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香港与澳门

  1. 澳门 “省港澳”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三角顶点,广州在北,香港在东南,澳门在西南,它与香港守卫珠江口东西。它北距广州 105 公里,西

距香港 61 公里,现为葡萄牙所占,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归还。

澳门由一个半岛及附近几个小岛组成,半岛面积原来只 2.78 平方公里, 经几十年填海,已扩大为 6.05 平方公里(图 4-12)。半岛与珠海市相连处已不是一条 6 丈(20 米)阔的“莲花茎”,而填成大片陆地,东为马场,西为大片住宅区,连及 1840 年前小岛青洲。连凼仔岛 3.78km2,路环岛 7.09km2,总面积共 16.92km2,其中 1/3 为人工填地。三地之间有大桥相连通(凼仔桥长 2.590 米)。这里本为华南型山地海岸,港湾众多而深入内陆,但当珠江口泥沙流所在,港口日浅,有利于围垦,而不利于建港。缺乏淡水也是这种海岸的缺点。这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

澳门于 1553 年即由明代政府批准为葡人泊船处,“借地晾晒”,“仅蓬累数拾间”(见郭棐《广东通志》)。1557 年建砖瓦房,称为东亚最早殖民地。①因据当地渔民建“阿妈阁”(1488 年建),故名为“马交”。一说即土语“乜■”粗话译音。官书记为“澳门”。据《澳门记略》云:“澳南有四山离立(指凼仔、路环、大小横琴),海水纵横如十字,故合称澳门。或曰,澳有南台(西望洋山)、北台(东望洋山),两山相对如门云。”又以半岛东西有湾如月,产蚝,故名“濠镜”澳。 1561 年人口 500 人,并早于

1556 年派驻司铎,为天主教入中国之始,1580 年人口增至 2 万人,帆船时代已为欧、美、日、南洋航运枢纽,中美航运之起点。1845 年宣布澳门为自由港,任命澳督。1848 年拆城北侵。1849 年夺望厦村,逐香山县县丞回前山, 1851 年占凼仔,1864 年占路环,1874 年拆毁关闸北迁,1890 年占青州,形成今天澳门辖区大势。反映中国积弱,长期(337 年)受欺。抗战时 1939 年, 澳门人口达 245194 人。至建国初减为 187772 人(1950),这是由于抗日战争期间人们逃澳避难之故。直到香港兴起后才跟着发展,形成今天繁华局面, 现在(1991),澳门人口共 401000 多人,其中居住当地的人口为 354000 人。澳门人口的一个特点是高度流动性,每天有几万人从海上或陆地进出澳门。

澳门明末清初以来,各地航线衰落或被切断,转口贸易顺我国政令而起伏,只能利用它留居地特点和地理位置优势,经营鸦片买卖和契约劳工输出

(即卖猪仔)。据 1872 年记录,澳门猪仔馆达 300 多家,每年贩卖 12000 名华工。鸦片战争后,香港代替广州、澳门地位,交通改用汽船,故澳门商业衰落,只剩渔业和华人社会传统小手工业,即炮竹、火柴、神香 3 大行业。葡人改以特种行业为生,即赌博、娼妓和鸦片 3 大行业。1875 年以后,中式赌博(番摊、骰宝、铺票等)盛行。1940 年赌税 180 万葡元,为澳政府主要收入。16 世纪的东方“梵蒂冈”于是成为东方“蒙地卡罗”,直至今天。1961 年葡国宣布澳门为旅游区,赌博由香港财团投得,每年赌税 1 亿葡元以上, 专利费年约 7000 万葡元。赌业已成为澳门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约 50%)。故对其他行业能实行低税率政策,并使澳门旅游业大为发展。澳门已成为世界三大赌城之一。不少市政措施也由澳门娱乐公司负责,兴建 3 家一流酒店,

① 见 M.de Jesue:Historic Macao,1902,称:“Macao,oldest foreign colony in FarEast,found in 1557”。

浚深新口岸航道每年 100 万立方米,购置水翼船、码头,建立信德航务公司、十二层的葡京大酒店,投资填海、政府船坞、新口岸区城建、电力公司、购买燃油外汇、纺织业、加工工业,投资救济基金、旅游开发基金、艺术表演、各种展览会等等。即赌业与旅游业今天已成为澳门财政支柱之一。

目前澳门经济以加工业、旅游博彩、建筑业、金融业为 4 大支柱。在第二次大战后,欧洲共同市场成员国对非成衣制品有优待(关税,限额),使澳门电子、塑胶花、玩具 3 大行业兴起,成衣、纺织对香港限制,对澳门不限,故港资大量转入澳门,产值占澳门工业总产值 89.5%。代替美国禁运的爆竹、神香业,成为澳门一大行业。

