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延安,田家英进入陕北公学(简称“陕公”)学习。陕公是培养政治理论干部和抗日人才的学校。这里生活艰苦,条件简陋。田家英懂得,乐于吃苦正是共产党的伟大和力量所在。认定自己选择的道路没有错。入校不久,田家英向学校党组织提出了入党要求,经过考察,党组织决定吸收田家英入党。当时的陕公总支书记申力生这样回忆说:田家英虽然年纪很轻,但思想进步,不仅有民族觉悟要求抗日,而且还有阶级觉悟,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对社会的腐败,对封建军阀也很痛恨,对党非常热爱②。

1938 年 2 月,陕北还是天寒地冻的季节,田家英却感到了春天的温暖: 他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3 月,田家英学习毕业,留校工作。他先后担任校总支秘书、中国近代史教员、宣传科教育干事等职。

1939 年夏,陕公开赴前方,田家英留在延安马列学院继续学习。在校期间,田家英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自学时间,他常一人跑到僻静的山上埋头苦读;讨论时,他思想活跃,问题不弄清不肯罢休。周末,延安的青年喜爱聚在一起跳舞,田家英总是关在房子里读书。在这里,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革命史。

一年以后,田家英毕业留校工作。先后担任中国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学院教育处干事和中国现代史教员。当时他年仅十八九岁,是最年轻的教员, 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教员”。

1941 年夏,为了克服党内严重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加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室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根据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的各种报刊,研究国民党和日伪的情况,供中央参考和对外宣传使用。田家英先在经济组研究过一段抗战时期的“工合”运动(即工业合作社运动),以后又到政治组从事大后方文化教育情况的研究。这时期,国民党在大后方加紧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抗战的言论受禁锢,进步的文化遭摧残,青年学生受到监视和迫害。为了揭露和批判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主

① 《畸零篇(续)》,载 1937 年 7 月 4 日《华西日报》。

① 共产党员,赵世炎的姐姐,抗战初期四川妇女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② 访问申力生谈话记录。

义, 1941 年至 1943 年间,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写了《奴才见解》、

《从侯方域说起》、《沙漠化的愿望》等文章,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其中《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曾引起毛泽东对田家英的注意。在政治组里,田家英认识了董边。田家英喜欢这个处事稳重、性情温和

而又富有才华的女青年;他的聪明刻苦、热情诚恳也博得了董边的爱慕。1942 年 12 月,这对年轻人结成了终身伴侣。

1942 年的延安整风运动,田家英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和同志们一起学习讨论整风文件,写思想自传,进行自我解剖。在讨论他的思想自传时,同志们肯定了他的优点,也诚恳批评了他骄傲自满和自由主义的毛病。这些批评给田家英很大的触动。当晚他没有吃饭,躺在床上哭了。董边问他为何这样难过。田家英说:“思想改造需要自觉,不经过痛苦的思索,不想清楚缺点产生的根源,是改不了的。”对思想改造,田家英非常认真。他响应杨家岭党委的号召,到群众中和基层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业余时间,他到杨家岭理发室和工人交朋友,帮他们学文化,细心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此事他坚持了一两年从未间断。 1943 年,田家英被评为模范工作者,出席了杨家岭模范表彰大会。

1943 年夏,田家英调中央宣传部历史组工作。在中宣部期间,他写了《从九一八到七七》、《东北历史问题真相》、《“堵河”》等文章,编写了《民国以来大事记》。

1947 年初,田家英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到达晋西北的静乐县搞土改。在土改斗争中,他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了防止地主阶级的报复, 村里一个贫农经常手拿大刀,暗中保护田家英。当地生活很苦,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房东大娘每晚总炒些豆子放在田家英的枕头旁。后来,他染上了“出水病”(即伤寒),房东一家轮流守候在炕前细心照料。他们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小米熬成米汤喂田家英,想尽办法为他治疗。在房东一家的照料下,田家英恢复了健康。边区人民的深情厚意,永远地留在了田家英心里。

在延安,在革命队伍的大熔炉里,田家英度过了一生当中具有重要意义的 10 年。他迅速地成长,逐渐地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