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3-2 长江三角洲各市县人口密度表(1990)

① 按上海、苏、锡、常、通、嘉、湖 7 市的全部和杭州市区及临安、余杭两县计,若包括杭州市全部为 4566.99

万人,5.81 万平方公里。

市县名称

土地面积( km2

总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km2 )

上海市

6341

1283.35

2024

市区

749

783.48

10460

上海县

378.44

41.73

1103

嘉定县

483.75

50.89

1054

川沙县

446.11

61.68

1383

南汇县

687.66

69.79

1014

松江县

605.64

49.94

824

金山县

586.05

54.94

937

青浦县

675.54

45.42

672

崇明县

1041.21

73.43

705

奉贤县

687.39

52.05

757

无锡市

4650

417.72

898

市区

397

92.80

2338

江阴市

980

110.30

1126

宜兴市

2039

106.74

523

无锡县

1234

107.88

874

常州市

4375

324.85

743

市区

187

66.77

3571

武进县

1677

128.47

767

金坛县

976

54.17

555

溧阳市

1535

75.44

491

苏州市

8488

561.02

661

市区

178

84.44

4744

常熟市

1094

103.29

944

张家港市

772

83.41

1080

昆山市

865

56.46

653

太仓县

620

44.62

720

吴县

1472

112.38

763

吴江县

1093

76.42

699

南通市

8001

775.99

970

市区

121

45.68

3775

海安县

1108

98.08

885

如皋县

1492

144.68

970

如东县

1733

112.78

651

续 表

市县名称

地面积( km2 )

总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km2 )

南通县

1400

156.51

1118

海门县

939

102.40

1091

启东市

1208

115.86

959

杭州市

16596

574.78

346

市区

430

133.89

3114

余杭县

1402

86.73

619

嘉兴市

3915

316.19

808

市区

968

73.61

760

海宁县

684

62.06

907

嘉善县

504

36.66

727

平湖县

536

46.59

869

海盐县

503

34.95

695

桐乡县

723

62.32

862

湖州市

5737

245.28

428

市区

1521

102.28

672

德清县

947

39.85

421

长兴县

1387

59.63

430

安吉县

1882

43.52

231

长江三角洲

43339

4364.72

1007

注:各市资料源自《 1991 全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 ;

各县资料源自《 1991 年华东地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 长江三角洲总人口与有关数据有误差,此为资料本身误差。

长江三角洲人口分布的特征是:

①沿江地区高于沿湖,更高于内地。由于沿江地区地势平坦高亢,土壤肥沃,耕地集中,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因此,人口密度高。沿江各县平均密度一般在 900 人/平方公里以上,多数超过 1000 人,最高的川沙县 1383

人。而内地人口密度一般为每平方公里 500—800 人,最低的湖州安吉县仅为

231 人,临海滨湖的杭嘉湖地区,虽然也是经济发达地区,但其人口密度仍

低于沿江的苏南和上海,最高的海宁县也仅 907 人/平方公里。

②平原地区多于山区丘陵。长江三角洲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地区,平原面积占总面积 60%以上,但在其行政范围内仍有 20%的山地丘陵,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山区人口平均密度在 200

—500 之间,不及全区平均人口密度的一半。

③市区高于邻县,更高于农村。长江三角洲 8 市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

平方公里 3000 人;市区的毗邻县为 700—1000 人;农村各县除沿江沿海外,

均在每平方公里 700 人以下。人口密度分布由市区向农村递减。

④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总体上看,三角洲东部上海、南通、嘉兴、苏州等地,除苏州因多湖荡水面,人口密度略低外,均高于西部各市。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密度按地理位置由北向南也反映其不同特点。① 长江沿江的高沙平原和新三角洲平原,如江阴、张家港、常熟、川沙、上海、南汇等,人口最为密集,均在 900—1000 人以上;沪宁铁路沿线和杭嘉湖地

① 马湘泳等:太湖地区乡村地理,科学出版社,1990。

区大部分县市次之,人口密度 700—900 人;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宜溧山区和天目山区,均在 550 人以下,天目山区各县仅 200—400 人(图3-14)。

  1. 人口增长 解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 4 个阶段:即两个高峰期、一个低谷期和一个有控制缓慢增长期。

第一阶段,1949~1958 年,为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期。如沪、苏、锡、常、通 5 市的人口由 1949 年的 1992.62 万人增至 1957 年末的 2422.46 万人, 增加了 429.84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 24.7‰。

第二阶段,1959~1961 年,为人口增长低谷期。这一阶段人口受到“自然灾害”和“大跃进”政策双重打击,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死亡率回升。沪、通、常 3 市人口 1958 年末为 1772.4 万人,1961 年末为 1826.59 万人, 年均增长率仅为 9.9‰。

图 3—14 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图

第三阶段,1962~1971 年,为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期。由于 3 年经济调整,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出生率回升,死亡率回落。通、常两市人口由 1962 年末的 789.64 万人增至 1971 年末的 962.74 人, 年均增长率为 22.34‰。

第四阶段,1972 年以后,是人口有控制的缓慢增长阶段,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工作日益加强,出生率得到严格控制。对比 1984 年和

1990 年资料,沪、通、常 3 市人口由 84 年末的 2252.94 万人增至 90 年末的

2384.19 万人,年均增长率仅为 9.5‰。这说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同时应该看到,人口增长具有惰性,加上前一生育高峰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近期必将面临新一轮的人口增长高峰。因此,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协调本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长江三角洲各地区人口增长率也不相同。就城市与乡村相比,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农村人口。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材料,居住在沪、杭、嘉、湖、苏、锡、常、通 8 市市区人口由 1982 年的 1218.14 万人增至 1990 年的

1382.9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 13.52‰,而 8 市市区以外的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 6.62‰,相差甚远。这是与当地城市化速度加快相一致的。

自然增长是影响长江三角洲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见表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