旅游业是目前澳门最重要的行业,其产值在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中居首位,从事旅游业人员占澳门就业人员总数约 20%。澳门的旅游业已连续 15 年持续增长。1991 年经香港入澳门的游客突破 600 万人次,相当于澳门本地人口的 10 多倍。

目前澳门城市结构,核心地带为葡萄牙的统治中心,为行政区,毗邻的环境较好的地区为高级住宅区,西侧濠江和东侧外港为新老商业中心区,并有向东转移中心区趋势。北部新兴工业区与劳工住宅相结合。这些都反映了殖民地性质的城市结构。

城市规划中填地仍是解决人口密集问题的关键。从外港到妈角间有大片浅滩,又在中心地区,填地可得 50 公顷宝地,凼仔路环间大片浅滩也可填平, 并在东部建立国际机场,南部建深水港及水泥厂,为工业区。兴建内联高速公路和铁路,合和实业公司计划投资 60 亿港元兴建大桥亦很合宜。

  1. 香港 香港地区由香港岛、九龙半岛以及附近的 230 多个小岛组成, 总面积 1071.86km2。在行政区划上,分为 3 个部分,即香港及邻近小岛79.61km2,九龙及新九龙 38.35km2,新界及附近鸟屿 953.90km2。群山起伏, 平地极少(只占总面积的 16%),绝大部分地方都是 1∶5~1∶3 以至 1∶2 的陡峭山地,缺乏发展空间。

因此,香港近年来大规模填海造陆,扩大土地面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至 1983 年,填海土地面积共 1850 公顷,约占城市土地总面积的 1/5。

其中香港岛北岸的填海区面积达 596 公顷,现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和金融中心。现在香港的国际机场(在九龙沿海)也几乎全由填海造陆所成。

据 1991 年人口普查,香港人口共 578.5 万人,人口密度平均 5400 人/ 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香港人口的增长速度最近已逐步放缓, 1981—1986 年间,人口每年平均增长率为 1.5%,1986—1991 年间降至 0.7

%。香港岛是 1842 年南京条约“割让地”。九龙是 1860 年北京条约“割让地”,新界是 1898 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地”,1899 年占未入租借的九龙城寨。三条不平等条约形成今天香港辖区。因此,1997 年租借期满,英国答应连香港一起归还。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规定 1997 年 7 月 1 日结束

英国对香港的主权和治权。今天香港的繁荣与英国经营管理香港 150 多年有关。因为英占之前,香港只是渔民和少数居民聚落,如上、中,下环、湾仔等村,因村落都在湾内平原建立,故以湾为名,如铜锣湾、土瓜湾等等。居民有疍、广府,客家、福佬人等,香港以疍民居多,今天香港话即为疍家语演变来的,与广州话略异。疍民古代为越族先民,今天在香港各岛有岩画和

新石器发现,①反映当时人以渔猎为生,因为发现有网堕、骨剌针等,年代为距今 6000 多年(香港捕鱼湾陶片 6100±160 年、海德湾木炭 5100±100 年、

海湾木炭 4000±300 年等)。但成为港口性质则可见于文字记载中。《新安县志》称香港即运东莞香出广州港口,故名,即明代已有港口,地点即今香港仔,因有清泉流出,亦名香江,为英人登陆之地。清代属官富司地,现成全岛之名。英人实际占领是 1841 年 1 月 26 日,登陆在太平山下上环大笪地。

当时该岛 16 村寨共 4350 人,疍家 2000 人,1842 年人口为 12000 人,1845

年为 24900 人,到 1850 年为 34000 人,1855 年为 75000 人,1860 年为 94000

人,人口增加很快,租借九龙后,又增为 119000 人(1861),1881 年达 16

万多,到清末(1911)已达 45 万,1941 年为 164 万,1951 年 207 万。华人占 98%,尤以广州人为主。

香港的飞速发展,主要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欧洲与远东间以及太平洋西岸与东岸间海运航线的枢纽位置。且有优良的深水港,如维多利亚港东口鲤鱼门可进出吃水 12 米巨轮。港内有 74 个巨轮泊位,200 艘巨轮可入内避风,航道水深 10 米,面积 59.5km2。目前香港市区已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 在该港的南、北两岸发展,南岸的香港市区(维多利亚城)与北岸的九龙隔海峡遥遥相望,成为繁荣的双联市。南北两岸间有两条海底公路隧道、海底地铁及渡轮相联系,交通十分便利。九龙半岛西岸的荃湾、葵涌还有长 2300m 的泊位可泊第三代集装箱货船。

