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第一节 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雅尔塔体系”的确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时,1945 年 2 月,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雅尔塔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三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的合作。在西方,它通过关于分区占领德国及德国赔偿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议以及“被解放的欧洲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在东方,它通过关于苏联对日作战条件的秘密协定,满足了苏联对外蒙古、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和旅顺大连的要求;苏联则承诺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中苏友好同盟协定”,并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和整个亚太战略,让美国控制中国和单独占领日本。雅尔塔会议上,由于丘吉尔的坚持, 英国(当然也包括法、荷)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德意日殖民地则由联合国托管,殖民地独立被纳入大国保护的轨道。战后新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保证了在这个最重要的世界组织中大国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是美英苏三大国首脑为战后世界秩序所作安排的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制定者是罗斯福和斯大林。美国凭借其在大战中膨胀起来的实力优势,早就谋划建立一个有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战后世界秩序。罗斯福认为必须把美英苏的战时联盟关系发展为战后大国合作的关系,才能实现美国所希望的战后世界蓝图,由美国充当世界盟主。斯大林之所以积极响应三国首脑会议的倡议,是希望扩大和巩固苏联在战争中取得的成果,谋求美英战后不干预东欧并共同占领德国,在远东则要求恢复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权益。苏联还希望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战后国际环境,以恢复经济, 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

雅尔塔会议基本上达到了罗斯福和斯大林各自追求的目标,因为会议期间正值苏联军事地位和政治威望处于反法西斯战争以来的顶峰。战争打出了一个唯一可与美国相抗衡的苏联,并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而连成一片, 这一前景到雅尔塔会议之时已是十分明显了。美国设计它的战后世界蓝图, 欲挟其经济、军事的优势称霸世界,就不能不考虑到这一严酷的现实。因此, 罗斯福把美苏继续合作视为落实其战后世界安排的关键,愿意作出某些让步,换取苏联的合作。苏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也同意合作,认为雅尔塔会议“制定了一个以民主的方式安排战后世界的纲领”。

雅尔塔体系是美英和苏联互相妥协的产物,在当时三国都是能够接受的。它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性质,但也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后的一些世界现实,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雅尔塔体制对缓和与制约美苏之间与东西方之间的矛盾,维系战后和平起了很大作用。但它并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相反,它本身包含着许多矛盾与冲突的因素,因此雅尔塔体制是终将要解体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卷入大战的国家达六十多个,人口超过二十亿, 战火遍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四大洋。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的浩劫和损失难以作出确切的统计。据估计军

民伤亡约一亿人以上,军费开支约一万多亿美元,经济损失超过四万亿美元, 成为一场几乎毁灭人类全部文明的大破坏。然而,二战以人类的巨大苦难为代价,借助于熊熊的战争烈火,摧毁了旧的世界结构,各种新的力量在经过战火洗礼的大地上滋生发展,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它们的成长崛起开辟了道路。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战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从而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全球的旧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多元结构的新时代,国际上出现了新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使旧欧洲遭受极其沉重的打击,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在战争炮火的破坏和法西斯铁蹄的践踏下已是体无完肤。德意因战败而退出争霸的舞台,英法虽然取胜却被严重削弱,用戴高乐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在这场赌博中抓到一张大国的王牌”。它们不仅未能像第一次大战那样掠取到新的殖民地,而且连旧的殖民统治也岌岌可危。整个欧洲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经过这场战争,旧的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政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以欧洲的中心地位为基础的旧世界结构已尽毁于二战的炮火中,战后的欧洲不得不分别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庇护之下。

随着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和欧洲殖民主义的衰落,美苏逐渐主宰了世界,形成了美苏在欧洲以至全球对峙的局面。

美国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仅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反而受到战争的刺激,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战争结束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 60%,对外贸易的 1/3,黄金储备的 3/4,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美国拥有强大的海陆空军,其军事基地遍布世界各地, 并垄断着原子弹,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二战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对比,使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跨过两洋,进入欧亚,成为控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超级大国。

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了最残酷的战争考验,为打败法西斯作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苏联在战争中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其军事、政治势力越出国界,扩及东欧大部, 到达中欧,在远东也有很大的影响。苏联作为欧亚大陆唯一的军事、政治强国的出现和它的国际威望的空前提高,以及二战结束后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诞生,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摆脱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和相继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美苏为了打击法西斯侵略而结成的战时同盟,随着德日法西斯的败亡而迅速破裂,双方争夺世界的矛盾激化起来。加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美苏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扩展,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一些国家的分裂,如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朝鲜和韩国,许多国际争端,都是世界两极对立的具体体现。

欧洲旧殖民主义的衰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另一意义深远的影响。亚非拉许多国家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贡献,经受了很大的锻炼。它们利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有利条件,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力量,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准备了精神和物质基础。战后初期,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纷纷获得新生。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有如东方巨龙的觉醒,震动了世界。战后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共同斗争,促使刚刚摆脱殖民枷锁的发展中国家逐步联合形成一支第三世界力量。第三世界不仅人口占世界的绝大多数,而且自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美苏为避免正面冲突和大规模的全面战争, 加强了对处于中间地带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三世界国家成为敏感的“热点”,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当它们联合起来采取一致行动时,对整个世界局势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南南合作”的加强,“南北对话”的出现,都表明第三世界国家是当今世界政治生活和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膨胀起来的美苏两强的矛盾与斗争,逐渐形成了战后的两极对立。美国为了从东西方遏制苏联而大力加强对日本和西欧的扶植,帮助其复兴。战后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为整个工业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开辟了途径。随着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战后出现了一个比历史上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刻的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日本和西欧依靠同美国结盟, 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得以集中全力利用新技术发展经济。旧欧洲的衰败和分裂,促使战后的西欧走上联合的道路。发展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的日本和西欧经济共同体日渐成了东西两股重要的独立力量,敢于与美苏抗衡。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巨大的大国,它和日本、西欧与美、苏一起,同被认为是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这种新格局越来越冲击着战后的两极体制,世界从两极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这一趋向是更加明晰可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