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古巴革命的胜利与拉丁美洲反美反独裁斗争的发展

古巴革命的胜利 位于加勒比海上的岛国——古巴,从 20 世纪初开始,沦为美国的半殖民地。 1952 年,巴蒂斯塔军人独裁政权建立后,古巴进一步依附美国。以美资为主的外国资本控制了古巴蔗糖生产的 47%。美国还垄断了古巴的大部分工矿业和对外贸易,霸占了古巴 1/4 的耕地和 75%的肥沃土地。美国垄断资本在 1952~1957 年期间从古巴攫取了 7.5 亿美元的巨额利润。美国不仅继续占领于 1902 年强行租用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并且掌握了古巴军队的训练与指挥权。

巴蒂斯塔对外追随美国,对内实行军事恐怖统治。他解散议会,废除 1940 年制定的较进步的宪法,取缔民主政党和进步组织,禁止罢工、集会。他执政的七年内,杀害了两万多名爱国者。这激起了古巴各阶层的反抗。

领导古巴革命的代表人物是菲德尔·卡斯特罗(1926~)。他在大学时曾担任学生联合会主席,后加入古巴人民党。 1953 年 7 月 26 日,卡斯特罗率领一百多名青年攻打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发动了反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首次起义。因力量悬殊,这次起义失败。卡斯特罗等被捕。 1953 年 10 月 16 日,他在法庭上发表了《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著名辩护词。1955 年获释后,卡斯特罗建立“七二六运动”组织,提出恢复 1940 年宪法、建立民主制的纲领,继续斗争。

1956 年 11 月 25 日夜,流亡墨西哥的卡斯特罗率领 82 名革命者,乘坐“格拉玛号”游艇,从墨西哥的图斯潘港口出发,与海浪搏斗了七天七夜, 于 12 月 2 日在奥连特省登陆,但立即遇到巴蒂斯塔军队的围剿堵击。卡斯特

罗与其弟劳尔·卡斯特罗及格瓦拉等 15 人突出重围,进入马埃斯特腊山区, 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起义军在战斗中逐步壮大。1957 年 5 月取得乌贝罗战役的胜利。此后, 起义军明确宣布推翻巴蒂斯塔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和实行土地改革的政治主张,并在根据地进行了土改。加入起义军的群众愈来愈多,特别是农民。马埃斯特腊山区游击战争的火种,点燃了古巴全国革命斗争的火焰。1957 年 3 月 13 日,以安东尼奥·埃切维里亚为首的一批爱国者攻打总统府。他们组成“3 月 13 日革命指导委员会”继续开展武装斗争。1958 年 2 月,福雷·乔蒙领导的一支远征军从努埃维达斯登陆,在埃斯坎布拉依山区开辟了武装斗争的新战线。

1958 年年中,古巴革命形势飞速发展。4 月,起义军对巴蒂斯塔政权展开进攻。7 月,起义军代表同其他反巴蒂斯塔力量的代表在委内瑞拉签订《加拉加斯协议》,组成了反巴蒂斯塔的革命阵线。8 月,格瓦拉率领一支起义军纵队挺进拉斯维利亚省,打开了通往哈瓦那的道路。巴蒂斯塔被迫逃亡国外。1959 年 1 月 1 日,起义军进入哈瓦那,建立革命临时政府。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革命后,反巴蒂斯塔的各派别组成联合政府。卡斯特罗起初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1959 年 2 月任政府总理。卡斯特罗政府对旧的国家机器进行了改造,不断削弱敌对势力,并采取措施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

巴蒂斯塔政权被推翻时,美国承认了古巴临时政府。 1959 年 4 月,卡斯特罗还应邀赴美进行私人访问。美国企图拉拢古巴新政府,但随着古巴革命深入,美国与古巴关系日益恶化。它不仅对古巴实行经济封锁,而且断绝

了外交关系。 1961 年 4 月 17 日,美国中央情报局组织了一支雇佣军入侵古巴,企图颠覆古巴新政权;但遭到古巴军民英勇反击,雇佣军全军覆没。这就是有名的“吉隆滩战役”。

