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非洲独立运动的兴起。埃及共和国的建立

非洲独立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社会发生新的变化,为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在非洲一些地区发展有战略意义的采矿业;为了满足战时对工业品和食品的需求,在非洲也发展了加工工业部门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因此,以矿业、加工工业和种植园为主的非洲经济获得较快的增长。非洲各国的雇佣劳动者、经济作物种植者增加,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人数也有增长。北非的工人人数从战前的约三百万人增加到战后的五百万人左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工人人数,在同一时期从五百万人左右增加到八百余万人。非洲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建立了各种政治组织和群众团体,提出了政治和经济要求。在战前发展起来的“泛非主义运动”, 启发了非洲人民的民族觉悟,为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培养了人才,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战后初期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德意日法西斯的溃败,国际帝国主义势力, 尤其是英法这两个统治非洲大部分地区的殖民国家的削弱,有利于战后非洲各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1949 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也给了非洲独立运动以巨大的鼓舞和推动。

二次大战前,非洲仅有埃塞俄比亚、埃及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其土地面积仅占非洲面积的 7.8%。这三个国家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广大非洲地区仍然处在英、法、比、葡、西、意等殖民国家的统治下。战后初期,在非洲社会内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和国际形势有利的情况下, 民族独立运动在非洲大陆,首先是北部非洲兴起。

北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较早。大战结束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和苏丹等国普遍提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捍卫国家主权的要求。

利比亚是战后非洲首先取得独立的国家。大战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战时利比亚成为英法与德国法西斯交战的战场。1943 年 1 月,英法分别占领了利比亚的一部分土地,建立军政府。美国军队也进入利比亚,建立军事基地。1947 年 2 月,根据同盟国对意和约,意大利不再享有对利比亚的统治权。战后利比亚各民族主义组织提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要求。1949 年 5 月,英意秘密签订《贝文—斯福扎协定》,企图以大国托管为名瓜分利比亚。其内容为:英国托管昔兰尼加,意大利托管的黎波里塔尼亚,法国则托管费赞;利比亚在十年后经联合国大会同意方可获得独立。这激起了利比亚人民的强烈反对。11 月,的黎波里塔尼亚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同年 11

月 21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利比亚的决议,规定利比亚在 1952 年元旦

前独立。1951 年 12 月 24 日,利比亚宣布独立,建立了利比亚联合王国①。苏丹是战后非洲第二个获得独立的国家。苏丹原为英国殖民地,1899 年

后英国殖民者以英埃共管的名义进一步加强对苏丹的统治和掠夺。1922 年埃及的独立鼓舞了苏丹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苏丹民族主义的政治组织“毕业

① 1969 年 9 月 1 日,在卡扎菲领导下,发动了推翻利比亚的伊德里斯王朝的军事政变,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生大会”在二次大战期间提出了自治和独立的要求。战后苏丹各政党组织代表团到达开罗,向英埃谈判的参加者提出了结束英埃共管苏丹、成立苏丹民主政府等要求。1951 年 10 月,埃及宣布废除 1899 年《英埃共管苏丹协定》, 英国拒不承认。苏丹人民掀起了反英示威浪潮。英国玩弄“宪政改革”手段, 一方面规定给予苏丹完全自治,另一方面将权力依然控制在英国总督手中。1952 年埃及发生“七月革命”,推翻法鲁克王朝。翌年 1 月,埃及新政府同苏丹各政党签订了承认苏丹享有自决权利的决定。英国被迫改变政策,1953 年 2 月与埃及政府签订了英埃关于苏丹的新协定,规定为期三年的过渡期, 在这个时期建立议会和民族政府。1954 年 1 月,苏丹民族联合党组成民族政府。1955 年 12 月苏丹议会通过了宣布苏丹为拥有主权的共和国的决议。1956 年元旦,苏丹正式宣布独立,结束了英国殖民者在苏丹的长期统治。

