始到 1972 年 5 月 27 日。主要就限制防御性战略核武器和进攻性武器问题举行了七轮会谈。1972 年 5 月,尼克松访苏,与勃列日涅夫最后签署了《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临时协定规定,双方进攻性战略导弹冻结在 1972 年中的水平上,即陆基洲际导弹苏联为 1618 枚,美国为 1054

枚;潜艇发射导弹苏联为 740 枚,美国为 656 枚。这个协定对导弹的质量和核弹头的数量未作限制。

第二阶段从 1972 年 11 月 21 日开始到 1979 年 6 月 18 日。中心是拟订

一项限制进攻性武器条约,来取代临时协定,举行了 15 轮会谈和五次首脑会

晤。 1973 年 6 月勃列日涅夫访美,同尼克松会谈,双方签订了《防止核战争协定》《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会谈的基本原则》等文件。这些文件宣称,双方将制定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长期协定,遵循承认双方相互对等安全和不允许直接或间接谋求单方面优势的原则,美苏之间或一方与其他国家之间出现核冲突的危险时,两国立即进行磋商。文件还规定,双方进攻性核武器可以“现代化和更新”。 1974 年尼克松再次访苏,同勃列日涅夫举行第三次会晤,签订了《部分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议定书》《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的联合声明》等文件。双方商定不进行当量在 15 万吨以上的地下核试验。关于限制反导弹

防御系统问题,由 1972 年协议规定的两个部署区减为一个。关于限制进攻性

战略武器问题,由于美苏各自坚持限制对方,加强自己,没有达成协议。 1974

年 11 月,福特总统在海参崴同勃列日涅夫进行工作会晤,发表了《关于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同意根据“同等安全”的原则,签订一项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定,到 1988 年为止,美苏双方的洲际导弹、

潜艇发射导弹和运载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的限额不得超过 2400 件,其中多弹

头导弹的运载工具为 1320 件。 1979 年 6 月 18 日,卡特与勃列日涅夫在维

也纳签署了《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有效期到 1985 年,确定双方战略

武器总限额为 2250 件,其中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限额为 1320 件。同时规定了改进战略武器质量的限度和核查的办法。但是,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苏关系恶化。卡特政府宣布对苏采取制裁措施,并无限期地推迟将该条约提交美国国会批准生效。1985 年 12 月,苏美两国政府又都表示在新条约缔结之前,将继续“遵守这一条约的条款”。

第三阶段从 1982 年 6 月 29 日到 1983 年 12 月 8 日。主要进行“限制和削减战略武器谈判”。美苏各自提出方案,都着眼于从哪方面裁减才对自己有利,占取优势。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而中断谈判。1985 年谈判恢复,从3 月 12 日开始了第四阶段关于空间武器、战略武器和中程核武器一揽子的谈

判。在这一新的阶段谈判过程中,美苏两国首脑亲自出马。1985~1988 年,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作过五次会晤。1989 年布什上台后举行过马耳他、华盛顿、赫尔辛基和巴黎四次会晤。每次都要谈核裁军问题,但进展十分缓慢, 直到 1989 年 9 月苏联作出重大让步,同意将战略武器谈判与“星球大战”计

划“脱钩”,才开始出现转机。 1990 年 6 月两国首脑华盛顿会晤,宣布美苏已就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主要条款达成了一个“框架协议”。1991 年 7 月, 布什总统访问莫斯科,同戈尔巴乔夫共同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条约规定美苏将在七年内分别削减战略核武器的 11%和 36%,即双方各自拥有的运载工具不得超过 1600 件,核弹头各自削减到 6000 枚,苏联将因此减少 50%,美国减少 30%。条约使美苏双方的战略武器从过去的相互限制变为共同削减,这是一大进步。美苏之所以最终达成削减核武器的妥协, 原因是双方核武器均已处于“饱和”状态,都有降低军事对峙程度和减缓军备竞赛的意愿,都把控制军备视为增强两国间战略稳定的途径,视为建立相互信任、减少战争危险的有效措施。这方面的进展,不仅有利于减轻军费负担、增强综合国力,而且更有利于增进两国和整个东西方之间关系的缓和。苏联迫于国内经济恶化和政局动荡,更希望尽早与美国达成核裁军协议,以便腾出手来改变长期形成的畸型军事经济结构,并以外交上的重大成就来稳定国内政局。因此,戈尔巴乔夫在谈判中作出的让步比布什多。同时,美国也要支持戈尔巴乔夫在国内的地位和他的改革政策,保持东西方缓和的势头,亦愿意促成条约的签订。

