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咽喉,是长江三角洲的门户,首位核心城市,也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全市辖 12 区 9 县,土地面积 6341 平方公里,人口 1283.35 万人(1990),分别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0.066%和总人口 1.1%。市区(12 个区)面积 749 平方公里,人口 788.48 万人,占全国城市市区总人口 2.33

%,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计,为 5%。

上海,是近 100 多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大都会,南宋咸淳年间(1265—

1274)正式设镇,元至元 28 年(1291)上海建县,明嘉靖 32 年(1553)建

城垣,商业发展,清康熙 25 年(1686)上海设江海关后,

图 3—14 长江三角洲城镇分布图经济更趋活跃,乾嘉年间已成为全国性贸易大港和漕粮转运中心,及拥有 20 余万人口的港市。1843 年辟为通商口岸后,上海进入半殖民地经济发展时期,各国在此设工厂、办银行、辟租界、占海关,上海经济畸形发展,至 1949 年解放前,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500 万人口的远东的大都会。

解放以后,上海经过调整改造,得到进一步发展。上海仍然是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1990 年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 1515.53 亿元(现行价), 占全国总产值 7.8%,其中,轻工业占全国 8.3%,重工业占 7.1%;国民生产总值 744.67 亿元,其他如财政收入,外贸商品出口值等也居全国首位。同时,上海也是全国科技、教育机构集中的城市之一,尤其是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均居全国前列。

城市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解放初期全市面积 618 平方公里,市区仅82.4 平方公里。经过几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市区面积和辖县范围均有很大扩展, 约为解放初的 10 倍。

上海目前已初步建成了 5 个近郊工业区,7 个卫星城镇、并组成了以中心城为核心,包括卫星城、县城、县属镇和乡、村、集镇在内的城市群。

在市区内,经过对城市用地和功能结构的改造,基本形成了杨浦、闸北、普陀城市工业区和建成了曹扬、天山、曲阳等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住宅区。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修建了两条过江隧道、行人立交桥。今年又建成了南浦大桥,进一步密切了浦江两岸的联系。上海新火车站的建设、虹桥国际机场的改造,便利了对外联系,上海正走向现代化。

但是,由于人口过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上海的城市设施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据资料,上海市中心区(不含吴淞、闵行、宝山)面积 149 平

方公里,聚居了 620 多万人口,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4 万多人,其中 4

个区在 6 万以上,黄浦、南市两区,如剔除在浦东的面积则高达 10 万和 9 万人之多。市区 122 个街道中,人口密度大于 8 万人的占 1/4,其中>10 万的 19 个,>15 万的 5 个,超过 16 万人的有 3 个。因此,按人均计,上海的

居住面积 6.5 平方米,道路面积 2.3 平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道路面积仅及北京、天津 1/3。全市还有占工业企业总数 2/3 的企业集中在市区,城市边缘区新建的住宅区 1/4 以上的排水系统不全或泵站能力不足;环境污染较重,苏州河、黄浦江水质差,饮用水质量低,以及大气质量差,噪

声大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等问题。

而对于上海发展至关重要的金融、信息、咨询以及通讯等近几年虽然发展较快,但仍明显不足,使上海很难发挥一个现代化核心城市的作用,更难以恢复原有的在国际城市系统中的地位。

上海正面临着新的发展:①①对国内外开放,起沟通内外的桥梁作用;② 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加快改造传统工业;③发展“第三产业”,为全国服务;

④改造老区和建设新区相结合。重点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建设,并向杭州湾和长江口南北两翼展开。

浦东是上海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4 次上海城市规划中均曾给予一定的注意和加以规划,尤其是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明确指出“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文教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新居住区,使浦东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1990 年 4 月 18 日中

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加快开放浦东,明确作为我国 90 年代建设的重点,并以浦东开发为契机,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从而,开始了浦东建设的历史性阶段。

浦东新区,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面积 350 平方公里,

人口 110 万人,已经形成了石油化工、造船、钢铁、建材等支柱产业,1990

年工业产值已达 155 亿元(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

浦东地处沿海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交汇点,有理想的建港和海陆空交通运输条件,地域开阔而人口少,是一片可以塑造的新土地。在国家赋予的“特中之特”的优惠政策下,浦东将依托浦西,努力把浦东新区建成具有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捷的通讯信息系统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新区,以发挥上海的潜力和优势,建成外向型经济和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城市(图 3-15)。

浦东新区将要新建大型现代化港区,出口加工区、外商投资区、科学教育园区和设施配套的的居民住宅区。在陆家嘴,发展金融贸易,与浦西的外滩金融中心相配合,形成第二个外滩;通过由越江大桥和地下铁道相连的内外环线,把全市浦东浦西联为整体。外高桥有 7 公里长的深水海岸线,并紧靠长江口,将建设新型大

图 3-15 浦东新区规划略图港,作为浦东开发起步的重点。目前 10 平方公里的外高桥保税区已正式运营。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疏散中心区人口(就近向近郊疏散)(图 3-16), 加强卫星城和郊县小城镇建设,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这将缓解中心区人口压力,改善环境,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上海目前 7 个卫星城镇中,以冶金工业为主的吴淞、以机电工业和出口加工业为主的闵行、以石油化工为主的金山卫是近期发展重点,远期均将达到 2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规模,并将沿黄浦江形成城镇发展走廊。松江、嘉定, 安亭、吴泾也将分别形成以轻纺、科技教育、汽车制造和化工等产业为主, 规模 10 万人以上的现代卫星城镇。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形势,从 1982 年起,上海先后建立了虹

