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世界新格局的酝酿建立第一节 向多极世界发展

大国间关系的调整 冷战对峙局面结束后,世界加速走向多极化。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曾认为,取代两极的将是单极世界或是事实上的单极世界,美国可以独霸世界。但是,这一幻想很快就破灭了。长年的冷战对峙和军备竞赛给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90 年代美国支配别国和影响世界事务的能力相对下降。德国的统一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巨大进展,使欧洲成为重要的世界一极。日本正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俄罗斯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军事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加强。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于 1994 年确定了“参与和扩展战略”,计划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扩展自己在非传统盟友国家的影响来加强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进而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保证美国在下个世纪仍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特别注意调整同欧、日、俄、中的关系,争取在世界新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西欧同美国原来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因而结成了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纽带的美欧联盟。苏联解体后,美欧失去共同的战略目标,同盟关系的凝聚力迅速下降。与此同时,西欧国家将欧洲共同体改建为欧洲联盟,实力增强,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欧盟积极谋求与美国建立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在欧洲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而美国则仍想维持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欧美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不断加剧。在解决波黑冲突问题上,双方意见不一, 法国等国对美国的独自行动表示了强烈不满。更大的分歧是如何建立未来的欧洲安全防务体系问题。波黑战火打破了二战后欧洲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为了避免出现新的大规模危机和预防某些潜在的冲突因素演变成类似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悲剧,美欧都十分重视欧洲安全问题。欧洲存在四大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是范围最宽广的组织,包括了所有的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共 53 个国家。1994 年 12 月 5~6 日欧安会在布达佩斯举行第四次首脑会议,发表了文件《新时代真正伙伴关系的发展进程》。并决定从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更名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但是,会议对新形势下涌出的新问题一个也没有取得妥协与共识。它表明,这一松散组织在维护欧洲安全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个重要组织是欧洲联盟,它的活动对欧洲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缺乏维护安全的军事手段,因而作用受限。第三个是西欧联盟, 现有英法德意等十个成员国。波、匈、捷、斯(斯洛伐克)、保、罗等 12

国是它的联系国。该组织在 1954 年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没发挥什么作用,80 年代中起,重新活跃起来,参加了海湾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工作和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的维和活动。法德等国还组织了欧洲军团。但西欧联盟尚不可能摆脱北约发挥独立作用。第四个组织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现在有 16 个成员国,是最有军事实力的组织,是能对欧洲事务施加影响的有效机构。但北约原是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冷战后它需要改组。 1993 年 10 月,美国在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上提出与中欧东欧国家“为了和平而建立伙伴关系”的计划。1994 年,北约国家首脑布达佩斯会议提出东扩战略,遭到俄国的强烈反对。欧美尽管在东扩问题上立场一致,但各自的出发点不同。美国希望借北约东

扩把自己的影响扩大到欧洲东部地区,并进一步维护自己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1994 年,克林顿提出建立“覆盖现代欧洲”的新安全体系的设想,其中把北约放在突出重要地位,强调新体系必须由美国充当领导。西欧支持东扩, 想借此加重北约的欧洲色彩,加强西欧联盟的建设,使其最终成为在北约内部能与美国支柱并立的欧洲支柱,从而掌握欧洲事务的主导权。北约东扩适应了德国“东进战略”的要求,而引起英法的担心。美国积极支持东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态度的变化,说明它更加重视同德国的关系,它要与德国建立“领导伙伴关系”。在这种形势下,新上任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不得不改变过去 30 年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立场。1995 年 12

月 5 日法国宣布重返北约军事委员会,参加北约的国防部长会议。法国力图在北约改造过程中占据突出地位。

美欧矛盾在冷战后虽不断增加,但双方在许多问题上仍难以摆脱对方。美欧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经济来往极为密切。西欧盟国积极发展自己的独立防务,承担了 80%的北约防务,但波黑战争暴露出西欧的脆弱性,西欧仍需在北约范围内拉住美国,共保欧洲安全。美国也需要依靠北约,以备在俄国一旦出现敌视西方的政权时遏制莫斯科。但美国想减轻自己在欧洲的负担, 冷战结束后已减去三分之二的驻欧军队,只保留十多万人。美国希望在保持自己主导地位的同时,西欧国家多承担一些责任。因此,美欧在彼此矛盾上升的情况下,加快相互协调。 1995 年 12 月 3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同欧盟轮值主席国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尔在马德里共同签署了《跨大西洋新纲要》和《美欧共同行动计划》。这两项协议规定,美欧协力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民主和发展,对全球性挑战作出回应,为扩大世界贸易和建立更密切的经济联系作出贡献,促进双方在科技、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为落实这些目标,还拟定了包括一百三十多个合作项目在内的共同行动计划。双方合作的方式从应付危机的磋商转入以防范危机为主的更直接更充分的合作。《跨大西洋新纲要》超越了 1990 年的《欧共体与美国关系宣言》。它表明美欧关系经历了一次较深层次的调整。双方开始从冷战时期以安全和防务为主的传统关系向全方位合作过渡。