“星球大战”——战略防御计划 80 年代,美苏在太空中的军备竞赛日益激烈,双方都在建立太空战略系统。这是因为美苏都已拥有上千枚战略核导弹,足以将世界毁灭数次,而美苏同处于对方战略核武器进攻的威慑之下,出现了“恐怖平衡”。尽管双方仍在继续研制新一代的战略核武器,但单凭进攻性核武器已难以打破目前的均衡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僵持状态,求得自己的战略优势,美苏都加强了反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企图在太空中建立新的战略防御系统来打破平衡。因此,事实上早已开始的“第四战场”(太空)优势的争夺,是美苏双方军备竞赛的延续与发展。在这方面,苏联比美国起步要早,在反卫星武器上已着先鞭,积极推行建立航天站的计划。美国深感威胁,力图赶上苏联。1983 年 3 月 23 日,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一项被西方称为“星球大战”的战略防御计划,主要是要在 200~1000 公里的高空中建立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系统,以保卫美国国土不受苏联核导弹的攻击。苏联发射的洲际导弹 29 分钟可以打到美国,经历四个不同的飞行阶段:助推起飞阶段、后助推阶段、中间飞行阶段和再入大气层阶段。“星球大战”计划就是要在导弹飞行的每个阶段中建立分层防御网,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多次拦截。要求每层防御网拦截的成功率都要达到 90%。这样,经过四层拦截后能达到美国国土的核弹头就所剩无几了。80 年代以后,里根政府调整了自 60 年代以来一直奉行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 代之以“相互确保安全”的战略。“星球大战”计划就是依据这一新的核战略理论提出来的。

里根政府积极推行这一新战略,其一是要以反弹道导弹防御为“盾”, 以核进攻武器为“剑”,使美国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战略优势地位。其二是要利用苏联的“重大经济困难”和技术落后,来达到它的政治目的。西方估计,苏联把国民生产总值的 15%用于军费,以此重大牺牲才建立了得

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军备。而当今的“星球大战”却是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上对苏联一项新的巨大挑战。美国认为,使苏联感到经济上难以支持和技术上处于劣势,就有可能使它在政治上对美国作出让步。此外,美国还希望通过“星球大战”计划的推行,推动新技术革命,刺激美国整个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因为在新技术革命中占主要地位的核技术、航天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等,无一不是首先为军事目的而研制和发展,然后再转到民用生产领域的。美国一学者断言,发展定向核武器可以刺激生产,“这是一次可以和电的发现相媲美的革命”。美国政府官员诺曼·贝利甚至说,克服世界经济衰退,只有通过“星球大战”计划才能做到。

“星球大战”计划的推行,将会对东西方关系和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将加剧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使美苏军事上的相对均势变得更加不稳定。美国认为凭恃其技术、经济优势可以在军备竞赛中全面压倒苏联, 使之就范。但苏联国防部长索科洛夫于 1985 年 5 月初就明白宣告,如果美国

坚持其计划,苏联也要发展新的进攻性和防御性武器。事实上,苏联自 60

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不断研制太空武器,设在莫斯科周围的反导弹系统有 64 个“橡皮套鞋”式发射设备已经现代化。西方报道说,苏联地面和太空激光武器的研制工作起自 1970 年,在哈萨克的萨雷恰加纳克有一个战略防御激光器原型,用于摧毁卫星的激光武器经过改进即可摧毁弹道导弹。苏联正在建造一种防御短程、中程和洲际导弹的机动导弹防御系统,已在西伯利亚试验成功。美国一再指责苏联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立一座新的巨大雷达站是属于反弹道导弹系统的。苏联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环地球航天站置放导弹, 一分钟内即可打到地面目标,“这个计划可能被看成是对空间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采取的一项有效的反措施”,使美国的星战系统难以奏效。总之,美苏任何一方如果建立起自己的空间防御“盾牌”,都意味着在对方头上悬挂一把达摩克里斯剑。当某一方的防御系统已可使对方相当部分的进攻性导弹失去作用时,双方的战略力量对比就会处于变化莫测的“不确定”状态,从而大大增加了在两国关系上发生危机时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