战后,突尼斯、摩洛哥的反帝群众运动空前高涨。50 年代中期,两国人民开展了武装斗争,终于迫使法国殖民者于 1956 年 3 月承认两国独立。

突尼斯是法国的保护国,战后法国对突尼斯的统治方式有一些改变。1945~1947 年,法国殖民当局进行某些改革,增加了突尼斯人在咨询议会中的席位,并设立有突尼斯人任部长的部长会议。但法国总督仍为部长会议主席,部长会议秘书长由法国人担任,总揽政府的一切事务。“改革”是极其微小的让步。1950 年底,突尼斯工人举行抗议总罢工;翌年 12 月,爆发反法武装起义。法国殖民者逮捕了突尼斯新宪政党、共产党和工会的领袖,查封了报刊。这引起了 1952 年的全面罢工。从这年初开始,突尼斯出现了自发的武装反抗斗争。1954 年春,在新宪政党总书记萨拉·本·优素福的领导下, 突尼斯建立了民族解放军,开展了抗法游击战争。同年 7 月,法国政府声称准备承认突尼斯“内部自治权”。9 月法国与突尼斯举行谈判。1955 年 6 月签订给予突尼斯内政自治的法突协定,但规定 20 年后才允许突尼斯独立。

以优素福为首的一派新宪政党人反对法突“内政自治”协定,在北部边境一带继续开展游击活动,并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人民反法武装力量配合作战。以布尔吉巴①为首的另一派新宪政党人虽赞同关于“内政自治”的协定, 但也认为,突尼斯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完全的独立,而达到独立的途径是采用和平的方式。1956 年 1 月,新宪政党全国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争取独立的决议。布尔吉巴与法国开始谈判。法国殖民者在突尼斯人民坚持斗争和阿尔及利亚武装斗争高涨的形势下,被迫于 3 月 20 日签订法突联合议定书,承认突尼斯独立。

大战结束时,摩洛哥仍处于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它是法、西瓜分的“保护国”或“保护地”。摩洛哥素丹及其下属的行政管理机关虽然保留下来,但不过是殖民主义统治的工具。根据 1912 年的《巴黎公约》,北部丹吉尔划为国际共管区。战时美国势力渗入,战后摩洛哥境内又设立了许多美国军事基地。为了维护殖民保护制度,1946 年 3 月,法国新任总督艾利克·拉朋在摩洛哥推行“改革计划”,他许诺改善摩洛哥人的地位,并对政府的司法制度进行某些改良。拉朋上任仅仅两个月便被许温将军取代。许温执行强硬的殖民政策,宣称法对摩的“保护”关系不可动摇,摩洛哥在任何

① 布尔吉巴(1903~)生于突尼斯莫纳斯提尔城,1921 年加入突尼斯自由宪政党,从事独立运动。1934 年另组新宪政党,任总书记。1956 年突尼斯独立后,任首相。翌年突尼斯成立共和国,任总统,直到 1988 年。

时候都不会取得独立。摩洛哥人民在大战期间就为废除 1912 年的保护条约和

争取独立而斗争。摩洛哥独立党于 1943 年 12 月成立,它提出废除保护条约、建立君主立宪的独立国家的斗争纲领。战后初期,摩洛哥人民要求独立的浪潮汹涌澎湃,以摩洛哥素丹穆罕默德·本·优素福为首的封建上层人士也卷入这场斗争。1948 年初和 1950 年 10 月摩洛哥素丹两次致函法国总统,要求修改保护条约,代之以新的法摩协定,遭到法国政府的拒绝。1951~1952 年, 法国殖民当局实行恐怖镇压手段,逮捕摩洛哥独立党和共产党人,将几十万人投入监狱和集中营。1953 年 8 月,又将支持独立运动的素丹优素福废黜, 并流放到科西嘉岛,后放逐至马达加斯加岛。这激起摩洛哥人民反帝斗争新高涨。从 1954 年初开始,摩洛哥爆发武装反抗活动,1955 年初,组织了一支解放军。同年秋武装斗争席卷全国,特别是里夫和中部阿特拉斯山区。迫于形势,法国于 1955 年 11 月同意让优素福回国复位,并于 1956 年 3 月达成承认摩洛哥独立的协议,宣布废除 1912 年的保护条约。4 月,西班牙也承认摩洛哥独立和领土完整。独立后,1957 年摩洛哥定国名为摩洛哥王国。次年, 收回西班牙占领的南部伊夫尼“保护地”。1960 年,收复了对丹吉尔的主权。

阿尔及利亚是法属北非的重要殖民地和战略基地。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大量移民,掠夺土地,实行同化政策,将阿尔及利亚作为法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突尼斯、摩洛哥独立后,法国力图保住这块殖民领地。大战结束时, 阿尔及利亚也掀起要求独立的浪潮。1945 年 5 月 8 日阿尔及利亚各城市居民和退伍军人举行庆祝胜利和要求独立的示威游行,遭到法国当局的血腥镇压。1947 年,阿尔及利亚再次爆发要求独立的群众运动,有 10 万人参加。在独立斗争中,阿尔及利亚的民族主义组织诞生,其中有 1946 年 4 月成立的

