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印度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

印度共和国的成立与尼赫鲁的内外政策 1947 年印度宣告独立,但当

时它还是英国的一个自治领。 1948 年 6 月前,英国国王任命的蒙巴顿将军仍担任印度自治领的总督,原殖民政府的各级官员、英国训练的印度文官以及英国将军指挥下的英属印度的军队基本保留下来。

1950 年 1 月 26 日,印度颁布了宪法,宣布成立“独立自主的共和国”, 但仍留在英联邦内。印度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联邦议院设上下两院,上院称联邦院,下院称人民院。总统为国家元首,由两院选举产生。行政机关是部长会议,总理为政府首脑。印度实行议会内阁制,内阁总理由人民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印度政党林立,但从独立以来,基本上保持国大党一党执政的局面。从 1952 年到 1984 年,印度经过八次大选, 大体上维持了议会民主制,这在亚非国家中是罕见的现象。

印度独立初期(1947~1950 年),国大党政府是由总理尼赫鲁和副总理巴特尔分享大权,形成所谓“双头政治”局面。1950 年底巴特尔病逝以后, 尼赫鲁掌握了一切大权,成为无可争议的领袖,从此真正开始了印度当代史上的尼赫鲁时期。

尼赫鲁执政初期,为巩固印度大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派遣武装部队进入海德拉巴,镇压了特伦甘纳地区的农民武装斗争,同时宣布举行大选, 诱使印度共产党放下武器,参加议会活动,并且采取高价购买和军事压力相结合的手段,合并了 552 个土邦,统一了全国。1951~1956 年,尼赫鲁政府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在大部分省邦颁布废除“中间人”地主制度和进行租佃改革的法令,实施了初步的土地改革。“一五计划”执行的结果, 印度工农业有了一定发展,物价开始平稳,工人的工资恢复到 1939 年的水平。土改的结果,取消了中间人地主,减轻了地租率,佃农享有一定租期的保障。土改虽很不彻底,但有利于印度农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50 年代中期,尼赫鲁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口号,着手全面推行其发展战略。1954 年 10 月,尼赫鲁访华归国后,又提出了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口号。翌年 1 月,国大党阿瓦迪年会根据他的提议,通过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声称印度经济建设将以此为目标。尼赫鲁说他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共产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并强调采用“民主”和“计划化”的方法达到社会主义。尼赫鲁从青年时代起就有一种空想的平等观,留学英国时接受了费边派渐进主义的影响,回印后投身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甘地主义信徒,访问苏联、中国后,又认为苏联通过经济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以及中国农业合作化的经验很有借鉴之处。因而,他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英国费边主义、印度甘地主义和苏—中发展模式的混合体,其目的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955 年,尼赫鲁政府先后将印度帝国银行和人寿保险业收归国有。1956 年后又先后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这使印度的工业获得较快的发展,并开始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56~1966 年,印度的工业生产总指数从 136

(1951 年=100)上升到 264.2,增长近一倍。除了国营企业外,私人垄断财团的工业企业也获得较迅速的发展。尼赫鲁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合作化,广泛建立合作社和村评议会,但是这一战略没有成功。1956~1966 年十年间,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两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

时甚至大幅度倒退。农业生产的落后拖了工业的后腿,造成经济危机,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在对外政策方面,尼赫鲁宣布奉行不结盟政策。独立初期,政权刚刚建立,印度的对外政策还受到原宗主国英国的影响,不结盟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从 50 年代初开始,印度政府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明朗化,并在亚非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尼赫鲁拒绝参加帝国主义的军事集团,1954 年 6 月与周恩来总理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 年发起并参加了亚非会议, 1961 年又与铁托、纳赛尔等联合召开了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为亚非团结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了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印度政府于 1950 年 5 月从法国殖民者手中收回本地治里、开利开尔、亚南和马埃四个地区。1961 年 12 月又解放了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的果阿、达曼和第乌。但另一方面,尼赫鲁政府又继承英国的殖民衣钵,怀有地区扩张的野心。1949 年 6 月,印度派兵进驻锡金, 1950 年 12 月迫使锡金签订不平等条约,使锡金成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还干涉周围国家的内政、外交。1949 年 8 月,印度迫使不丹签订条约,规定不丹的对外关系要接受印度的“指导”。

1950 年 4 月印度与中国建交,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但印度政府又对中国和平解放西藏进行干涉,1950 年多次照会中国政府对解放军进军西藏表示“惊慌与遗憾”。1959 年西藏地区反动农奴主发动叛乱,印度公开支持,后又允许达赖喇嘛在印度成立所谓“流亡政府”, 同时挑起边界领土纠纷。中印关系从此恶化,并导致 1962 年 10 月中印边境的武装冲突。此后,印度和苏联的关系日益密切。苏联给予印度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并成为印度主要的军火供应者。

