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要讲真话啊!

田家英到崇义公社不是单纯的劳动锻炼或体验生活。他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

那时候,“浮夸风”盛行。粮食产量层层拔高,崇义公社“亩产稻谷 24000斤”,这本来凭常识就可以判断出它的虚假性。然而,浮夸既然已经形成了吹遍全国的一股风,要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反映这个重要情况,就不能凭常识作判断了。田家英决心脚踏实地,把这一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他到崇义公社后,和干部、农民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谈来谈去,总要提到一个问题:

“你们每亩田能产多少斤喃?” “去年大春,我们的卫星田亩产 24000 斤!” “真有那么多吗?” “四川省广播电台都广播了的,那还假得了?” “那么,一般的呢?” “大概两三千斤吧,少说点,总也有一两千斤吧!”

田家英又问:“产量既然这么高,为啥子公共食堂吃的稀饭涝清,还要吃连鼓面呢?”

“丰收不忘节约嘛!”

田家英笑了。他问了许多人,回答都是差不多的。

产量究竟有多高,农民自然最清楚。可是在那头脑膨胀的年代里,谁要是透露出真情实话,谁就是给“三面红旗”抹黑。谁不知道“‘左’比右好”! 因为说真话而摔跟头的人农村里也多的是,谁还愿意担风险呢?

要社员讲真话,谈何容易。

然而,田家英不是来走马观花的,他要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为党中央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他通过敏锐的观察与科学的分析,心中有数了。需要的是进一步落实,查出真凭实据。他明白,要群众讲真话,先得解除群众的顾虑,还要有耐心。

这一天,田家英走出了崇义场,在街口遇到了相识不久的大队书记林功谦。他抚着林功谦,边走边谈。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终于被感动了,他沉重他说:

“田主任,说老实话,充其量只有 650 斤。”但当他抬头见到田家英身后还有本县的干部时,又转了弯说:“究竟是好多,我回去再查一下。”

实际产量 650,上报产量却成倍加番,农民还能剩下多少粮食?这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田家英要亲自查仓,看个究竟。他来到了一个生产队, 找到队长马世才问道:

“仓里还有多少粮食?”

“还有 3 万斤。”马世才硬着头皮回答。

田家英说:“请你打开仓门,我要看看。”

仓门打开了,仓板已经下到还剩两三格。不过,看上去还堆着一片黄谷, 确也像 3 万斤的堆头。田家英跨过仓板,走进仓里,踩上黄谷堆,松泡泡还有弹性;用竹棍捅了几捅,黄谷直往下落,露出了垫在下面的厚厚的稻草。原来上面只是薄薄地铺了一层黄谷!田家英没有责备马世才。批评一个生产队长有什么用呢?他弄虚作假也是出于无可奈何啊!田家英只是幽默他说: “这些谷子的谎壳大多了!”“谎壳”是四川土话,就是指无实的空壳。

一天,田家英与公社会计摆龙门阵,这个会计无意中说出 1958 年有两本帐:一本是假帐,是上报产量;一本算是真帐,是实际产量。经过深入调查, 田家英掌握了大量的真凭实据。于是,他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他的态度是那样的诚恳,讲的话句句说在群众的心上。他说:“产量是多少就报多少,少报不对,多报也不对。以少报多,上级不了解真实情况就会出差错, 群众也要吃亏,肚皮要受到惩罚的。党与群众是心连心的,对党忠诚就是要实事求是讲真话。这些日子,真真假假,我算是有些数了。今天还要请大家说一说,谁有胆量谁先说。”

那些日子,群众也在观察着田家英,他清仓查帐成了群众议论的话题。群众对他信得过了,顾虑也打消了。

查产量、查仓库、查帐目,这本来是例行公事,在今天说来,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可在当时,田家英是在捅一个大家都知道是捅不得的马蜂窝啊!现在的年轻读者难以想象田家英这么做是承担着什么样的风险的。如果您查阅一下彭德怀元帅为什么会在 1959 年的庐山会议上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的历史资料,就会对当年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同志的精神品质有清楚的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