与美国决裂后,卡斯特罗宣布古巴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他说,这是“一场贫苦人的、由贫苦人进行的、为了贫苦人的社会主义革命”。1961 年7 月,卡斯特罗领导的“七二六运动”与古巴人民社会党(即古巴共产党)

和“3 月 13 日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组成“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 1965 年改称古巴共产党。卡斯特罗任第一书记,劳尔·卡斯特罗任第二书记。与此同时,古巴政府开展了以土改和国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宣布废除大庄园制,取消封建剥削,禁止外国公司在古巴占有土地,将本国私人中小企业、银行全部收归国有,并没收了大批美资企业。同时颁布“城市改革法”,规定租房者以每月房租分期偿付房价,在 5~20 年内成为房屋所有者。卡斯特罗的上述政策与措施,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和本国庄园主、资产阶级的势力。

在对外方面,古巴在拉美树起了反美的旗帜。 1960 年 9 月和 1962 年 2 月,在哈瓦那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两个《哈瓦那宣言》, 谴责美国对拉美的扩张,提出“拉丁美洲是拉丁美洲人民的拉丁美洲”的口号,号召古巴人民和拉美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同美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卡斯特罗政府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接受苏联援助。与反美斗争日益加强同时,古巴同苏联的关系日益密切。 70 年代,古巴加入了“经互

会”(1972 年),并在 1976 年 2 月通过的《古巴共和国宪法》中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组成部分”。

格瓦拉的游击中心主义 革命胜利后,古巴领导人为打破美国对古巴的孤立和封锁,加强了与拉美和第三世界的联系,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同时,鼓吹美洲大陆革命和“游击中心主义”,力图在拉美和第三世界其他地区推行古巴式的革命。

古巴革命的重要领导人埃内斯托·切·格瓦拉(1928~1967 年)是游击中心主义的倡立者和积极推行者。他原籍阿根廷, 1955 年在墨西哥认识卡斯特罗后,加入古巴游击队,在反巴蒂斯塔政权的武装斗争中卓有战功,获起义军最高军衔——少校。革命后他被授予“天生的古巴公民”的称号。他先后担任古巴政府的部长和党的中央书记等重要职务。从 1960 年开始,格瓦拉总结古巴革命经验,撰写了《游击战》《游击战:一种手段》和《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等著作,提出了大陆主义和游击中心主义。按其设想是通过推行游击中心主义,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古巴,引起拉美大陆革命,这样世界革命就为期不远了。

“游击中心论”是格瓦拉主义的核心。所谓“游击中心”活动,就是在革命初期首先组织少数青年秘密进入丛林或山区,建立游击据点,开展游击战,形成一个“中央核心”。当队伍扩大到 120~150 人时,再衍生另一个中心。如此反复繁衍,队伍不断扩大,直到推翻反动政权。游击中心论不要革命政党的领导,宣扬游击队“是政治先锋队的核心”;否定发动群众的必要, 宣扬一两个英雄人物领导一小批人包打天下;反对建立革命根据地,鼓吹不断游动,声称“根据地就在战士的背包里”。

格瓦拉的游击中心主义对拉美许多国家产生强烈影响。60 年代在拉美先后出现过上百个游击中心组织,活动遍及 20 个国家。但由于没有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脱离群众,均以失败告终。格瓦拉本人在古巴革命胜利后不久就离

开古巴, 1965 年进入非洲扎伊尔,参加当地游击战争,失败后返回拉美。

1966 年 11 月又率领一小批人潜入玻利维亚,建立“游击中心”,开展游击战,企图以此为中心,将革命扩大到整个南美。但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玻利维亚政府军的围剿下遭到失败。 1967 年 10 月 8 日在战斗中受伤被俘,迅即遭杀害。以后,拉美地区农村游击中心运动开始转入低潮。1968 年后城市游击中心又曾风靡一时,尤以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等国最为活跃,恐怖活动层出不穷,但没有持续多久。

