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静谷求援

北平解放后,新华社随中共中央总部进驻香山。家英跟随毛主席住在半山上的双清别墅,我们编辑部住在山下的香山慈幼院(后为香山饭店)。有

几次家英拿着毛主席撰写的新闻或评论到山下来给胡乔木同志,我同家英的接触才逐渐多起来,但直到《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1951 年 10 月)时, 才算得上促膝谈心,开始相互了解。

《毛选》第一卷正式出版发行之前,胡乔木同志专门召集各新闻、宣传、翻译单位开会,布置宣传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这一大事,并特别要我同家英同志联系,撰写一篇综合介绍《毛选》第一卷的新闻。

在这之前,我已知道家英同志对毛主席的著作不但很熟悉,而已很有研究。因为他和我都是《中国青年》杂志的特约撰槁人,我写的多是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评论,他写的多是有关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论文。因此,我认为他参加《毛选》第一卷的编辑工作,由他来撰写综合介绍最合适不过了。 1951 年 9 月底,我应约来到他的住处——中南海丰泽园内的静谷。我见

他住的三间厢房内到处都是书,几个简易书架都装满了,桌上、长椅上、窗台上,甚至地上都堆着一握又一摞的旧版书。他指着这些书,颇为得意地对我说,这些解放前出版的书,都是从全国各地旧书店中选购来的,内容很有价值而价钱又很便宜,甚至几毛钱就可以买到一本好书。说到正题,他很痛快地答应了给新华社写一篇关于《毛选》第一卷的综合介绍。不过他说,要给他半个月的时间,他还要找几位同志合作。接着他谈到《毛选》第一卷的内容,他拿着清样本对我说,这一卷有十几篇文章,核心是解决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这两大问题。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既不同于陈独秀的主张,也不同于托派的主张。特别是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他说,革命的动力和同盟军,革命的对象,国内和国际统一战线,土地革命以及革命战略和部队建设等问题,都是围绕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的。当时我对毛主席著作所知不多,很佩服他的精辟见解。不到半个月,家英主持撰写的综合介绍,经乔木修改后交新华社发表了。

从此以后,《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四卷出版,都沿例由家英撰写一篇综合介绍。这些介绍,对《毛选》每卷都作提纲挈领的说明。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写的第三卷的介绍,把全卷归纳为着重解决互相关联的两大问题,即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真是领会透彻,抓住要害。因为这两大问题的圆满解决,为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和后来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自卫反击的解放战争,奠定了政治、思想、组织和物质的坚实基础,保证了全党高度一致地团结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领导全国人民,打败蒋介石。

家英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毛主席著作的传播上,除了参加《毛选》第一至四卷编辑和注释工作(1962 年起他又开始重订全四卷注释)外,他还为第五卷的编目和选稿,作了初步准备(详情见后)。他还编出了《毛主席著作选读》甲、乙两种版本,并于 1958 年和 1963 年先后编辑和出版了毛主席诗词两个版本。

家英从收集整理编辑毛主席的著作中,熟悉了毛主席对国内和国际问题的论述。解放前他就将这些论述分门别类地剪贴起来,解放初期曾据此出版了一本书题为《一个同志的读书笔记》。其后,他又领导当时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几位同志,根据《毛选》四卷本,全面地按专题分类编辑,于 1964 年编出了《毛泽东著作专题摘录》。这个摘录可以说是针对当时摘抄毛主席片言数语、割裂全文思想和背景的“语录”风的。家英在《摘录》出来以后送给我一本时,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这是内部查阅工具书,专供你们这些“编修”使用。今后发表时,各段原文或标题,均须根据正式出版的文本引

用,其中未公开发表者只供研究,一律不准引用。全书不准外传,不许翻印。家英说的“编修”,是我们之间的戏称。宋代的枢密院和明、清的翰林院均设有编修官,负责修国史、记实录、编会要。家英说,马克思主义是讲时间、地点、条件的。他本来不赞成搞语录,认为那会助长本本主义倾向,也会为各取所需,失去真义。这是家英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后来中央书记处决定要中央宣传部编一本比较完善的毛主席语录,家英才帮助中宣部同志编辑一个版本。但由于陈伯达的干扰和林彪的阻梗,始终没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