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3-6 各市非农业化、城镇化水平比较(1990)(按市辖县计)

城市总人口Ⅰ

城市非农业人口Ⅱ

城镇人口Ⅲ

(万人)

上海

1283.35

67.74

68.4

无锡

417.72

34.55

31.2

常州

324.85

25.05

27.6

苏州

561.02

24.91

25.9

南通

775.99

19.76

11.8

杭州

574.78

29.4

嘉兴

316.19

18.47

湖州

245.28

17.8

注:ⅠⅡ源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Ⅲ源自《 1991 年人口普查材料》,各市统计,包括常住人口。

本区人口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各级城镇存在着大量的亦工亦农人

口和在农村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形成了著名的“苏南模式”、“离土不离乡”和早出晚归的摆动人口。

由于本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吸收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据统计全区已有近一半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同时,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工业 1984 年起即招收农村合同工,还有大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以及白天在城,晚上回乡的摆动人口,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构成的特点,其中亦工亦农人口一般占小城镇人口的 1/2。

人口的行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劳动分工程度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据 90 年资料,长江三角洲 8 市社会总劳动力为 2752.99 万人,占总人口

的 61.19%,与全国同期 467 个城市平均水平相比,高出近 10 个百分点,说明本区劳动力就业水平较高。但乡村劳动力比例为 64.05%,说明本区农村劳动力仍占主导地位。就社会劳动力在 3 项产业之间的分配看,第二产业已占主导地位(46.03%),第一及第三产业分别占 33.35%和 20.62%。较全国所有城市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低了近 18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出了近 18

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例还略低。因此,总体看,本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长江三角洲各市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差别甚大(表 3-7)。杭嘉湖和南通,第一产业占 50%左右,最高湖州达 57.6%, 而上海与苏南较低,上海市仅 12.25%,而第二产业比例正好相反。第三产业的比例各市差别不大,也说明这种普遍滞后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