“拥护阿尔及利亚宣言民主联盟”和 11 月成立的“争取民主自由胜利党”。

40 年代末和 50 年代初,阿尔及利亚的反帝群众运动持续发展,民族主义力量日益强大。1954 年 8 月,“争取民主自由胜利党”中的比较激进的青年党员组成了“团结与行动革命委员会”。在这个组织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举起了反法武装斗争的旗帜。

1954 年 11 月 1 日,数千名阿尔及利亚爱国青年在二十多个城市发动武装起义。接着,他们以奥雷斯和卡比利亚等山区为基地,把武装斗争推向全国。从此阿尔及利亚的反帝运动进入民族解放战争的新阶段。斗争的规模日益扩大,各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联合起来,组成“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 抗击着几十万法国殖民军的围剿、扫荡。1958 年解放军发展到 13 万人,武装斗争波及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同年 9 月,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

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反帝反殖斗争也逐步发展起来。1947 年 3 月, 法属马达加斯加岛爆发了民族起义,占全岛人口 70%的 100 多万居民投入斗争。法国军队利用飞机、坦克屠杀了 90,000 多起义者,逮捕了民主运动的领导人,监禁了 20,000 人,到 1948 年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1952 年,英属东非殖民地肯尼亚掀起了反对白人殖民统治、要求土地和自由的武装斗争,又称为“茅茅运动”①。这个运动早就在当地吉库犹族农民中秘密开展,口号是“把白人抢去的土地夺回来”。宣誓参加斗争的农民和

① “茅茅”之意,其说不一。一说为当地人举行反英秘密宣誓时,在门外放哨儿童发现敌情时常发出“茅— 茅”(Mau-Mau)的呼喊声,以作警告,由此得名。

城市下层群众超过 100 万人。起义部队以阿伯德雷山和肯尼亚山为中心,最多时达 15,000 人。1952 年 10 月,英国殖民当局宣布肯尼亚全境处于“紧急状态”,逮捕了乔莫·肯雅塔等肯尼亚“非洲人联盟”的领导人,对参加“茅茅运动”的农民进行大规模镇压。1956 年,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司令基马提被俘,翌年被处死。英国殖民者虽然将肯尼亚人民的反抗斗争淹没在血泊中,但阻止不了英属东非和整个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七月革命和埃及共和国的建立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位于其境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埃及不仅有古老的文明,而且从近代以来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又高于其他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它历来是帝国主义激烈角逐的场所,又是西亚北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

1922 年,英国虽承认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了四项殖民特权。即英军驻守苏伊士运河地区,保留保护埃及国防和国防线的权利,保护埃及境内外侨及其财产的权利,保持英国对苏丹的管理权。1936 年英国迫使埃及签订为期 20 年的《英埃同盟条约》,把上述四项特权用条约形式固定下来,使英国对埃及的军事控制合法化,加深了埃及对英国的依附关系。

二次大战期间,英国依据 1936 年条约派遣大批军队进驻埃及。埃及虽迟

至 1945 年才向轴心国宣战,但埃及领土的一部分成为战场。英国利用埃及作为军事基地,征用埃及的人力、物力为战争服务,使埃及的农业受到影响, 造成粮食减产,连年歉收。由于战时商品输入锐减,英美军队进驻和军事订货增加,使埃及国内市场需求量扩大,这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埃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无产阶级队伍扩大。战后初期, 埃及工商企业中的雇佣劳动者达到 150 万人,其中产业工人 57.8 万人。

大战结束后,英国军队拒不撤出埃及,腐败的法鲁克王朝又利用英国的支持实行专制统治,因此战后初期埃及人民斗争的中心内容是,要求废除1936 年英埃条约,要求英军撤走,争取完全独立和自由。

1945 年 12 月,埃及政府向英国提出修改 1936 年条约的要求,但遭拒绝。

这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浪潮。1946 年 2 月 9 日,数千名开罗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在阿巴斯大桥遭到英军的血腥镇压,死伤很多人,酿成“阿巴斯大桥惨案”。埃及工人和学生联合组成“工人学生全国委员会”,统一领导反英斗争,并宣布 2 月 21 日为“英军滚出埃及斗争日”。这一天,全国爆发了总罢工和总罢课,10 万开罗群众上街游行,高呼“英军滚出埃及”和“打倒法鲁克”的口号。游行群众在解放广场遭到英军的残酷屠杀。3 月 4 日,又一次爆发了反英大示威。在如火如荼的群众斗争冲击下,英国军队被迫撤出开罗和亚历山大,退入运河区。

