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共和国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因无法改变政府频繁更换的局面和无力结束阿尔及利亚的战争,于 50 年代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给戴高乐以全权,请他创建新政体,并同意他将新宪法草案直接提交人民决断,而无须事先提交议会批准。

1958 年 6 月戴高乐接管政权后,立即任命一批专家起草新宪法。9 月 4

日,即第二帝国被推翻的 88 周年纪念日,戴高乐总理在巴黎共和国广场的大会上,向法国人民提出了一部新宪法。9 月 28 日,举行公民投票。在各政党中,只有共产党人、激进社会党中的孟戴斯-弗朗斯派表示反对。 80%的投票赞成新宪法。 1958 年 10 月 5 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新宪法规定,议会由直接选出的国民议会和间接选出的参议院组成。第五共和国宪法的特点是扩大了总统的权力。总统不是议会成员,不由议会选举产生,而由议会议员以及各行政区、海外领地和地方议会的代表组成的选举团选出,任期七年。 1962 年,宪法经过修改后规定全民投票选举总统。总统不仅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而且是三军统帅,拥有通常的行政职能,被授予广泛的任命权。总统可以要求议会重读提交给他签署颁布的法令。在与总理和两院议长磋商后,可以解散议会。宪法第十六条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行使自行决定的独裁措施的权力。但在他行使非常权力的时候,不得解散国民议会。

新宪法所建立的政权机构是一个混合体,一半是总统制,一 半是议会制。它还保留着向议会负责的总理职位,规定日常工作由总理负责主持。但新宪法使权力重心从第四共和国时期的立法机关转移到行政部门,而且在行政部门内部,最后定夺的权力在总统而不在总理。

新宪法通过后,1958 年 11 月举行第五共和国的首次议会选举。仓促组成的戴高乐派新党——保卫新共和联盟得票最多,获得 206 个席位。比内领导的独立党占据第二位。其他政党得到的席位只占总数的四分之一。社会党得 47 席,共产党得 10 席。

1958 年 12 月,戴高乐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他提名德勃雷做他的总理。各部部长开始时还有一部分由前届政府中的政治家留任,后来逐渐换成技术人员和文职人员。

法兰西共同体的建立与衰退 在第四共和国结束之前,印度支那、摩洛哥和突尼斯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是,阿尔及利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各种分散的法国领地问题仍是巴黎的难题。

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代替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法兰西联邦。共同体废止过去的中央集权制,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并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 1958 年 8 月,戴高乐对非洲的法国海外领地进行了一次旋风般的访问,对除阿尔及利亚以外的所有海外领地提出了两种前途,让它们自己抉择:或投票赞成宪法,成为法兰西共同体的成员, 或不同意宪法而获得独立。但在后一种情况下,法国将停止一切援助,同时这些领地也将失去它们在法国关税体系中的优惠地位。最后,除几内亚外各海外领地都批准了第五共和国宪法。法兰西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

法兰西共同体成立后,法国同海外领地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同阿尔及利亚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这一问题使法国陷入泥

潭。能否妥善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关系到第五共和国的前途命运。

戴高乐上台时,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阿尔及利亚人民要求脱离法国独立,而殖民主义者、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后裔则要求同法国一体化, 提出了“法国的阿尔及利亚”的口号。戴高乐没有满足任何一派的要求。他走的是一条摇摇摆摆的曲折道路,忽而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忽而采取含糊的和解姿态。 1959 年 9 月,他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建议成立一个“依靠法国援助,同法国紧密联系而由阿尔及利亚人自己治理的阿尔及利亚”。但是, 两派都拒绝接受。

1960 年 1 月 19 日,殖民主义分子在阿尔及尔筑起街垒,拒不服从巴黎的命令。戴高乐采取强硬措施,1 月 29 日,他穿着将军服,戴着洛林十字章, 在电视台发表演说,重申政府的自决政策,并要求所有的部队都必须服从命令。全国举行一小时的象征性总罢工,支持戴高乐的决定。叛乱陷于孤立, 迅速失败。