在太空军备竞赛越演越烈的情况下,美苏各有难处,谁都不能拒绝谈判以求得某种暂时的妥协。1984 年 6 月,苏联主动提出愿同美国就防止“外空军事化”问题举行谈判。美国立即表示同意。苏联提出,谈判一开始就立即暂停试验和部署太空武器。美国则要求把太空武器谈判同被苏联中断的战略核武器和中程核武器谈判结合起来。1985 年 1 月,苏美两国外长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商定恢复核武器控制谈判。3 月 12 日,恢复后的美苏军备控制谈判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苏联对这次以太空武器为中心的谈判更为急切,它企图利用自己的战略核武器和中程核武器的优势以及美国国内和西欧盟国对“星球大战”计划的疑虑,迫使里根政府在太空武器问题上作出让步, 达到限制美国在这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的目的。里根政府则认为苏联愿意重开谈判,正是美国坚持“星球大战”的实力政策的结果。一再宣称,美国决不能放弃这张“王牌”。但是,里根政府也面临不少困难。它在“星球大战” 和中程导弹问题上,尚需进一步协调与盟国的立场。国内要求缓和美苏关系、反对“星战计划”和军备竞赛升级的呼声很高。巨大的财政赤字也使实施耗资上万亿美元的“计划”难以负担。因此,里根政府出于国内外的政治需要, 不得不同意谈判,目的还是要乘苏联之难,提高要价。1985 年 11 月 19~21 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会晤。一年后,1986 年 10 月又在冰岛雷克

雅未克举行会谈。里根对落实“星球大战”计划寸步不让,苏联坚决要求该“计划”只能限于实验室进行,谈判破裂。戈尔巴乔夫指责美国力图通过“战略防御倡议”来取得军事优势,甚至葬送已经达成的协议。

里根政府推行“星球大战”计划遇到众多困难和反对,越来越倾向于分阶段部署太空武器,而不是等到整个系统研制成功时一起全面部署。随着形势的变化,布什总统上台后于 1991 年决定调整战略防御计划,将其重点转到建立“对付有限打击的全球防护系统”上,称之为“小型战略防御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一、在太空低轨道部署 1000 枚代号为“智能卵石”的小型智能化截击导弹,构成覆盖全球的拦截网。二、在美国本土部署六个至七个陆基反弹道导弹系统。这些系统由 750 枚陆基反弹道导弹以及与之相配套的 50 颗监视跟踪卫星和地面雷达等组成。这一系统加上“智能卵石”系统,预计能保护美国本土在受到 200 枚导弹袭击的情况下不受损害。三、发展战区反战术导弹系统。主要任务是对付类似“飞毛腿”导弹这样的战术弹道导弹, 以保护驻扎在美国本土以外冲突地区的美军及其盟军。布什政府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美苏之间爆发核大战的危险性已大大减少,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 计划已无必要。但苏联仍拥有大量战略核武器,其国内局势的不稳定又增加了它对美国进行由“意外事故造成的或非官方批准的核导弹袭击”的可能性。另外,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拥有的导弹越来越多甚为不安,担心它会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

战略防御计划是一项耗资巨大的计划,而小型战略防御计划既省钱又实用。据专家估计,“智能卵石”方案全部费用不过 250 亿美元,仅及“星球

大战”计划第一阶段计划的 690 亿美元费用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欧洲中程导弹谈判 1977 年苏联开始在欧洲部署 SS—20 导弹,在中程核力量上占了上风,严重威胁到西欧的安全。为了应付苏联这一挑战,北约组织于 1979 年 12 月作出“双重决定”:美国尽早同苏联就限制中程导弹问

题进行谈判,如果在 1983 年底以前不能达成协议,美国则在西欧部署 572

枚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1980 年 10 月,美苏举行了预备性会谈。 1981

年 11 月,正式开始限制欧洲中程导弹谈判。里根于 1981 年 11 月 18 日提出“零点方案”,主张苏联全部拆除针对西欧的 SS—20、 SS—4 和 SS—5 导弹,美国则不在西欧部署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使双方在欧洲的中程导弹都为零。苏联 11 月 30 日提出“冻结方案”相对抗,主张把美苏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冻结在原有水平上。其后勃列日涅夫提出“分阶段裁减方案”,双方实行对等裁减。第一阶段到 1985 年各裁减三分之一,第二阶段到 1990 年