在 1948 年的巴勒斯坦战争中,埃及被以色列打败。战争充分暴露了法鲁克王室和政府的腐败无能,引起了普遍的不满。1950 年 1 月经过选举上台的华夫脱党政府又继续执行软弱的谈判政策,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与英国政府进行的外交谈判毫无成效,更引起群众的愤懑。由于谈判的失败和人民斗争的压力,1951 年 10 月,华夫脱党政府才不得不通过埃及议会宣布废除与英国签订的 1936 年条约和 1899 年共管苏丹协定。

英国立即宣布不承认埃及议会的决议,同时派遣军队,增兵运河区,并占领埃及的一些城市和战略据点,这激起更大的反英风暴。运河区的数万埃及工人宣布总罢工,各大城市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开展抵制英货运

动。成千上万的爱国者参加游击队,开展反对英国占领者的武装斗争。

1952 年 1 月 26 日,开罗 50 万群众举行反英示威,英埃矛盾空前激化。这时,英国在美国支持下,制造了开罗纵火暴乱事件,焚毁了许多建筑物, 包括一些外国企业及其办事机构,其目的在于迫使主张废除英埃条约的华夫脱党政府下台,并借口保障外侨生命财产,坚持长期占领埃及。1 月 27 日, 法鲁克国王解散了华夫脱党政府,任命前宫廷大臣、亲美分子马赫尔为首相。马赫尔政府一成立就宣布全国戒严,设立军事法庭,逮捕大批爱国人士。1952 年上半年,埃及政局不稳,五个月内内阁更迭了五次。法鲁克王朝已无法再继续统治下去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了埃及“七月革命”。

七月革命是由“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这个组织成立于二次大战时期, 它的成员大多为青年军官。发起人和组织者是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

(1918~1970 年)。该组织成立之初,主要是在军队中进行民族主义宣传, 并秘密建立基层组织。1946 年纳赛尔向该组织发布指令,要求在军队中扩大政治影响。但当时还没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其目标限于帮助国王驱逐外国势力。1948 年巴勒斯坦战争期间,国王及卖国集团竟然把大批破旧武器运往前线,使埃及军队遭到惨败。纳赛尔和自由军官组织终于丢掉了对国王的幻想, 宣布他们“最大的战场,还是在埃及!”此后,自由军官组织为推翻王室政权进行了准备。1950 年,自由军官组织选出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纳赛尔任主席。到 1952 年初,该组织成员达数百人,遍布各军兵种。

1952 年 7 月 23 日,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政变,扣押了高级军官,控制了开罗,接着占领了国王行宫所在地——亚历山大港,包围了王宫。26 日, 法鲁克国王宣布退位,逃往意大利。统治埃及 16 年的法鲁克王朝寿终正寝。

七月革命后,自由军官组织执委会改组为“革命指导委员会”。8 月 4 日,在军队中享有声誉的纳吉布将军参加了革命指导委员会并担任主席,纳赛尔为副主席。9 月组成新政府。纳吉布任总统兼总理,纳赛尔任副总理。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政权后,颁布了将革命引向深入的施政纲领。新政府没收了封建王室的土地,取消了社会等级和贵族称号,废除了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 1923 年宪法,清洗了腐败的国家机构,禁止一切政党的活动,建立解放组织作为国内唯一合法的政治组织。

1952 年 9 月,颁布第一个《土地改革法》,规定地主本人占有的土地不

得超过 200 费丹,超过部分由政府征购卖给农民。贫雇农有优先购买权,每户可买 2~5 费丹。此外,还规定地租为收成的 50%。佃约不少于三年。这个土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地主的势力,改善了一部分贫苦农民的生活。

1953 年 2 月 10 日,公布了过渡时期的临时宪法。6 月 18 日,正式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共和国。纳吉布任总统兼总理,纳赛尔为副总理。翌年 4 月 18 日,纳赛尔取代纳吉布任总理,并重新担任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

1956 年 6 月 23 日,制定新宪法,纳赛尔正式当选为埃及共和国总统。至此, 埃及七月革命建立的民族主义政权获得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