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与蜜瓜

1942 年春节,我踏着皑皑白雪去看望家英。1 月 8 日,他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侯方域说起》,非常好,我一气读了两遍。听说毛主席很赏识,特地叫他去谈了一次话。

不巧家英外出未归,窑洞前堆着一个大雪人,好像留着它看门似的。我在门上留了一张字条,就去看丁冬放同志。冬放同志在青干校当过政治经济学教员。 1941 年调到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应我的要求,他转述说,主席称赞家英那篇文章立论正确,旗帜鲜明,切中时弊,有气魄,有锋芒,文字也是好的。主席指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很需要这样的文章,给“大后方”那些因看不见国家前途而消极悲观、空虚颓废的人,抽一鞭子,促使他们猛省,不要倒退⋯⋯

“就这些?”我听得出神,忙追问,“对家英个人,主席还谈了什么?” “对家英同志嘛⋯⋯”冬放同志正在沉思,家英一步跨进门来,笑着说: “搞自由主义呀!背后说人的怪话呀⋯⋯”

冬放同志指着家英说,“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然后转向我,“你问本人吧。”

回到家英的窑洞里,他脱下棉衣,拨旺盆中炭火,动手煮红枣。 “大年初一,没什么好东西款待老朋友。不过,这红枣又大又甜,是很

好的补药呢。” “呃,不要说你这个补药了。最好的补药,还是讲讲主席给你谈了些什

么。”我几乎是在央求他。

“丁老师不是给你讲了么?” “就那么一点?打了埋伏!”

家英同志笑而不答,只顾伺弄煨在火盆上的红枣缸子。“哎,你最近研究什么学问⋯⋯”他试图引开话题呢!

我没答理他。我深知,他最鄙视某种人——偶尔同伟人或名人见了面, 谈几句话,甚至仅仅握一下手,就拿来到处宣扬、炫耀,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所以,他不愿意多谈毛主席同他谈话的事。

搪瓷缸子里的水开了。红枣上下翻滚。他用小铜勺把漂在水面上的一层白沫撇去,又把红枣翻了翻,还说如果不及早撇掉白沫,红枣和汤都将带苦味⋯⋯

“你怕我泄密是不是?”我急了,拿话激他。 “什么泄密,”他仍然装做不懂,“吃红枣!” “人家跟你说正事,你反倒王顾左右而言他!” “你莫气,”他见我要恼,便说,“我有啥子不能跟你说的?毛主席讲

的话,重要的是精神,其余全是次要的。”

我了解“其余”二字的含义。毛主席除了评价他的文章外,当然也会关心他本人,比如问起他的身世、现状,给予鼓励,等等。而这些,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说也不愿说的——这是他的性格。

他把铜勺递给我,让我吃红枣。我接勺在手,舀起一枚红枣,却不忙着吃。

“你今天要是不讲,这红枣吃起来有啥味道?”

他沉思,一双发亮的眸子瞅着我一转,脸上挂起一丝神秘的微笑。 “有韧性!游击战术算你学到家了!看在你今天是客人的分上,为了不

辜负这又甜又面的红枣,我们就边吃边谈吧。”

他把红枣倒进碗里。我一面津津有味地嚼着,一面听他讲述。

主席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侯方域的政治本质没有明确点出来。侯方域反对阉党余孽阮大铖本来是动摇的,他还不如那个秦淮歌女李香君。后来,他赴清朝的乡试,中了副榜,为清朝官府镇压农民起义出谋划策。从动摇派走向投降派,这是他必然的归宿。现在,在抗日阵营中,类似侯方域那种清谈抗战高调、骨子里要投降者,大有人在。

家英同志站起来,情绪有些兴奋。他把已经拈起的一个红枣又丢进搪瓷缸里,踱来踱去地抒发自己的见解。

“主席指出这点非常重要。其实,大后方确有那么一批空言国是、实则营私的投机分子,他们不正是今天的侯方域么?翻开二十四史看看吧,大凡唱高调、讲大话、务名不务实的人,都是不讲原则的;而不讲原则的人是什么都可以出卖的。从洪承畴到吴三桂,以至侯方域,不是连国家和人民都出卖了么?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所以我常想:为私者务名,念国者务实;务名者可卑,务实者可贵。”

一顿红枣,吃得十分快意。不慕荣利,理论联系实际,恰是家英同志的工作特色。而我们党,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家英这样的务实家,所以能从实际出发,组织民众,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5 年,各路解放军遵照朱德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开赴敌占区的城市和交通沿线,执行接受日军投降的历史使命,延安各机关、各学校的干部,也

纷纷奔赴前线。

听说家英同志行将离开延安,我赶紧去给他送行。那天是中秋节,我特地到自种的瓜地里,挑了两个大西瓜。背到杨家岭他的窑前,门未上锁,但窑里无人。我推门进去,见屋里的东西纹丝未动,不像委动身的样子。难道消息不确?我正在纳闷,忽听他吟着杜甫的诗句走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我忙走到门旁,拉长腔调续了两句: “闻君远征将上马,

区区微忱送瓜来。”

他刚理毕发,拉了一条毛巾擦着湿漉漉的头发,作古正经地一指那两个大西瓜:

“你这瓜是酸的!” “怎么会酸?这是刚从我自种的瓜地里摘的,最大最甜⋯⋯” “酸秀才种的瓜,焉能不酸?”

他大笑。我想起自己刚才摇头晃脑吟哦打油诗的样子,也跟着大笑。爪打开了,真不错,红沙瓤的,味甚甘美。于是,我们一面吃瓜一面谈话,从瓜谈到种瓜的地,种瓜的人,从而引出他的计划和去向。

他提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是深入地全面地了解农民。在中国,农民是受压迫最重生活最苦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因之,他决定到前方解放区的农村去,参加那里的土地改革工作——那是调查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的最好的课堂。他将与农民朝夕相处,甘苦与共, 滚一身泥土,沾两脚牛粪,那样,不仅可以磨掉一些书生气,更大的收益是可以亲自摸到农民的心思,掌握头一手资料。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民的境遇不同,因此他们想的也不尽相同。我们不要以为,了解一处就懂得了全面,更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应该看得更深看得更远。了解农民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决不是不花大力气一次就可以完成的。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一个做研究工作的共产党员,对这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课题,却不能扎扎实实地回答,你说惭愧不惭愧!”

“你不是马上就要去了解了吗?” “是呀,再不去真该挨板子了!”

他从桌上的书垛中抽出毛主席的《农村调查》,说这部书他已读了十来遍,每读一遍都受到新的启发。这次他去农村,定要在实际中学会运用毛主席倡导的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产生于实际调查的知识,方才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决不能把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的观点强加给农民,那样,小则误事,大则误国,结果将适得其反。”

临近中午,家英说刚收到一点稿费,要我陪他去新市场买些日用品,当我们走到北门外的小饭馆门前时,他不走了,固执地邀我进去。他要了一个回锅肉,一个“三不沾”①,还要了两碟小菜,两碗陕北的黄米酒。这在当时, 已是很丰盛的午餐了。我喝着黄米酒,骤感离情别绪,真有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① “三不沾”,当时延安的一种菜肴,即油炸鸡蛋羹,吃时不沾牙,不沾匙,不沾碗,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