60 年代拉美的形势。中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1959 年古巴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美国在拉美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它在拉美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被打破。美国深感古巴是“榻旁之患”,肯尼迪政府企图扼杀古巴革命。1960 年 10 月,美国宣布对古巴禁运。1961 年 1 月美国与古巴断交。同年 4 月发生了前述“吉隆滩入侵事件”(美国称“猪湾事件”)。同时,美国通过美洲国家组织外长会议,对古巴采取了各种孤立和制裁的措施。

在美国的威胁步步升级的形势下,古巴与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关系日益密切。 1960 年苏古复交, 1962 年双方签订《军事技术援助协定》,苏联的武器和军事专家进入古巴。当美国情报机构发现苏联在古巴建有火箭—核武器发射场等军事设施时,发生了一场震动世界的“加勒比海危机”。10 月 22 日,肯尼迪发表声明,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走进攻性武器,并派出舰艇封锁古巴和拦截苏联开往古巴的船只。这场危机最后以苏联同意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而美国保证不进攻古巴而结束。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妥协。此后美苏之间围绕古巴问题的较量继续进行。

为了遏制苏联向拉美的发展和古巴革命的影响, 1961 年 1 月肯尼迪政

府提出“争取进步联盟”的计划。同年 8 月,该联盟于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举行的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的泛美经济社会理事会上宣布成立,并通过《埃斯特角宪章》。成员国除美国外,有 19 个拉美国家(将被开除出泛美体系的古巴关在门外)。“联盟”鼓吹促进拉美社会经济发展和代议制民主。为缓和与拉美国家的关系,美国提出“十年发展计划”,承诺在此后的十年内提供拉美所需的 200 亿美元外来资金的大部分,以支持拉美国家在土改、城乡住房、文教卫生、私人企业和实行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的计划。1963 年 11 月, 在巴西举行的泛美经济社会理事会上,美国代表宣称,两年来美国已向拉美提供 23 亿美元。这次会议决定成立“争取进步联盟泛美委员会”。这样,“联盟”便成为美国向拉美进一步扩张的工具。

60 年代拉美人民反美反独裁斗争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中美洲国家的反美斗争和加勒比海地区一些殖民地的独立。

1964 年,巴拿马人民为收复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斗争高涨。美国根据

1903 年与巴拿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长期控制运河区。条约规定,运河区 16.1 公里宽的地带让与美国“永久使用、占领与控制”。利用这个条约,美国在运河区驻扎军队,建立军事基地,同时控制和干涉巴拿马共和国的内政与外交。战后,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迫使美国取消了一些特权,提高了运河的租金。 1963 年美国被迫同意在运河区悬挂巴、美两国国旗。

但 1964 年 1 月 9 日,运河区的美国学校单独升起美国国旗,公然违背两国已达成的协议。这引起了巴拿马群众的义愤,并触发了一场强烈的反美风

暴。当天有三万多人涌入运河区,要求升起巴拿马国旗,美军开枪镇压,打死打伤三百多人。愤怒的群众袭击美国公司,焚烧美国新闻处。声势浩大的反美示威游行连日不断。巴拿马政府宣布与美国断交。巴拿马人民的斗争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美国不得不同意与巴政府谈判。1977 年,美国终于与巴拿马签订关于运河的新条约和《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营运的条约》,废除了 1903 年条约,取消了美国永久占领巴拿马运河区的特权,规定

到 1999 年年终巴拿马共和国完全控制运河区。

60 年代,加勒比海地区民族独立运动走向高潮。1962 年 2 月,英属“西

印度联邦”被迫解散。同年 8 月,牙买加、特立尼达和

多巴哥独立。 1966 年圭亚那和巴巴多斯也相继独立。此后拉美海岛地

区国家纷纷独立。到 1983 年诞生了 13 个新国家。

① 70 年代以后独立的加勒比海地区国家有:巴哈马联邦、格林纳达、苏里南、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纳丁斯、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