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美苏冷战对峙与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冷战 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后,美英苏共同反对法西斯的战斗使命胜利结束,结成战时联盟的军事基础已不复存在。然而, 罗斯福和斯大林原都认为美苏战后和平合作的经济基础依然存在。可是,随着战争的结束,美苏的政治裂痕日益扩大,美苏战后和平合作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建立起来,最终导致联盟的公开破裂。

美苏关系的焦点是东欧问题,特别是双方在波兰、德国的问题上发生的冲突,导致战时联盟的破裂。1945 年 4 月 12 日,罗斯福因患脑溢血突然病

逝,杜鲁门继任总统后,于 4 月 20 日和 23 日连续召开会议,决定对苏采取“强硬”政策。4 月 23 日,杜鲁门接见前来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大会的莫洛托夫时,一再指责苏联违背雅尔塔协定,要求改组波兰政府,并威胁说, 不这样做将严重动摇美苏合作的决心。苏联在东欧问题上拒绝让步,美国打起贯彻“被解放的欧洲宣言”的旗号,坚持要求东欧国家实行“自由选举”。8 月 18 日,国务卿贝尔纳斯发表声明,抗议苏联操纵保加利亚选举,并公然恫吓说,若不容纳“一切重要的民主分子”参加政府,美国将不承认保加利亚政府,也不与它缔结和约。

美国当时正处于实力的顶峰。杜鲁门一再宣称:“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可是,经过战争考验而强大起来的苏联,在战后国际事务的重大问题上,坚持不对美国让步。斯大林在 1946 年 2 月发表演说,指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西方攻击这篇讲话,说它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美国统治集团认为,苏联是其实现霸权的唯一障碍,必须组织对抗力量对苏联加以“遏制”。正在杜鲁门政府酝酿对苏强硬政策之时,1946 年 2 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电报,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凯南认为,苏联对外部资本主义世界有一种传统和本能的不安全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凯南指出,苏联的政策目标是力求分裂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削弱其影响,并在一切合乎时机和会有好结果的地方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凯南提出对策说,“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因此,美国若拥有足够的武力并准备使用它,那就用不着真正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迫使它退却。他声称必须用“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所存在的大片软弱地区的方法,来遏制苏联”。凯南的电报为美国遏制苏联、发动“冷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

1946 年 3 月 5 日,杜鲁门亲自陪同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敦,让他发表反苏演说。丘吉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铁幕”后面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大肆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 鼓吹英语民族“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富尔敦演说之后,美国于 1946 年春利用苏联和伊朗、土耳其的争端,支持伊、土与苏对抗。5 月,美国宣布不再从德国的美占区拆除工业设备作为对苏的赔偿;7 月,宣布美占区和英占区合并。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向

国会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土耳其提供 4 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遏制”苏联的“扩张”。同时,杜鲁门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制武装的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所试图的征服活动”。“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即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同苏联对抗。“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出笼后三个月, 1947 年 6 月 5 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认为欧洲遭到巨大破坏,“必须考虑给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不然的话就会面临着非常危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的危险”。他提出“复兴欧洲”的计划, 即马歇尔计划。杜鲁门在其敦促国会迅速通过这一计划的咨文中说:“苏联及其代理人破坏了一系列东欧和中欧国家的独立和民主,正是这个残酷的行动方针以及把它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明显企图,给今天的欧洲造成了严重的局面。”他强调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稳定欧洲局势有“极大迫切性”,它将增强西欧同美国联合共同遏制苏联的力量。

苏联曾应邀参加英、法、苏三国外长巴黎会议讨论马歇尔计划,但在拟订欧洲统一经济计划问题上同英法发生重大分歧,退出了会议。1947 年 7 月12 日,巴黎经济会议开幕,有 16 个欧洲国家出席,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参

加。巴黎会议于 9 月提出一项报告,要求美国在四年内提供 224 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欧洲复兴。12 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 国会于 1948 年 4 月通过援外法案,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与此同时,1947 年 7~8 月间,苏联连续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或友好互助条约, 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这些协定或条约被西方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为后来经互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从经济上笼络西欧的同时,还力图从军事上加强对西欧的控制,以便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美国于 1948 年 3 月 22 日开始在华盛顿与英、加会谈,通过美国草拟的“五角大楼文件”,开始了签订北大西洋防务条约的准备工作。经过一年的筹备工作,1949 年 4 月 4 日,美、加、

英、法、比、荷、卢、丹、挪、冰、葡、意 12 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及维持和平与安全”; “对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每一缔约国应采取必要之行动,包括使用武力,协助被攻击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8 月 24 日,各缔约国完成批准手续,公约正式生效。

苏联强烈谴责北约的建立是为新战争作准备,建议美、英、中、法、苏五国共同努力,缔结加强和平的公约。西方三国不理睬苏联的一再抗议,不断加强北约的军事组织和活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力图把联邦德国拉入北约组织。苏联又多次建议举行有欧洲国家和美国参加的会议,讨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问题,但遭到美英法的拒绝。1955 年 5 月 5 日,“巴黎协定”批准生效,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 月 11~14 日,苏、波、捷、匈、保、罗、阿和民主德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

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准备参加“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行动”;任何一缔约国遭到武装进攻时,其他缔约国应以一切必要的方式给予援助。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缔约各国之间结成了军事政治同盟。

至此,欧洲正式形成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冷战加剧,它们在全球范围的全面冷战对峙,使战后出现的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霸的两极世界愈加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