英·甘地执政时期的印度 1964 年 5 月,尼赫鲁逝世。内政部长夏斯特里继任总理。1966 年 1 月夏斯特里突然病故。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

(1917~1984 年)接任总理。英·甘地宣称她将继续尼赫鲁的政策与方针, 同时她提出了“清除贫困,实现社会公正”等口号。由于农业落后,粮食短缺,1967 年春,在西孟加拉邦北部纳萨尔巴里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并迅速蔓延到各地农村,形成全国性的纳萨尔巴里运动。在 1967 年的大选中,国大党虽维持了在人民院的多数并在中央政府继续执政,但在一些邦议会中失去多数而退居反对党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下,英·甘地政府在用武力镇压纳萨尔巴里运动的同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为克服粮食危机,实行以“绿色革命”为主的农业新战略,并采取更多地依赖市场经济、吸取外资和认真推广节制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等措施。从此,印度在经济上进入着重发展农业和较多依赖市场经济的时期。

推广高产品种和改进农业技术的“绿色革命”在印度取得一定成效。1966 年印度还是一个仰赖美国小麦过活的粮食进口国,但到 70 年代末,粮食已可基本自给。1978~1979 年度,粮食产量达 1.3 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绿色革命”发展的地区,如旁遮普、哈里亚纳、北方邦西部农村成为商品粮基地,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在这些地区发展起来。

在对外关系方面,英·甘地政府宣称继续不结盟政策,并继续参加不结盟运动。但在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和 1965 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印度与中、

巴关系紧张,在外交方面更加倾向于苏联。突出的表现是 1971 年 8 月签订的

《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或受到进攻

的威胁时,缔约双方应立即共同协商,以便消除这种威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两国的和平与安全。”这项为期 20 年的条约签订不久,印度便在苏

联的支持下,插手东巴基斯坦要求自治和独立的运动。同年 11 月,它派兵占领了东巴的首府达卡。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失败。1971 年 12 月东巴基斯坦独立,建立孟加拉国。1973 年 4 月,印度以锡金发生内乱为由, 派兵进驻锡金首都甘托克。1975 年印度议会通过将锡金变为印度一个邦的决议,正式兼并了锡金。

由于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70 年代初在印度掀起了一股民族主义的热潮。甘地夫人政权站稳了脚跟,同时,在国大党内连续击败了对手,在党的几次分裂中仍然居于优势地位。但不久国大党陷入四分五裂,甘地夫人的政权面临着新的危机。

1975 年北方邦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判决英·甘地在 1971 年大选中动用政府官员和设备,构成舞弊行为,应取消其议员资格。反对派乘机发动倒阁风潮。英·甘地采用高压手段,宣布实行紧急法和新闻检查,逮捕反对派领袖。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和实行紧急法令,引起了各阶层群众对英·甘地政府的不满,加上强制推行人工绝育的粗暴做法,使英·甘地失掉民心。1977 年 3 月的大选中,英·甘地的国大党惨败,终于被迫下台。人民党组成政府, 德赛出任总理。

但是以德赛为首的人民党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执政后又提不出改善印度状况的新方针。1980 年 1 月的新的大选中,英·甘地东山再起,以占三分之二的多数击败对手,重新上台。

在甘地夫人重新执政时期(1980~1984 年),经济上实行调整和有限开放政策,制订了第六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农业和石油工业,加强对外贸易, 放宽对外资和私营企业的限制,并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六五计划”的实施结果,印度经济有新的进展。年平均增长率为 5.2%,超过了过去 30 年3.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比较薄弱的石油开采有所增长。1983~1984 年度石油产量达 2600 万吨,满足了国内大部分的需求。农业形势较好,1983~

1984 年度粮食总产量 1.52 亿吨,拥有了一定的储备粮。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且生殖率颇高的大国,国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进入 80 年代,经济上仍面临许多困难。由于国际收支入不敷出,对外援外资的依赖日益加深;经济效益不高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加上人口增加过快等原因,导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83~1984 年度,人均国民收入约合 190 美元,居于世界最贫困国家之列。1984 年底全印失业人口达2300 多万,有 37%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和贫困加剧,两极分化日益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长。

印度是一个社会状况复杂多样的国家。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教派冲突十分尖锐,高级种姓对贱民的迫害和贱民的反抗愈演愈烈。80 年代初, 旁遮普锡克教徒要求成立卡利斯坦国的独立运动高涨。1982 年,锡克教派极端分子在阿姆利则的金庙内设立总部,并组织武装队伍。英·甘地政府于 1984 年宣布旁遮普为危险的骚乱地区,派军队攻占了金庙,打死了锡克教徒激进的精神领袖宾德兰瓦勒等一千多人,逮捕七千多人。这一事件加剧了印度政府与锡克教徒的矛盾。1984 年 10 月 31 日,英·甘地被三名锡克族卫兵行刺身亡就是这一矛盾激化的反映。

