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交通运输的特点是:
-
水陆空全面发展的综合运输网已经形成。除管道运输以外,长江三角洲拥有多种运输方式。铁路以沪宁、沪杭为主,内河以长江和运河为主干, 公路以 104、204、312、318、320 等国道为主线,结合海运和航空,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系统。区域运输类型多样,既有天然河道,又有人工运河;既有大江,又有小河;既有沿海,又有远洋;既有高等级的高速公路,又有乡镇间支线;既有对外和过境运量,又有大量的地方运量;既有河港,又有海港和河海港,等等。所有的交通线路汇集上海,呈中心向外放射型的网络格局,表明本区交通的通道、中转和地方到发的多种运输功能。
-
交通的高密度、高负荷地区。本区交通线网稠密,尤其是公路和内河航道。据估算,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 25 公里,内河航道密度每百平
方公里约 30 公里,均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区内乡镇基本上均通公路,
除西部山区外,多数地区也有河道通航。交通网基本上覆盖了全区。据 1990
年资料,全区①客运总量为 3.3 亿人,货运总量 4.4 亿吨,每平方公里分别为
0.56 万人和 0.76 万吨。按交通线负荷计,1987 年时,沪宁铁路沪—常段的客流密度上行为 1781 万人,下行 1749 万人;货流密度 3400 万吨。几条主要国道的日交通量也在 3000 辆以上,均超出设计能力。以港口计,南通狼山港、张家港等泊位利用率分别为 300%和 127%,上海港综合吞吐能力 8000 多万吨,实际吞吐量已超过 1.3 亿吨。上述状况固然和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水网)、人口密度,经济水平有关,但也反映了改善运输能力的必要性。
① 按三角洲各市辖县范围计。
-
交通运量呈水路、公路并重的态势。按 1990 年三角洲各种运输方式的运量分配分析(表 3-14),客运以公路占绝对优势,货运水路公路并重,水路略高于公路。充分反映了平原地区特点和运网构成特征。但各地的运输构成不同。上海作为现代化铁路枢纽,铁路在客运上占主要地位,而太湖东部的苏州、嘉兴一带,水道在当地物资集散中的作用更大。
-
运输水平的区域差异,江苏高于浙江,而以上海为最大交通源。据1990 年资料分析:以货运量计,上海铁路、公路、水运的货运量分别为其余
- 市总和的 117%、101%和 113%,而民航则为总和的 1950%;民航客运为
7 市总和的 1068%;以内河港口吞吐量计,为 7 市总和的 285%。此外,上
海还有高达 1.39 亿吨的海港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