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量丰富,洪涝易生

珠江三角洲承受水量达 3319 亿立方米,为我国第二大河。各河流入三角洲流量每秒达 9584 立方米(高要 7020m3/s、石角 1310m3/s、博罗 737m3/s、增江 121m3/s、流溪河 59m3/s、绥江 217m3/s、潭江 65.5m3/s、新兴江54.4m3/s),三角洲年入海流量每秒 10529 立方米。三角洲河网丰足的水量, 有利航运和灌溉,且年际变化不大。因西江干流长,支流分布均匀,中上游多为石灰岩区,地下水丰富,补给量多而稳定。北江、东江虽为暴流性山溪, 但流量不大,故对三角洲影响较少。并且由于河面已接近海面(广州验潮站只高于海面 0.35 米、万顷沙西 0.29 米、赤湾为 0 米),故年径流稳定,为雨水型河川中所少见。

但径流年内分配却不均匀,4—9 月为汛期,占年径流量 72—84%不等。最高值西江在 7 月,其他河在 6 月,因西水路程远,雨期迟,而北江、东江

4—5 月已为雨季。但年变幅都不大,西江最大和最小年径流之比约为 3 倍,

北江 4 倍,东江 6 倍,有利航运。

热带性还表现在雨季旱季分明,西南季风突发期即有锋面雷雨,秋多台风雨,故汛期长,由 4 月至 9 月,长达半年,洪涝水患易发生。汛期内有 5 次洪峰,即头造水(3 月大水)、4 月 8(农历)水(小满水)、龙舟水(5 月大水)、七夕水(即慕仙水)和中秋水(白露水)。其中以龙舟水(5 月节前后)为烈。如 1915 年大水(7 月 12—14 日洪峰),三角洲 70%被淹(约7880 平方公里),农田受淹 648 万亩,灾民 378 万。龙舟水是西南季风全面爆发式入侵大陆,在桂南、粤中形成锋面低槽,出现锋面雷雨所致。因锋面雷雨昼夜都可发生,雨期长,雨势大,非 9 月台风雨可比,台风雨只有 3—4 天,范围又窄(300 公里以内),故台风引起的七夕水、中秋水均不如龙舟水汛期。1915 年大水高要站流量为 54500m3/s,横石为 21000m3/s,且 3 江同涨,又受高潮顶托,故成巨灾。其实,一江暴涨就可对三角洲产生威胁,如北江下游三角洲 1982 年 5 月洪水,就是锋面低槽暴雨所致,清远站雨量 5

天达 824 毫米,石角洪峰达 19380 秒立方/米。汛期本来江河水已满,如出现一次特大暴雨,即可成灾。故三角洲水患大于四邻。

流量丰富也是形成多条放射河道的原因,它形成排洪水道系统结构形式,冲缺三角洲的发育,亦由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