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意大利的进展

五六十年代的巨大进展 战后意大利经济取得巨大的进展。1951~ 1965 年期间,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 8.3%,仅低于日本,超过欧美各资本主

义国家。从 1950 年到 1970 年,各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成倍地增长,钢产量

从 236 万吨增长到 1728 万吨,发电量从 247 亿度增长到 1174 亿度,原油从

8000 吨增长到 141 万吨,汽车从 13 万辆增长到 185 万辆。

意大利政府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到 1972 年,国有经济在总生产中约占12%,在工业中约占 1/3,其发展程度仅次于法国和奥地利。政府还实行广泛的社会保障政策,对人民的生老病死均有照顾,16 岁以下儿童免费接受教育。在意共党员担任市长的城市中,上下班时间乘公共汽车免费,工厂通常发放廉价或免费午餐。1975 年,政府的福利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2.6%。

农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政府在分配土地给缺地户后,又制定了发展南部的 15 年计划(1950~1965 年),投资几十亿里拉,帮助南部发展农业和其他经济。在政府帮助下,农业总产值在 1950~1970 年的 20 年间增加了 66%, 其中谷物产量由 1136 万吨增长到 1615 万吨,肉类产量由 70 万吨增为 250 万吨。

意大利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1950 年出口额仅为 26 亿美元,1970 年猛增为 282 亿美元。但意大利的进口量经常超过出口量。贸易赤字主要靠旅游业来弥补。为了吸引乘汽车观光的旅客,政府修整了公路。1964 年,当时欧洲最长的超级公路——从米兰到那不勒斯的公路通车。1965 年又凿通意法边境的山下隧道,使从日内瓦到都灵的路程,在夏天缩短大约 56 公里,在冬天

当山路隘口被大雪封住的时候可缩短 518 公里。

意大利政治舞台上,天主教民主党占据着特殊地位。从 1945 年一直到

1981 年,政府总理都是天民党人。社会党和共产党拥有较大的势力。它们在

1947 年被排挤出政府后,联合起来对抗天民党,使后者在议会中得不到多数席位。1953 年 7 月,德·加斯佩里辞职下台。这以后,天主教民主党的左、中、右三派领袖先后出任总理。他们或是争取右翼的自由党人、君主主义分子和新法西斯分子的支持,或是争取左翼的共和党和民主社会党的支持。但是,从未组成一个成功的政府,每届内阁的任期都不超过两年。

1956 年波匈事件后,彼得罗·南尼的社会党不满苏联的行动,决定中断同意共的联盟,并转而主张同天民党合作。天民党书记阿明托雷·范范尼也竭力主张向左开放。但是,党内的保守势力否定了这一意见。直到 1963 年底, 才组成天民党、社会党以及社会民主党、共和党的联合政府。新内阁中,范范尼被牺牲了,因为他的强硬作风引起多方面的反感。继任总理的是更年轻更随和的天民党人阿尔多·莫罗,副总理是社会党人南尼。

新成立的中左政府推行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政策。范范尼政府在 1962 年实现了电力工业的国有化,扩大了养老金的数额。莫罗政府提出了控制城市发展、大规模补助教育事业、促进南方工业化等建议。但总的讲,中左政府建树不大。一方面,通货膨胀问题限制了改革的进行;另一方面,天民党和社会党存在着意见分歧。一个老问题是政教关系问题。社会党支持制定允许离婚的立法,认为它将会使许多家庭关系合法化,使许多私生子合法化。但梵蒂冈反对,天民党也反对。这一问题的争执曾导致政府危机,直到 1970 年才通过一个有限制的离婚法。另一意见分歧是同共产党的关系问题。天民

党反对同共产党合作,宁可政府辞职也不在共产党选票支持下继续掌权。社会党内部各派对共产党的态度不一致。左翼反对参加天民党内阁,于 1964

年 1 月另组“无产阶级团结社会党”,继续同意共合作。南尼的社会党人在地方上经常与共产党人合作,共同控制着一些城市。有些人想把这种合作关系带进中央政府,右翼坚决反对。南尼极力调和各派矛盾,并于 1966 年同社会民主党重新联合起来。可是和解只是表面的。右翼指责马蒂诺派同意共勾搭,于 1969 年 7 月退出社会党,另组“统一社会党”,1971 年改名为“社会民主党”。社会党的分裂造成政府危机。天民党人鲁莫尔先组成一党政府, 继而在离婚法问题上让步,才于 1970 年 3 月同社会党等重建联合内阁。但新内阁不如莫罗政府,政绩平庸,无所作为。

