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洪是首要任务

三角洲地势低,又为辐合式河系,汛期长,如遇暴雨天气加强,即每成水灾,故防洪为首要工作。如 1915 年水灾,即由于华南大面积降暴雨的结果

(50 万 km2 雨区)。平时洪峰不一致的东、西、北江三江同时暴涨(西江为200 年一遇,北江也为 200 年一遇),三榕峡口景福围先崩,西水入旱峡,

冲向大沙入北江,合北江洪水破石角大围,沿白泥河入广州(水淹 7 天), 另二支一破宋隆堤入高明河,一过东门坳入西江正干,东江洪峰破惠阳、博罗各围,直下东莞、增城。此次水灾死伤十多万人,水陆交通中断(铁路受淹 60 公里)。这是锋面低槽的结果,加上静止锋范围广,又不移动,西南低空急流使雨区上空水汽增加,洪峰在三角洲发生时又适逢朔日大潮顶托,故成巨灾。堤围单薄当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三角洲水患频繁,宋代 320 年中,

水灾记录 5 次;元代 90 年中,水灾有 14 次;明代水灾加剧,如明初洪武到

天顺(1368—1464)的 95 年间,水灾 21 次,成化至乾隆(1465—1795)330

年中,水灾 195 次,水灾最严重时期是嘉庆到民国(1796—1949)的 165 年

间,发生水灾 137 次,其中大灾 62 次,即 3 年不到即有大灾 1 次。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将印度洋、太平洋暖湿空气带来,在地面形成锋面、西南低槽,在上空形成切变线、低涡等天气系统,它们都可形成暴雨天气。故水灾是三角洲首要问题。从全国看,每人农业产值珠江三角洲比长江、黄河下游高 2 倍,

近年三角洲地区出口创汇每年高达 60 亿美元以上,故防洪工作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