这以后,戴高乐将主张阿尔及利亚归属法国的部长排挤出政府。 1961

年 1 月,又进一步举行公民投票,征询国民对阿尔及利亚自决的意见。结果, 56%的登记者投了赞成票。

殖民主义者见前景不妙,便再次作乱。 1961 年 4 月 22 日,夏尔、泽勒、萨朗和儒奥四名将军在阿尔及尔逮捕了法国政府代表莫兰和罗贝尔·比隆,夺取了政权,声明他们的意图是以武力维持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统治。叛乱得到大约 20,000 名法国外籍志愿军团的部队和 25,000 名伞兵的支持。传说,他们将进军巴黎,夺取全国政权。戴高乐通过电台和电视台呼吁法国人民起来保卫法国。后备役军人在巴黎被征召起来。治安防卫部队也开进了这个城市。除了一些极右翼团体外,各政党都提出支持政府的保证。4 月 25 日夜,忠于政府的军队开进阿尔及尔,叛乱流产。此后殖民主义者转而进行秘密恐怖活动,多次图谋暗杀戴高乐,都没有得逞。

1961 年 5 月 20 日,法国政府同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开始举行会谈。最

后于 1962 年 3 月 18 日,在埃维昂签署协议,决定停火,并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的前途。4 月 8 日,法国 80%以上的公民投票赞成这一协议。7 月 1 日,阿尔及利亚举行公民投票,绝大多数人主张独立。法国接受了这一

投票结果,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但侨居在阿尔及利亚的 100 万欧洲人大多不愿留在这个新独立的国家内,有八九十万人空手逃回法国。

在法国同阿尔及利亚商讨解决相互关系的时候,法国在非洲的海外领地除法属索马里外都于 1960 年宣布独立。这些新独立国家并没有同法国完全断绝关系。它们的货币仍然同法郎保持着密切联系。法国通过双边协定和经济援助仍在这些国家中保持着重要地位。但这些国家毕竟独立了。第五共和国宪法设想的法兰西共同体已名存实亡。有人说,出现了一个“改造了的”或“第二”共同体。它的最高机构是国家和政府的首脑委员会。各国领导人在这里聚集一堂,在平等的基础上商讨各种共同关心的问题。

1969 年 2 月,30 个讲法语的国家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召开会议。会议初

步决定设立一个机构,以促进各成员国间的文化和技术情报交流。1970 年 3 月,在尼亚美举行了第二次会议,正式决定在巴黎成立法语国家文化技术合作机构。参加这一机构的有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南越、布隆迪、喀麦隆、乍得、象牙海岸、达荷美、加蓬、上沃尔特、马达加斯加、马里、毛里求斯、摩洛哥、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多哥和突尼斯,共 21 个

国家和地区。法国希望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来维持和发展原有的联系。

60 年代的经济政治状况 第五共和国建立之时,法国的经济和 1953~

1957 年的繁荣年代相比,已经衰退了。阿尔及利亚战争耗费了大量的资财, 使国家陷于国库空虚、通货膨胀、外贸收支逆差的困境。1958 年 12 月,法郎贬值 17.55%,由 420 法郎兑换 1 美元改为 493.7 法郎兑换 1 美元。1960

年 1 月 1 日,进行币制改革,1 新法郎等于 100 旧法郎。

进入 60 年代后,法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1960~1970 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达到 5.6%,超过 1950~1960 年期间的 4.8%。在法国第四个(1962~1965 年)和第五个(1966~1970 年)经济发展计划期间,传统的纺织、煤炭工业有所削弱,新兴工业发展迅速。机械工业的产值从 1950

年的 104 亿法郎增为 1973 年的 1830 亿法郎,提高了 16.5 倍。汽车工业在

60 年代创造了生产新纪录。 1970 年,生产了 275 万辆汽车,比 1960 年的产量增加了一倍。在飞机制造方面,法国居于世界第三位。达索航空公司制造的“幻影式”歼击机在世界享有盛誉。到 1970 年,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

到 1409 亿美元,超过英国,但位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之后,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四位。

随着生产的发展,法国的黄金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1958 年有 10.5 亿

美元, 1965 年增为 52.1 亿美元。法国经济逐渐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1965