① 方磊等:大城市地区国土综合开发政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图 3—16 上海市中心城市人口疏散方向桥、闵行、漕河泾 3 个经济技术

开发区。①闵行开发区占地 213 公顷,1990 年底已引进外资项目 68 个,总

投资 3.5 亿美元,投产企业工业总产值已达 11 亿元;②虹桥开发区是以外贸

中心为特征的重要对外活动区,总用地 65.2 公顷。开发区规划建造 25 幢楼

宇,1990 年底已签订合同,确定建设项目 12 个,投资总额 6.6 亿美元;③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这是一个高技术工业园区,占地 170 公顷,工业和科研用地占 40%,工业园第一期开辟的 65.7 公顷土地上的基础设施已经完成。此外,在浦东新区内,初步划定外高桥保税区初期开发范围 4 平方公里,

金桥开发区 4 平方公里和陆家嘴开发区 1.59 平方公里。

上海老市区也将予以改造。在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东至外滩,西至静安寺的范围内,新建 9 个新住宅区。同时,沿街建筑和设施也将整修、改建; 开辟金陵东路,四川北路新的商业中心;改造外滩沿江大道等等,届时上海将重新焕发“不夜城”的光彩。

上海在未来 10 年将大力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地铁Ⅰ号线已经动工第一段

新龙华—上海火车站 14.57 公里、改建中山环路和修建二环线,并在一定地

段建设高架道路 45 公里;加强与浦东的联系,杨浦大桥及宁国路越江隧道建成后,浦江两岸可有三隧两桥的便捷联系。

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城市,重振西太平洋大都会的雄风。

  1. 苏锡常 3 市

苏锡常地区城镇密集,3 个超过 50 万人口的中心城市沿沪宁铁路依次分布,铁路间距各 40 公里,公路间距 50 公里。交通便利,互相关连,是我国典型的城市群。

无锡市 处城市群中心区位,人口规模最大,水陆交通发达,又是未来的铁路枢纽。为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也是民族工业(尤其是纺织、缫丝,面粉等轻工业)发祥地之一。城市南临太湖,西依惠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经建国 40 年来的建设,无锡已建成为以轻纺和电子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全国 15 个中心城市之一。1990 年工业总产值,按全市计居全国城市第五位,按市区计为第 13 位。所辖无锡县、江阴市已超过 100 亿元,无锡县为全国各县之首。

据规划,无锡市除继续发展轻纺等传统工业外,重点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微电子工业基地。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与文化结合(新的“影城”,中央电视台外景地已建成),成为国际旅游中心。

在城市建设上,市区和无锡县统一规划,并建设洛社、青阳、马山卫星城。市区人口将超过 100 万人,成为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新开辟的金城、马山开发区已破土动工。

苏州市 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已有 2500 年的建城史; 也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以园林著称于世。1990 年旅游创汇 7575 万元外汇券,其中商品性外汇收入 3727 万元。并已建成轻纺、机电和精细化工为主体的现代工业,1990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 563.7 亿元,居全国城市第四位,仅次于京津沪。刺绣等传统工艺更遐迩世界。

苏州未来发展将以电器、仪表、丝绸、工艺美术工业以及精细化工等无污染、少污染的轻型加工工业为主,建设全省彩电开发中心,大力发展旅游

业等第三产业,保护古城,迁出污染工业(1979—1991 年已迁出 93 家), 提高环境质量。

苏州古城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早期封建都城的代表,流传下来的宋平江图是城市规划史的杰作,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由城内、城外,水路, 陆路两套密切结合的“双棋盘”格局组成的交通系统体现了现代化的人车分流思想;“前街后河”体现了用地布局与交通结构密切结合的观点;运输、排水、防洪 3 者结合起来的多功能河道设计,超过了意大利的威尼斯。

为了保护好这珍贵的历史遗产,又促进苏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苏州城市规划采取了东部古城、西部新区的布局,确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重点建设现代化新区”的建设方针。市区人口控制在 70 万人(2000),古城迁出

人口,并加以控制,在古城西的运河两岸建设 26 平方公里的新区,人口 25 万。

14.2 平方公里的古城,通过对文物古迹、古典园林和古建筑的保护,以及从整体上对反映古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特色作体系性保护等,组成了完整的保护规划。新区重点是发展信息、金融、商业贸易、科技教育等产业, 反映现代化水平。而新区的河东部分,位置接近市区几何中心,将成为全市新的中心(图 3-17)。

除了建设新区以外,苏州市还规划发展浒墅关、唯亭两个卫星城。吴县也已规划在市区南建设新的县城,并已开始建设。苏州正面临着欣欣向荣的新的发展形势。

常州市 是一个以轻型加工工业为特色的明星城市。尤以机械(柴油机) 和纺织(灯芯绒等绵纺)在苏南著称。近几年自行车、照相机生产已有一定地位。

常州位处沪宁铁路中段,京杭大运河横贯市区,公路、航空均较发达, 并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未来将以发展机电、提高轻纺、开拓化(工)医(药)、建立外向型结构为方向,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将向长江推进,建设德胜港以推进贸易,并建立江边技术经济开发区 10 平方公里。城市建设上采取控制东西延伸,发展南北,形成以老城为中心,以戚墅堰、新闸、湖塘桥、龙虎塘 4 大镇为辅的“一城四点”组群式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