加以历年来世界各地的战争和动乱,使大量资金、人口、人才和技术流入,也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现在香港已成为亚洲航运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是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全市大部贸易依靠海运。1991 年集装箱处理量已达 620 万标准箱,蝉联世界第一。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达 1.04

亿吨。空运货量不大,只 61 万吨(1987),但客运达 1527.68 万人次(1988), 为国际航空中心之一。陆路通大陆有广九铁路、文锦渡公路、广港澳高速公路(未全部完工)等,为中国内陆转口贸易的通途,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枢纽,也是珠江三角洲进入国际市场最便捷的通道。这也是香港能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从城市结构功能上看,生产、消费、管理三方面是协调的,而且是相得益彰,使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成为一个繁忙而有发展的国际大城市。

工业是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即利用华人廉价工资、人力众多的条件,使产品能适应世界市场竞争。政府没有投资,而中小型厂商也能立足。1984 年香港即有 48992 家工厂,雇用 904709 工人。工业总产值 90%外销,占本地出口总值 95%。工业占全港生产总值 25%。产品以成衣(34%)、电子(18%)、塑胶类(9%)、纺织(6%)、钟表

(6%)5 大类为主。共占出口工业 7 成多。这些产品都重量轻、体积小、污染性低、易运输,而所需原料、半成品也是如此,使运输成本降低,又能远销各地,对本港环境又无污染,又适应地租昂贵的形势。多层式工厂大厦和工住混用楼宇形式也很合乎香港市情。因此,以中小厂商为主的制品如制衣业主销先进国家,1973 年后居世界首位。1987 年出口值为 617.76 亿港元,

① 在大屿山石壁、长洲、蒲台、滘西洲、香港仔黄竹坑、大浪湾发现人、龙、鸟、云雷纹石刻岩画,为 2200—2800

年前古越人壁画。

向 10 大市场销售,①厂家 7681 家,员工 237. 376 人。电子业厂家 1180 家,

员工 78562 人,产值 420. 3 亿港元。玩具业出口值为世界首位(1972 年以

后),厂商 2143 家,贝工 46198 人,产值 124.6 亿港元,畅销美国。塑胶业

全港 5605 家,员工 77963 人,产值 156. 39 亿港元、畅销美国(50%)。

钟表业 1978 年后为世界出口首位,装配厂 1302 家,员工 27270 人,产值

133.93 亿港元,主销美国。工厂配置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依次向外扩展, 如荃湾、新九龙地区已成新工业区,并在大埔、元朗建工业村,发展高科技、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工业,向工业多元化和技术升级换代方向进军。

保证工业的发展必需保证与腹地间的交通。香港无论生产原料、销售市场都在岛外,工业养活全岛一半人口,故与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间都必需注意,从各地输入最好而又是最低价钱的原料和能源,成品又能畅通盈利最大的地区。故香港工业已不属于第三世界的加工区式工业,而是和发达国家经济联系起来的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因而服务于工业的行业如航运业、进出口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通讯业必需发展,才能保证工业的发展。香港运输业自珠江三角洲开放后飞快增加,尤以公路运输为快,5 年间已增加 16 倍货运量,1987 年计,货运量 7881.97 万吨(航运 7053.78 万吨),客运 5174.4 万人。香港为远东航运中心,船队居世界第三位,1988 年为 5600 万吨,支持香港进出口业的发展。香港是以转口贸易兴起的。到 1988 年,出口已达到2176.64 亿港元。成衣占 33%、纺织 8%、玩具、首饰、金银器、塑胶制品

15%、摄影器材、光学制品、钟表 8%,电讯、录音广播设备 7.6%,电动机械、仪器、家庭用品、电晶体、二极管 7%,办公室机器、自动数据处理装置 5%。这些都是适应发达国家需要的商品。进口占贸易总值一半,以原料、半成品为主。如人造纤维布料、电晶体、二极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塑胶模料、梭织绵质布料、钟表、钢铁等。食品进口以鱼类、鱼类制品、水果、肉类、肉类制品、蔬菜等为主,大部来自三角洲地区。还有矿物原料、润滑油等共达 5508.74 亿港元(1988)。

至 80 年代,转口贸易已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支柱。1990 年香港转口贸易总额达 4140 亿港元,其中与内地的转口贸易占 85%,可见香港经济与中国内地间的密切关系。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给香港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以1979 年与 1990 年相比,海外与台湾产品经港转至内地的贸易额增长了 85 倍,内地产品(包括港、台商在内地生产的产品)经港转口至海外市场的贸易额增长了 42 倍。