裁减三分之一。谈判的第二个回合是从 1982 年 12 月安德罗波夫提出“同等裁减”建议开始。苏联表示如果美国不在西欧部署新的中程导弹,它愿意将其欧洲中导削减到与英法同等水平。美国反对把英法独立核力量纳入美苏谈判的范围。第三个回合是 1983 年 3~5 月。里根提出美苏在相等基础上就裁减陆基中程导弹达成“临时协议”,主张导弹限额以弹头为计算单位,美国大幅度减少原计划在西欧部署的新式导弹,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把陆基中程导弹减少到与美国同等的水平,从欧洲减下来的导弹不得东移亚洲。苏联拒绝。安德罗波夫表示“准备就既包括运载工具又包括弹头的欧洲核潜力均势问题达成协议”,但是这个协议应把英法核武器考虑在内。第四个回合是从 1983

年 9 月 6 日至 11 月 23 日。安德罗波夫提出如美国放弃在西欧部署导弹的计划,苏联可以把从欧洲裁减下来的导弹销毁而不东移。里根则建议苏联在全

球范围内对中程导弹实行限制和削减,美国不要求在欧洲部署的中程导弹与苏联在全球部署的中程导弹数量相等,只保留在其他地方部署的权利,同时可以考虑把中程轰炸机列入谈判之内。经过四个回合的谈判,分歧依然很大, 美苏双方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1983 年 11 月,美国开始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先后在英、意和联邦德

国三个国家部署了 102 枚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苏联反应强烈,中断同

西方各种裁军谈判。苏联的 SS—20 导弹则从谈判开始时的 250 枚增加到 387 枚,并在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部署了数十枚短程导弹。

1985 年初,美苏恢复了包括欧洲中程导弹问题在内的日内瓦军备控制谈判。但是,此时西欧中导部署已成事实,且里根已开始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围绕太空武器的斗争相对突出,取代了中导之争而成为军控谈判的中心。在新的谈判中,苏联坚持以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为双方削减战略核武器的先决条件,美国则坚决不肯放弃这一计划,立场相背千里,是以双方着重在欧洲中导问题上试探寻求妥协。1987 年 2 月 28 日,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表示,中导可以与“星球大战”计划“脱钩”而单独达成协议,为中导谈判的进展“敞开了大门”。苏美都乐于就欧洲中导达成协议。

西欧原则上是欢迎美苏裁军的。它一贯主张在欧洲维持低水平的军备平衡,希望中导协议将推动整个军控谈判的进程,有助于促进东西方缓和,以利于西欧的安全与发展。然而,西欧又担心美苏达成有损其利益和安全的协议,竭力要对美苏谈判施加影响。西欧国家的主要顾虑是:第一,撤走美国全部中导,欧洲将出现军事力量对比新的不平衡,西欧仍处于苏联短程导弹和常规力量优势的威胁之下。第二,美国部署的中导,是加强美欧防务的纽带,是美国对西欧核保护的重要标志,西欧担心一旦撤除,会同西欧“防务脱钩”。第三,一旦实现了欧洲中导的“零点方案”,英法独立核力量就会受到巨大压力,进一步谈判战略核武器时,难免不把英法核力量牵扯进去。这是英法所不愿意的。因此,西欧国家对美苏中导谈判发展最为关切。英、法、联邦德国频繁磋商,协调以“一个声音”对美苏施加影响,主张中导协议不得导致别的领域产生不平衡。西欧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出发,要求中程导弹裁减必须与短程导弹裁减相联系,核武器裁减必须与常规军备裁减相结合,欧洲不能非核化,核恐怖平衡是战后欧洲和平的保障,应维持低水平的平衡。同时,西欧也要求加强防务合作,强调在北约整体防务中“欧洲支柱”的重要性。在美苏欧洲中导谈判中,里根政府是注意同盟国磋商的, 一定程度上要照顾到盟国的某些愿望和保留。针对欧洲防务会与美国战略威慑力量“脱钩”的顾虑,美国声言“零点方案”并不改变美国对西欧承担的义务,美国将继续在西欧部署相当大数目的核武器,大批美国战斗部队将继续驻扎在西欧,同时美国还要有一个庞大的洲际战略武器库。西欧也注意维护美欧团结,基本上支持美国在日内瓦军控谈判的立场。

1987 年 12 月 8 日,美苏两国在华盛顿签署了《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条约规定在生效后三年内,双方将其全部 2611 枚中程导弹全数销毁,装载的核弹头也将同时拆除。虽然,中导条约所涉及的导弹类型在核导弹家族中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色,只占 4%左右, 但这毕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两个超级大国第一次要从它们的核武库中消除全部中导。它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1990 年 11 月,北约 16 国

和华约 6 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削减常规武器条约,这些事件对美苏和东西方

关系都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