年 2 月 12 日,法国财政部宣布退出金汇兑本位制,恢复法郎的金本位制。

法国人口长期增长缓慢。从 19 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 150 年

间,人口只增长了 10%。但从 1950 年到 1970 年的 20 年间,人口就由 4100

万扩大为 5000 万,增长了将近 20%。在这 5000 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明显下降,从总人口的 20%降为 14%。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占到劳动人口的 40%。人口结构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60 年代初,戴高乐由于解决了阿尔及利亚问题而声望大增。总统办公的

爱丽舍宫成为权力的化身。 1962 年 4 月,戴高乐提名他的办公厅主任乔治·蓬皮杜接替德勃雷担任总理。蓬皮杜毕业于高等师范学院,原是一家大商业银行的代理人,善于理财,但不大了解议会。政府同议会的关系比较紧张。戴高乐认为,现行制度过于受制于议会。 1962 年 9 月,他提出宪法修改案,规定总统通过普选产生,并建议就这一修改案举行公民投票。大多数议员反对举行公民投票,并对蓬皮杜提出弹劾。戴高乐乃解散议会,宣布公民投票和议会选举齐头并进。

1962 年 10 月 28 日,法国公民不顾老牌政党的意见,以 1300 万票赞成,

800 万票反对,通过了由普选产生总统的修改案。随后举行了议会选举。戴

高乐派获得绝对性的胜利,保卫新共和联盟和民主劳工联盟赢得 230 席。社

会党得 67 席,人民共和党和独立党等中间党派得 53 席,共产党得 41 席。蓬皮杜战胜弹劾案,继续执政。

在对外政策方面,戴高乐推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他坚持发展法国的独立核力量,不参加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禁止核扩散条约。1960 年 2 月试爆了原子弹,1965 年发射了人造卫星。1966 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体化军事机构。戴高乐强调欧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他积极参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活动,力图同联邦德国建立密切关系。 1963 年 1 月,法国和联邦德国签订合作条约,规定两国的首脑和外长定期举行会议,协调彼此的政策。他拒绝亦步亦趋地追随美国。1964 年 1 月,在西方大国中首先与中国建立大

使级外交关系,并同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政策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60 年代中,戴高乐的地位和声望达到空前高度。但社会中也有一股不小的势力反对戴高乐的政策。左翼和右翼都反对独立核力量政策,认为它是既费钱又无用的威望政策。从阿尔及利亚逃回国的人仍留恋着“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不少群众对总统的独断专行不满,对政府推行的节约政策和反罢工立法不满。1965 年首次举行全民选举总统,戴高乐竟然在第一轮选举中没有获得绝对多数,不得不进行第二轮选举,方才获胜。1967 年举行议会选举, 戴高乐派只取得勉强多数。两次选举表明,戴高乐派的势力在衰落。

1968 年 5 月,法国发生群众运动风暴。在这之前,巴黎大学的农泰尔分院已出现学生运动,斗争矛头指向教育制度和学校的教授。5 月,斗争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大学生纷纷罢课游行。一些学生占据校舍,构筑街垒,同政府派去的警察发生冲突。5 月 12 日,工人走上街头,要求每周工作 40 小时,

每月保证大约 200 美元的工资。5 月 13 日,学生工人联合举行总罢工总罢课,

并在首都巴士底广场组织了 20 万人的大示威。戴高乐于 5 月 19 日发表讲话, 说“改革可以,乱来不行”。此后,戴高乐长期不露面。国内局势日益混乱, 谣传戴高乐将辞职。5 月 30 日,戴高乐在得到军队的支持后发表一个强有力的声明,戳穿他将辞职的谣言。接着,他宣布解散议会,发布法令,将最低工资提高 35%,并许诺进行教育改革。戴高乐的声明成为局势发展的转折点。这以后,几十万人上街游行支持总统的政策。罢工工人因工资得到提高纷纷退出运动。学生的斗争因纲领不清和领导不力而陷于瓦解。

