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原名曾正昌, 1922 年 1 月 4 日(农历十二月初七)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曾国融,经营一家小中药店。母亲周氏在家操持家务。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排行最后。

曾家原是小康之家,由于四川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曾家的生意一直不景气。田家英 3 岁那年,父亲去世,大哥继承家业,由于不善经营,家境日益艰难。

家庭的衰落使母亲忧虑万分,她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身上。在母亲的爱护下,田家英从 6 岁起开始读私塾,念《三字经》、《千字文》和“四书”、“五经”,背诵古文和诗词。

读了两年半私塾,田家英进入成都省立北城小学就读。完成小学学业后, 1933 年考入成都南薰中学。在班上,他学习刻苦,聪明过人,善作文,成绩优秀。

就在田家英读完初中一年之后,母亲病故,家庭经济困难。田家英不得不中途辍学,告别了喜爱的学校,在家里的药铺里当了学徒。他并不屈从命运的安排,立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在自己的蚊帐上写下了“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的对联,立志刻苦自学。

田家英四处借书读,有了一点零花钱也几乎都用来买书。空闲时间,他成了西玉龙街、祠堂街书店里的常客。大哥大嫂心疼油钱,不准他晚上读书。他就背着家人,把油灯藏在铁桶内,盖上一块铁皮,借着桶内透出的光线偷偷读书。

学徒期间,田家英结识了许多小伙伴,其中一人的父亲是个文学爱好者, 经常介绍鲁迅、郭沫若的文章给田家英看,使田家英对新文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希望成为一名作家,并开始尝试着写一些短小的文艺作品向报刊投寄。

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田家英以熏陶,“五四” 以来优秀的新文学给他以影响,社会底层的艰苦生活更滋润了他的笔力。经过一段练笔之后, 1935 年,田家英的文章开始在一些报刊上出现。他主要写散文,偶尔也写诗歌、小说和书评。他的笔名较多,但用得最多的是田家英。这个名字逐渐引起成都文坛的注意,但谁也没想到这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田家英这个笔名以后为大家所熟悉,而曾正昌的本名则鲜为人知了。

田家英勤奋写作,拿到了一点微薄的稿酬,这时他又萌发出重新上学的念头。家里没钱供他上学,田家英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重返学校。 1936 年秋,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时成都教学水准最高的学校之一——成都县立中学。

回到向往已久的学校,家庭切断了对他的经济支援,迫使田家英走上了卖稿维持学习和生活的道路。年少的田家英经常受到饥饿和贫困的威胁,但再苦也不向家里伸手。艰苦的生活把田家英磨练得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