冷战结束后,美日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二战后,美国通过日美安全条约等确立美国对日本的主从关系,把日本变成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反苏堡垒。日本则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到 70 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对美出口激增,日本资本也大量流入美国, 美日在工业、农业、贸易、金融和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矛盾与摩擦。但当时面对苏联这一共同威胁,安全的考虑冲淡了经济竞争。双方都竭力控制不使争吵公开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往往是日本让步,美国也适可而止。苏联解体后,美日的矛盾公开化,首先表现在经贸方面,1993 年美国贸易赤字高达 1157 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源于对日贸易逆差。美国商务部长布朗明确表示,日美贸易不平衡,关系到美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问题。美日两国的经济矛盾发展到政府间的公开争吵。1994 年 2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日本首相细川在华盛顿举行会谈,未能就开放日本市场问题达成协议。会后,继续进行艰苦会谈,于 10 月只达成了部分协议,日本原则同意在玻璃业、保险业等领域向美国产品开放市场。在相互关系方面美日如何建立真正平等伙伴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复杂问题。美日在东亚地区的竞争随着冷战的结束也在加剧。日本盛行“脱美入亚”的议论,提出要回归亚洲,实际要建立以日

本为主体的东亚经济圈。而美国也日益重视亚太地区,它在这一地区的投资已超过了 600 亿美元。1993 年克林顿在西雅图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设想。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主导权的活动已在开展。但是,美日在政治和安全方面有共同需要。日本不得不依靠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安全结构。美国在 1995 年决定不再收缩它在东亚的军

事力量,继续保留 10 万驻军以巩固它在东亚的地位。美日在经济方面的互相依赖也在加深,因而,双方间的关系一直以妥协合作为主。1995 年 1 月,日本首相村山访美,与克林顿总统会谈。双方确认,要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日美协调关系”。克林顿强调在多变的世界中,美国把日本看作是“最坚定的朋友”。村山重申美日关系是日本外交的基石,“维护日美安全体制,将是日本国家安全政策的基本内容”。

美国在苏联解体后仍十分重视同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的关系。美国认为掌握庞大核武库和常规军事力量的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中唯一能对美国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因而把俄罗斯列为美国首先关注的国家。新成立的俄罗斯迫切需要西方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推行全面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 1992 年,俄国在国际舞台上极力配合美国行动,两国关系空前密切融

洽。1993 年 1 月 31 日,美国总统布什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莫斯科签署了

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在 2003 年以前各自将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弹头总数削减三分之二。具体讲,美国由 10,876 枚削减为 3500 枚,俄国,包括部署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核弹头总数由 10, 271 枚减为 2968 枚。但美俄“蜜月期”十分短暂,1993 年初,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逐步拉开同美国的距离。俄国原来想通过向西方靠拢得到它所期望的巨额经济援助,并同西方建立“平等伙伴”和“战略盟友”关系,但希望落空,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这引起社会不满和反对派的指责。1993 年 4 月,叶利钦批准了《对外政策构想》文件,开始了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大调整。俄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公开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以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形象和地位。1993 年在安理会“关于塞浦路斯维和费用”问题上,俄罗斯第一次使用了否决权。在前南斯拉夫地区,俄国为维护其传统的地缘政治利益、民族、宗教和文化利益,公开发表不同意见,采取独立行动。俄罗斯逐渐停止对外收缩政策,开展全方位的大国外交。1994 年,俄国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2 月,阻止了北约对波黑塞族的空袭,进而反对美国解除波黑穆族的武器禁运。12 月又在安理会上否决西方制裁南联盟的新议案。1995 年围绕俄国向伊朗出售核反应堆和常规武器问题,特别是北约东扩问题,美俄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斗争持续不止。与此同时,俄国积极发展同独联体各国的关系, 拓展同中国、印度等亚太国家的外交关系,加强同欧洲各国的关系,以扩大外交回旋余地。美俄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将会不断深化。但是,双方在政治上、安全上和经济上互有需求,在解决地区冲突、防止核扩散、防止恐怖主义、阻止环境生态恶化等方面也有共同利益。因此,美俄仍将维持伙伴关系, 采取务实政策,注意控制分歧,缓解矛盾或取得妥协,同时不断发展彼此间的合作。克林顿 1993 年上台后的三年期间,同叶利钦会晤了九次,其次数之多超过了他同其他任何国家领导人的会晤。美俄两国的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也定期举行会晤。1995 年 5 月俄国同北约签订了《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定框架文件》。美俄在军事、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但是,美俄在国际舞台上没有共同的危险敌人,这在一定