1968 年 6 月,举行议会选举。左派失利。戴高乐派获得议会 487 席中的

358 席。长期担任外交部长的德姆维尔接替蓬皮杜担任总理。

五月风暴过后,局面逐步恢复正常,但远非一切已平安无事。工人工资的提高,造成国家开支过大,赤字增加。专家建议法郎贬值,遭到拒绝。结果,物价上涨,工人失业,罢工迭起。1969 年 3 月,全国有 900 万工人参加罢工。不久,戴高乐又犯一致命错误。他认为参议院已不再对国民议会起牵制作用,这个作用已转到总统手中,因此建议将参议院同经济及社会委员会合并,只起顾问作用。4 月,戴高乐将这项建议案提交公民投票决定,并说如果多数不赞成这项改革,他就辞职。1969 年 4 月 27 日举行投票。结果, 47%的票赞成改革,52.4%的票反对。第二天,戴高乐辞职下台。1970 年在他的家乡科龙贝逝世。

1969 年 6 月,蓬皮杜当选为总统。他继续执行戴高乐的政策,但在一些

方面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态度。新上台的总理雅克·沙邦-戴尔马于 8 月 8 日决定将法郎贬值 12%,以改善法国经济状况。在对外政策方面,同美国的关系有所改善,并同意就英加入共同市场的问题和英国谈判。

德斯坦和密特朗总统 1974 年 4 月,蓬皮杜总统病逝。法国举行新的总统选举。大家预测,不是戴高乐派胜利,就是社会党上台。但是,出乎预料,取得胜利的是共和党的吉斯卡尔·德斯坦。他是在第二轮投票中以 50.8

%对 49.2%的微弱多数战胜社会党的密特朗的。德斯坦上台后,仍需戴高乐派的支持,提名保卫共和联盟的希拉克担任总理。

1974 年 7 月,法国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工业生产下降 16.3

%,失业人口超过 100 万。希拉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经济,于 1975 年中渡过危机的最低点,但没能把法国经济引向繁荣。

1976 年 8 月,巴尔接任总理。他在经济滞胀的情况下,推行紧缩通货和

节约开支政策,引起劳工的不满。社会党和共产党力量大增,并于 1972 年再度结成同盟,对抗政府。1978 年春,举行议会选举。德斯坦的共和党改名为法国民主联盟,获 122 席。保卫共和联盟获 155 席。社会党和共产党因两党

同盟在选举前六个月破裂,没能战胜执政党,分别获得 117 席和 86 席。

1981 年 4 月,法国举行总统选举。民主联盟的候选人、现任总统德斯坦提出“自由、安全、和平”的口号。保卫共和联盟候选人希拉克强调走“没有冒险的变革”的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安全中复兴。社会党候选人密特朗针对法国内部问题成堆的情况,强调要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广泛的改革,提出了“就业、和平、自由”的口号。共产党候选人乔治·马歇也提出改革的主张。四位候选人力量不相上下,竞选十分激烈。第一轮投票后,没有人获得绝对多数票。第二轮投票中,密特朗以 52.24%的多数票战胜德斯坦当选为第四位总统。

密特朗生于 1916 年。巴黎大学毕业,获法学和文学学位。1938 年入伍, 作战受伤被俘,被关在德国集中营里 18 个月,后潜逃成功。1947 年,31 岁时担任退伍军人部部长,是第一帝国以来最年轻的部长。50 年代是民主社会抵抗联盟主席。第五共和国建立后,他成了反对戴高乐派的中坚人物。1970 年,任共和制度大会党主席。1971 年 6 月,该党同社会党等合并,密特朗任党的第一书记。

密特朗于 1981 年 5 月正式就任总统。6 月举行议会选举。社会党大胜,

获 285 席。共产党得 44 席,保卫共和联盟得 88 席,民主联盟获 63 席。6 月

23 日,社会党同共产党签订“共同执政协议”。法共作了让步,表示支持密特朗的改革,支持法国为保证欧洲和世界力量平衡的行动,支持法国参与欧洲共同体活动,主张为裁减欧洲军备而进行国际谈判。法共还放弃对苏联出兵阿富汗的支持。协议宣布,主张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希望波兰能自己很好完成其经济、社会和民主复兴工作。协议签订的当天,组成以社会党元老莫鲁瓦为总理的新政府。内阁共 44 名成员,其中社会党 37 名,共产党 4 名。共产党人担任运输国务部长、职业培训部长、卫生部长、总理府负责人事与行政改革的部长级代表。这是法共 34 年来第一次参加政府。

