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巴勒斯坦问题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靠近苏伊士运河, 扼亚欧非三洲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历来是大国角逐的地区。这个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公元前 12~前 11 世纪,犹太人进入这一地区并建立了国家。此后,巴勒斯坦屡遭周围大国侵占,几经变迁。犹太王国灭亡后,公元 1 世纪前后,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

坦,流散到世界各地。公元 7 世纪后,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巴勒斯坦的绝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16 世纪后,巴勒斯坦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突出表现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它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19 世纪末欧洲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鼓动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这一运动受到英国等的支持。在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期间(1922~1948 年),大批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和流血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主要支持者。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英美竞争日益激烈。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推行利用阿犹矛盾、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势力、排挤英国的政策,进一步卷入巴勒斯坦和中东事务。杜鲁门政府以“关心欧洲遭受迫害的犹太人命运”为名,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英国准许 10 万犹太难民立即移入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者则利用美国提供的金钱和武器,组织武装恐怖组织,反对英国委任统治当局,并且不顾英国的限制,组织移民,为建立犹太国家作准备。

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处境日益恶化,被迫让美国参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1946 年 1 月组成英美联合调查委员会。同年 4 月,该委员会提出一份“建议”,

主张巴勒斯坦由联合国托管,并要求 1946 年内批准 10 万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这个方案遭到阿拉伯人的反对,犹太人也不满足。7 月,英美专家又炮制了一个把巴勒斯坦划分为四个省的“分省自治计划”①。这个计划遭到阿犹双方的反对。犹太人希望分治后建立犹太国,阿拉伯人则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英国又提出贝文计划②,因阿犹双方反对未能实现。

英国感到继续维持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已很困难,便于 1947 年 2 月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1947 年 9 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开幕。会议决定设立专门委员会进行研究。11 月 29 日,大会对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方案进行表决。最后,以美、苏等国 33 票赞成,阿拉伯等国 13 票反对,英

国等 10 票弃权通过了这个分治方案,即《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第 181〈二〉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最迟于 1948 年 8 月 1 日结束,此后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

伯国面积约 1.1 万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带以及雅法市的阿拉伯区;犹太国面积 15,850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55%;

① 由亨利·格雷迪为首的美国代表团和以赫伯特·莫里森为首的英国代表团拟订的计划,亦称“莫里森— 格雷迪计划”。它建议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自治省(占面积 17%)、阿拉伯自治省(占面积 42%)、两个直辖省(耶路撒冷和内格夫)组成联邦制国家,由英国派高级专员管辖。

② 英国外相贝文在 1947 年 2 月 7 日向参加伦敦会议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建议,把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延长五年,逐步向成立单独国家过渡。贝文计划遭到阿犹双方拒绝。

两国在经济上实行一些联合;耶路撒冷及其近郊区(计 158 平方公里)是一个“在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权国家,并由联合国管理”。这个方案明显地有利于犹太复国主义者。

分治决议通过后,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各国的强烈反对。耶路撒冷城和一些阿犹混居的村镇爆发了阿犹双方的武装冲突。1947 年 12 月, 阿拉伯联盟七国①发表声明,宣布“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英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企图维护自己在巴勒斯坦的权益。

犹太复国主义者获得美国的支持,加紧筹划建立国家。1948 年 5 月 14 日,英国结束委任统治。当时大卫·本-古里安②就在特拉维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美国立即予以承认,接着苏联也表示承认。

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国建立的第二天,便与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爆发了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战争初期,在阿拉伯五国军队联合进攻下,以军节节败退。埃及一支部队逼近特拉维夫,另一支部队越过内格夫,直插耶路撒冷南部。伊拉克军队渡过约旦河,前进到离地中海仅 10 英里的图勒卡姆。约旦的阿拉伯军团猛攻中路,占领耶路撒冷旧城区,5 月 28 日,迫使当地以色列军投降。

以色列四面楚歌,危在旦夕。以色列总理大卫·本-古里安几次急电联合国代表请求安排停火,并派遣梅厄夫人赴美求援。美国为了挽救以色列,给予它 7500 万美元的援助,用于购买武器,并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安排了为期四周的停火,使以色列获得了喘息时间。

在停火期间(6 月 11 日~7 月 7 日),以色列从美法等国获得大批先进武器,军队由 30,000 人猛增到 60,000 人。阿拉伯国家却因英国在美国的压力下停供武器,不得不到欧洲市场上购买陈旧低劣的武器。加上各国统治集团之间陷入内部纠纷之中,没有对未来的战争进行认真准备。停火期间, 双方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以色列的变化。停火期满后,以色列发动进攻,转败为胜,十天内占领巴勒斯坦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7 月 15 日,安理会通过“无限期停火”决议。第二次停火期间,以色列又获得欧美国家的大量军援。一些国家还派遣“志愿兵”到以色列参战。以色列军队扩充到七万九千多人。10 月 15 日,以色列再次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失利。12 月下旬,以军一度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

1946 年 2~7 月,在美国人本奇的调停下,以色列先后同埃及、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签订“停火协定”,分别设立混合停战委员会。历时 15 个月的巴勒斯坦战争结束。

以色列通过战争控制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约两万多平方公里, 比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的要多 6770 平方公里。此外,约旦管辖了约旦河西

岸 4800 平方公里土地,埃及管辖了加沙地带 258 平方公里土地。圣城耶路撒冷的新城区被以色列占领,旧城区由约旦控制。联合国分治计划中的阿拉伯国未能成立,七十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到 1950 年难民增至一百多万人。此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争端愈

① 这七个国家是: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门、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

② 大卫·本-古里安(1886~1973 年),曾名戴维·格伦,1910 年始改名。生于波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早年参加劳工运动。1935 年当选为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兼巴勒斯坦犹太代办处负责人。以色列国成立后任政府总理。

演愈烈,中东局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