程度上有碍于在安全领域形成相互吻合的利益,使美俄两国不能建立像美欧那样的密切关系。

总之,冷战结束后,大国相互间不再构成直接军事威胁,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是,动荡和不安因素还未消除,大国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定位,一超多强的局面尚在形成确定中。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在冷战结束的同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市场也完全消除了平行对立而日益融于一体。跨国公司的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各国政府和地区经济组织的宏观调整经济活动,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形成。在新形势下,经济因素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作用愈来愈大。因此,各国都积极调整同他国的经济关系,争取建立对自己有利的经济秩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迅速提高,它成为各国和世界经济繁荣的象征。调整国际贸易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这方面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它自成立以来,为稳定国际贸易秩序、促进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和贡献。从 1947 年起到 70 年代,先后进行了七次有关削减关税的谈判,取得了明显成果。世界平均海关税率稳定下降。发达国家已从 40 年代的 50%多下降到 5%,发展中国家也已下降到 14

%左右。1964 年,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大会规定对发展中国家实行非互惠的关税和贸易优惠原则,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进入 80 年代后,国际贸易发生根本性变化,服务业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1992 年,银行、保险和娱乐等服务业贸易大约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 30%。1986 年到 1990 年的四年期间,世界直接投资额的增长速度是世界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三倍。与此同时,各国在农产品、服务行业、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外国直接投资等领域的纠纷日渐增多。关贸总协定决定开展内容更为广泛的贸易谈判。

1986 年 9 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开始了第八轮多边谈判。这次谈判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二:一是改善市场准入条件问题,二是制定新的国际贸易竞争原则。长期以来,美欧日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争吵不休。美国反对日本实施非关税壁垒,阻碍大米市场的开放,美国与欧共体互相指责对方用农产品价格补贴办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直到 1993 年 12 月 6 日,美欧在布鲁塞尔才对农产品贸易达成协议。接着,关贸总协定干事长萨瑟兰把各方代表召集到日内瓦作最后冲刺,终于在 12 月 15 日定下最后文件,结束长达七年的

“最全面、最复杂的多边谈判”。 1994 年 4 月 15 日,关贸总协定 117 个

成员国代表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正式签署了长达 550 页的乌拉圭回合协议。最后文件规定:关税平均减三分之一,全球平均关税从签约时的 5%降到十年后的 3%,首次将所有农产品贸易置于全球贸易规则管理之下,并规定减低农产品的贸易补贴;将总协定的规则延伸到服务业贸易和知识产权等新领域,加强专利保护,制定新的反倾销和反不公平低价的规则。文件所涉及的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业的国际贸易额多达 4.5 万亿美元。据估计,协议生

效后十年里,将使世界贸易额增长 12%,将使世界经济每年增加产值 2000 亿美元以上。

乌拉圭协议最初规定成立多边贸易组织,以便更有力地监督协议的执行。美国代表对这一名称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美国国会不会通过多边的国际协议,建议改称世界贸易组织。1994 年 4 月 15 日摩洛哥会议上,萨瑟兰决

定接受美国意见。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贸易组织在日内瓦正式成立。

联合国的活动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努力调整自己的机构和活动,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每年举行一届的大会上,各国代表更加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并对各项重大国际问题发表意见。大会的讨论和决议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也形成强大的道义力量,对国际秩序产生积极影响。在维护和平方面, 联合国安理会经常开会,讨论研究制止世界各地的冲突,力促冲突各方坐在一起商讨解决矛盾的办法。联合国 50 年来促成了 172 个和平协定。联合国还派出维持和平部队,以公正、客观的第三者身份帮助实现并维持停火,在冲突各方之间建立缓冲地带。自 1948 年 5 月在耶路撒冷设立观察团以来,先后