拉·甘地执政及其改革 英·甘地逝世后,其子拉吉夫·甘地被推举

为印度政府总理。同年 12 月,印度举行大选,国大党(英)①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获人民院中的五分之四议席。拉·甘地作为执政党领袖正式接任总理。

拉·甘地(1944~1991 年),是英·甘地的长子,从小受到印度传统文化及宗教道德观念的教育,又曾在英国长期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并与意大利姑娘索尼娅结婚。1968 年入印航公司任驾驶员,后升机长。1980 年 6 月,其弟桑贾伊·甘地因飞机失事身亡后,开始从政。1981 年 6 月当选为人民党议员。12 月任青年国大党全国执行委员会委员。1983 年 2 月任国大党

(英)总书记,成为英·甘地的重要助手。这为他接班作了准备。

拉·甘地作为尼赫鲁家族的第三代总理,在上台后原则上继承了其母亲的施政方针,同时,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起用了主张改革的专家顾问, 在经济政策方面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实施了一系列内外政策的改革。

英·甘地被刺死,印度国内发生动乱。拉·甘地上台后,为稳定局势, 一再号召维护全国团结、统一,反对分裂与恐怖活动。他说,我们要报暗杀之仇,“只能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消除相互间的分歧中,维护国家统一,我们要这样纪念英迪拉”。他还努力促使议会通过了一个反对各党成员任意跳党的法案,这使印度的政局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

为促进现代化建设,拉·甘地在宣布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政策的同时,主张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向传统观念和信条“发起挑战”, 甚至对前人制定的政策“实施手术”。他对经济发展方针作了较大幅度调整, 制定和实施了农轻重协调的发展战略;放宽对私营部门和外资的限制,向它们开放了炼铝、石油、电力、煤炭、计算机、旅馆等 30 个部门,垄断企业须

经政府批准的 27 种工业有 22 种改为一般许可证,并把构成垄断企业的资产

限额由 2 亿卢比提高到 10 亿卢比;整顿公营企业,强调提高其经济效益,扩大企业自主权,并对病态企业实行惩罚;采取措施增强市场功能,调整计划管理的地位;实行对外开放,促进科技进步。

拉·甘地在内外政策上也实行了一定的改革,他主张和平解决与旁遮普邦锡克族的矛盾,改善中央政府与地方各邦的关系。他比较重用年轻一代专家,并主张精简政府机构,实行廉政建设。对外,实行较前灵活的外交政策。拉·甘地继续支持和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支持建立“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以改善与邻邦的关系。对苏美实行平衡的政策,并关心印中关系的发展。1988 年 12 月,拉·甘地应邀对中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双方签订了科技、文化等协定,并专门成立了边界联合工作小组,以谋求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拉·甘地执政五年(1984 年 12 月~1989 年 12 月),印度实施了“七五计划”(1985~1990 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达 5%, 工业为 8%。农业继续保持好的势头, 1988~1989 年度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达 1.716 亿吨。科技有新的进步。印度拥有约 300 万科技人员,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成为南亚和印度洋上的一个军事强国。

但印度的发展受到内部各种矛盾的干扰,拉·甘地的改革也是很有限的。

① 印度独立后,国大党内多次发生分裂,1969 年 11 月党内两派分裂为两个党:以英迪拉·甘地为首的国大党(英)和以德赛为首的国大党(组织派)。1978 年国大党(英)再次分裂为以英·甘地为首的一派, 仍称国大党(英)和以尼兰·桑吉瓦·雷迪等人为首的另一派,称正统派国大党。

从 1987 年后,国大党内部矛盾突出,民族、教派之间的暴力冲突加剧。在向市场调节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经济混乱以及债务增长、赤字上升、通货膨胀等困难。拉·甘地政府威信下降,力量削弱。1989 年 11 月,在大选中国大党(英)失利,拉·甘地辞职。此后,全国阵线领袖维·普·辛格于 1990

年 1 月至 11 月组成少数派政府,人民党(社会派)领袖钱德拉·谢卡尔于

1990 年 11 月至 1991 年 3 月在国大党(英)支持下组成新的少数派政府。但都因在议会中控制不了多数,地位脆弱,执政不久,相继下台。以拉·甘地为首的国大党(英)在竞选活动中重获选民信任,准备在大选后组成新的国大党政府。但拉·甘地于 1991 年 5 月 21 日参加泰米尔纳德邦竞选活动时, 不幸遇刺身亡。国大党元老纳拉西姆哈·拉奥接任党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