密特朗上台后,宣称要实行法国式社会主义,大力推进改革。在经济方面,他根据社会党的学说进一步加强经济干预。1944~1946 年期间,法国曾推行国有化运动。1982 年,密特朗再次掀起国有化高潮,把 9 个工业集团、39 家银行和工业金融公司收归国有。原来,公营企业只在煤炭、动力、运输等部门占据重要地位。1982 年国有化运动后,公营企业在人造纤维工业、有色金属业和航空工程中占据了优势。在金融领域,公营部分原来就有很大比重,现有新的发展。国家直接或间接占有全部或多数资本的注册银行由 30 家增为 94 家,存款额从占总额的 59.2%升为 87.6%。密特朗的国有化运动使法国的公营企业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据首位。在公营企业的管理体制上,密特朗强调民主管理。1982 年 2 月的国有化法令规定,国家只对公营企业进行事后的帐目监督和议会监督,取消原有的事先监督。1982 年 7 月的计划化改革法规定,国家同公营企业签订互相承担义务的计划合同。在公营企业内部设董事会,董事长由国家任命,成员由国家代表、职工代表和经济界代表组成。职工董事同样拥有表决权。社会党政府还扩大社会福利事业,提高最低养老金、家庭补贴和住房补贴。

密特朗也十分关心政治改革,他认为“社会主义也是一种新的权力概念, 即民主管理决策机构,由人民治理国家,权力下放和放宽国家控制”,想逐步改变中央集权制。密特朗提出要限制总统的权力,缩短其任期。在地方上, 各省长原由中央政府任命,并集地方行政、公安大权于一身。1981 年 8 月, 决定将省议会改为省政委员会,省的行政事务由省政委员会主席负责。省长改为共和国专员,只管警察事务和对省的行政、财务进行监督。在司法方面, 1981 年 8 月和 9 月,议会通过法案,取消国家安全法院,废除死刑。

社会党的加强经济干预政策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问题也很多。1984 年2 月 17 日,卡车司机为抗议政府对运输业的抽税,将 6500 多辆卡车堵在一些重要公路线上,同时在巴黎、里昂等城市周围的道路上展开数十或数百辆卡车缓慢行进的“蜗牛行动”。政府要求先恢复交通再进行谈判。工会妥协, 决定拆除路障。结果,卡车司机在政府未作重大让步时就结束了持续一周的堵路斗争。不久,又爆发了洛林钢铁工人大罢工。法国钢铁业连年亏损,要国家补贴。1984 年 3 月,内阁决定改组钢铁业、减少产量、建设现代化新厂, 计划在三年内裁减人员四分之一。工人对此表示反对,于 4 月 4 日举行罢工。

4 月 12 日,3 万名洛林工人会集巴黎举行示威,这是社会党执政以来最大的一次示威游行。6 月,法国社会党和共产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双双失利。政府处境日趋被动。密特朗决定改组政府。1984 年 7 月,38 岁的社会党人法比尤斯接任总理。法共因政见分歧,没有参加新的内阁。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执政的局面从此结束。

1986 年 3 月,法国举行议会选举。社会党和左翼运动获得 215 席,共产

党获得 35 席。保卫共和国联盟(戴高乐派)和民主联盟占居多数,获得 291 席。保卫共和国联盟主席希拉克出任总理,形成左翼总统和右翼政府共处的局面。希拉克上台后采取了鼓励生产投资的政策,企业利润税率从 50%降低到 45%,对个人投资者给予优惠,促进了工业投资,从而带动了经济、财政收入和就业的好转。1987 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 2.1%,通货膨胀率则降到了 20 年来的最低水平(3.1%)。这与社会党执政第一年 0.3%的经济增长率和 13.3%的通货膨胀率相比,有了很大改善。

在对外关系方面,密特朗继承了戴高乐的传统,执意追求法国的“世界作用”和“全球责任”。但他没有像戴高乐那样提出赤裸裸的民族主义口号, 而是打出正义、平等、人权的旗帜。他认为,“苏联军事帝国主义”和“美国经济帝国主义”都对法国构成威胁。他强调要依靠法德轴心推进欧洲联合。密特朗执政时期,法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影响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