在四大洲组织了近 40 次维持和平行动,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在刚果(今扎伊尔,1960~1964 年)、塞浦路斯(1964 年至今)、埃及(1973~1979 年)、黎巴嫩(1978 年至今)的活动。 90 年代在前南斯拉夫地区、柬埔寨、索马里、纳米比亚(1989~1990 年)进行了更为困难的维和行动。到 1995 年, 在联合国维和部队服过役的官兵有 72 万余人,其中 1.2 万人在服役期间死

亡。为了和平解决地区冲突,联合国自 80 年代以来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向独立主权国家提供选举援助。联合国先后向纳米比亚、尼加拉瓜、安哥拉、柬埔寨、南非、海地等国家派出了观察团、核查团或特派团,帮助组织和实行选举,监督、观察和核查选举,提供各类技术协助如咨询、必要设备和协助培训人员等。除安哥拉大选因安盟方面不承认选举的结果而失败外,其他选举均获得成功。1991 年联合国第四十六届大会决定设立联合国选举事务协调员,使联合国在选举援助领域的工作获得新的突破。

在裁军方面,联合国于 1946 年 1 月通过的第一项决议就是有关这方面的决议,有关和平利用原子能和消灭原子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问题。此后,设立了原子能委员会和常规军备委员会,1947 年,两个委员会合并,成为联合国第一个单独处理裁军问题的机构。联合国裁军谈判委员会商定对各种危险武器实行控制,先后提出和通过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 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0 年,1995 年又决定无限期有效)、禁止在海底安置核武器条约(1971 年)、禁止生物武器条约(1972 年)、禁止化学武器条约(1992 年)等。1978 年、1982 年和 1988 年联合国先后三次召开裁军问题的特别会议,讨论裁军的各种问题。在非殖民化方面,联合国作出了巨大成绩。 1960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推

动了非殖民化进程。殖民地人口在 1945 年多达 7.5 亿,到 1990 年纳米比亚

获得独立后减少到 100 多万人。联合国会员国也从最初的 51 个发展到 1994 年底的 185 个。1994 年,联合国最后一个托管地密克罗尼西亚的帕劳群岛获得独立,联合国托管制度胜利结束。联合国于 1969 年通过的《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正式生效,专家委员会每年开会监测该公约的执行情况。1973 年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禁止并严惩种族隔离罪行的国际公约》。在联

合国和国际社会推动下,新南非终于在 1994 年诞生。

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联合国于 1949 年提出了技术援助扩大方案,帮助较贫困国家发展经济。1961 年联合国大会承认世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现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根本性意义,宣布 60 年代为第一个

联合国发展十年,决定持续不断地援助发展中国家。 1965 年联合国成立了开发计划署。它积极筹集资金,协调各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活动,向亚非拉国家提供各种无偿援助项目。自 90 年代起,开发计划署每年预算均在 13 亿美

元以上。世界银行从 1946 年到 1995 年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 3330 亿美

元。1974 年、1975 年和 1980 年,联合国先后三次召开关于经济问题的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1975 年)。联合国重视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工作,1948 年一致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后来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联合国还召开各种专门会议,讨论人口、家庭、妇女、儿童、老年人、难民等问题。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联合国在 1950 年就邀请专家举行保护和利用资源

的会议。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会

议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1973 年正式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它负责监测世界海洋、陆地和大气层的污染情况,进行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署还经常举办同环境有关的各种专业会议,如对抗沙漠化、保护臭氧层的会议。 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又称“地球首脑会议”,通过了《21 世纪议程》,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蓝图。

联合国成立 50 年,在各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问题也很多。早在成立之时,不少中小国家就对大国的否决权感到不满,宪章规定的集体安全一直淹没在冷战之中。某些大国还操纵联合国牟取私利,甚至侵犯他国主权。90 年代,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联合国在转折时期发挥了作用, 1990 年对海湾危机作出迅速反应,维和行动广泛开展。人们对联合国寄予厚望。但联合国改革也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完善集体安全机制、加强安理会和大会的协调、精简机构,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由于各方利益不同,改革步履艰难,联合国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