房地产业实质上包括建筑行业,香港住房难是出名的,故建筑业也成为香港经济支柱之一。它是银行贷款和政府财政收入(卖地)主要来源,仅次于香港 4 大行业的制造业,贸易、旅游而成为香港经济第四支柱,带动水泥, 钢铁、采石、五金、卫生器皿、运输和消费服务等行业。1987 年楼宇和土地交易达 2262.66 亿港元,并创建 31 平方公里陆地。在地形上成“石屎森林”

(即高楼群)文化景观,吸引世界游客,并有利于世界各国银行、国际性银行,金融财务机构集中于香港,使香港成为金融业密度最高地区。平均每万人有金融机构 3.6 个(1986),当地称“银行多过米铺”,使香港成为第三

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百家大银行,香港有 76 家,挂牌银行 155 家(1987),

① 美(50.3%)、德(13.9%)、英(9.8%)、加、瑞士、荷兰、日本、瑞典、中国、法国(皆在 3.8%以下)。

仅次于纽约、伦敦,名列世界第三。香港股票值人均为世界第五,为国际重要外汇市场之一。故金融业也是香港经济支柱之一,使香港政府成为有巨大盈余的政府,1987—1988 年度盈余 125 亿港元,成为大英帝国东方明珠。保险市场也很发达,为世界保险业中心之一。通讯业随金融业而发展,而香港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即因通讯业的先进而实现。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伦敦、纽约和香港正好各处一方。伦敦企业停止办公的午夜时间,香港正是开始办公时间,香港收市而伦敦正是市道兴旺之时,纽约这时已在开市时间。三个金融中心联成一体,昼夜不停,左右着全世界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进程。现代化的香港亦为旅游业提供良好基础,使旅游业成为香港经济第三条支柱。现在香港已是世界性旅游胜地,也是省港澳旅游协作区的核心。它在国际贸易上属出口行业,可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力量。香港游客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利润高,比制造业还大(约 20%)。由于香港为自由港,物价低, 成为旅客的“购物天堂”入境手续简单,四季如春气候,世界良港,高楼林立,佳肴美味,都吸引海外游客。游客的消费中购物和住宿共占 80%以上。中国大陆开放以后,更见优势。如 1980 年只有 221 万游客,1991 年已接待

603 万游客,除分赴澳门游览外,还分赴珠江三角洲游览(300 多万人次),

使香港旅游业收入达 300 亿港元(1988)。

香港城市结构的功能键全与管理工作分不开。首先,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促成货物进出口成本降低,手续方便,能源、原料取得较易。再政府没有通过行政和经济法规对工业和商业去加以限制,如抽税即只限于烟、酒、化妆品、燃料进口及公司利得税。税率低,有利于资本的累积。政府只管理工厂登记、进出口检查等项。但政府对于本港市场开拓,对各地贸易谈判(如进口限额、质量管制等)却很努力,为制造业、贸易业解困。建立有关促进会和质量管理中心,为工业发展服务,努力向自由贸易经济政策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也是政府中心工作。为保证经济繁荣,道路、交通、工业用地、水电等都有计划供应厂商(包括通过专利性公共事业公司)。外部环境如电讯, 运输、银行业务等也尽力搞好。第三是提高工人技术,职员的积极性。如工人采用计件工资,白领阶层(职员)的高工资制,企业家所得利润越大税率越低,以鼓励资本家的形成等。使经济目的成为个人竞争和奋斗的目标,形成高度竞争的社会经济体系。在国际环境中积极和中国合作,以解决香港缺水、缺新鲜食品等生活问题,稳定市场繁荣。近期更利用三角洲廉价劳动力和地租,发展工业。

香港在发展规划中,建立工业村(大埔村为 65 公顷,元朗村为 72 公顷), 以提高技术水平。为解决工业过分集中而建立卫星工业城,有荃湾新市(958 000 人)、屯门新市(547 000 人)、沙田新市(700 000 人)、大埔新市(216

000 人)、粉岭、上水新市(149 000 人)、元朗新市(128 000 人)、和将

军澳新市(240 000 人),以分散工业。新市的形成也解决了居住难的困境,

1986 年已迁入人口 30%多。投资 1984 年已用 285 多亿港元。为保证工业的发展,还计划扩建集装箱码头,解决货运困境。兴建新机场也势所必然,启德机场狭小,不能夜航,难与日本成田机场、台湾桃园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竞争,应另择地兴建,机场面积应为 9 平方公里,客运能力每小时达 15000 人。另与中国大陆加强沟通(快速火车、高速公路等),兴建港珠(海)跨伶仃洋大桥等,为扩大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努力。为改善投资环境则建立大亚湾核电站、深圳供水工程,使香港今后繁荣有所保证。省港澳是三角洲三

大城市,鼎足而立,是珠江三角洲的明星,重视文化交流,加强教育,提高香港人文化程度,扩建大学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