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桑基鱼塘及其最近的变化

三角洲自汉代植桑,宋代桑园的建立,到明代桑基鱼塘的独特生产型式形成都贯彻一条丝织品外销的方向。到清代全盛时,以顺德为中心扩散入南海、中山、三水、新会、高明、鹤山等县,形成独特的桑基鱼塘景观,为我国三大生丝产区之一。1831 年全为桑基,无水稻。1894 年《高明县志》称: “基六塘四,基树桑,塘蓄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 即由于生丝出口价不断上涨所致(1914 年每磅 3.18 美元)。1925 年桑基面积曾达 1398625 亩。1926 年出口生丝值 63155126 关两(每关两合规银 1.114 两)。全盛时为全国生丝出口量 1/3,相当日本生丝出口量的 32.2%,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缫丝厂由手工业改为机器工业,1926 年有 299 家,每担生丝可换好米 200 担。织造业中,纱绸业(主要)全盛期织机 3 万台,年产 250

万匹,晒绸工人 1 万多,从事蚕丝业人员共 144 万多人,使农业经济社会形态发生变化,即手工业工人和机器工人大量增加(顺德达总人口的 20%), 缫丝女工(少女)即有 10 万人以上。圩镇工人阶级的兴起,产生了争取自由民主思想,如女工有组织向封建家庭的冲击,形成不落夫家的风俗,这和母系社会的遗俗不落夫家性质完全不同,不能视为古代越族人的遗风,而是工人阶级向封建思想反击的行动。由于女工经济独立,可买田建屋,作为姊妹安度晚年地方,各村有“姑婆屋”建立,女工往往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

由于丝厂分散在乡镇,刺激乡镇兴旺,因丝茧市、桑市的建立,使圩市日兴。尤其顺德等蚕丝区无粮食生产,而日用品需要量大,故顺德与容奇、广州、香港都有船通,运生丝、白银,广州十三行银号和香港银号(钱庄) 即多由顺德帮商人操纵,今天恒生银行仍与顺德帮有关。顺德县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县份之一,今天仍达 1100 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为三角洲各县之冠(19.6 万,1986),人口万人以上的城镇 11 个,2.5 万人以上 4 个(大良 8.5 万,桂州 3.8 万,容奇 4.5 万,陈村 2.5 万)。

三角洲丝业衰落,是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发生(1929),丝价大跌,且受日本生丝排挤,国内税重,加上日寇占领期大肆破坏,直到建国后,始行复苏,并加强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如发展养猪业,塘种水浮莲养猪,猪屎肥桑,蚕屎养鱼,塘泥上基肥桑的桑、蚕、鱼、猪结合,使生丝产量提高,计 1975 年已比 1949 年增产 3 倍,1978 年蚕茧产量达 2 万吨多。但是由于商品化的基塘区受乡镇企业发展影响,蚕丝业不振,而鱼塘生产却得到发展。因水产要供应三角洲区近 2000 万人食用,日不可少,与生丝情况不同。

丝业近期变化的情况至为突然,显示政策的影响。建国后,生丝已略有回升,但 1978 年以后却急速下降,下表可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