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政治情况 意大利在 60 年代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第一流经济强国,但对石油进口依赖很大。197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意大利首当其冲,受害甚大。天主教民主党政府为了摆脱危机,稳定政局,极力寻求扩大政治基础,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对手——共产党。

意共是国内第二大党,也是西方世界中最强大的共产党。它领导着一些市政府,还平稳而有效地经营着它的合作社。它反对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主张各国党有权决定自己的政策和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1973 年底,贝林格领导的意共提出,与执政的天民党实行“历史性的和解”。1976 年议会选举, 意共获得 34.4%的选票,仅比天民党少 4.3%选票。天民党不能忽视意共的存在。新上任的天民党总理安德烈奥蒂说服本党接受共产党的支持。1978 年,共产党同政府的合作又前进了一步,从弃权方式的支持进而参加支持政府的议会多数派。天民党政府在共产党支持下,采取限制工资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降了下来。国民生产总值从 1976 年的 1728 亿美元升为

1979 年的 3245 亿美元。但是,双方的合作没能持续下去。1979 年意共退出议会多数派。1980 年提出“民主取代”政策,主张联合社会党和天民党中的进步势力组阁。

1981 年,发生共济会丑闻。三名部长及几百名委员卷入窃取机密、制造

事端的非法活动,福拉尼内阁倒台。执政 35 年的天民党被迫让出总理职务。

1981 年 5 月,共和党帕斯多利尼上台组阁。在他的两届内阁执政时期,意大利经济滞胀严重。天民党主张削减财政赤字,控制工资增长,紧缩信贷以对付通货膨胀。而社会党要求放宽信贷,增加投资刺激生产以减少失业。双方争执激烈,最后天民党得势。1982 年 12 月,再组天民党政府。

1983 年 8 月,社会党总书记克拉克西组建第四十四届内阁,这是意大利社会党第一次执政。但社会党在议会中的席位只占 10%左右,居于天民党和共产党之后,无力单独组阁。社会党不愿同共产党合作,遂联合天民党、社民党、共和党和自由党组成五党政府。其中天民党占据重要地位,担任副总理及外交、内政、国库、司法等关键的部长职位。克拉克西政府上台后,在加快科技革命步伐、抑制通货膨胀、恢复经济活动信心、刺激投资和调整劳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 1984 年开始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以赶上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 年的0.9%上升到1987 年的 1.5%。由于采取了有力的紧缩措施,多年来居于两位数字的通货膨胀率于 1985 年降为 8.6%,1986 年底再降到 4.5%。意大利劳资关系一直很紧张,但 1986 年罢工损失的工时只有 1975~1983 年平均数的六分之一,达到战后以来的最低点。政府还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加强新兴部门开发的

同时,调整了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关系;调整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公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关系;压缩产品耗能高的部门,加强耗能低的部门。到1986 年,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766 亿里拉(约合 5154.8 亿美元), 超过英国,跃为西方第五大工业国。1987 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 3.5%,居工业大国之首,被西方报刊称之为“意大利式奇迹”。克拉克西政府执政近四年,成为意大利战后任期最长的一届政府。

然而,天民党和社会党争夺总理职位的矛盾日益激化,1987 年 3 月爆发了政府危机。科西加总统调解无效,不得已于 4 月 28 日宣布解散议会,提前

大选。6 月 15 日和 16 日举行大选,结果在参议院 315 席和众议院 630 席中,

天民党分别获得 125 席和 234 席(原为 120 席和 225 席),社会党获得 36

席和 94 席(原为 34 席和 73 席)。原执政的三个小党共和党、社民党和自由

党的选票均有下降。最大的在野党共产党只得了 100 席和 177 席(原为 107

席和 198 席)。7 月 13 日,科西加总统授命 44 岁的天民党著名经济学家乔万尼·戈里亚组阁。他在错综复杂的党派纷争中暂时缓解了社会党和天民党之间的矛盾,争取了共和党、社民党和自由党参加内阁,使五个执政党就新政府的纲领取得一致意见。1987 年 7 月 29 日,戈里亚宣誓就任意大利战后第四十七届政府总理,从而结束了近五个月的政府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