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貌概况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势极为平坦,海拔大部分不到 3m,有 30%的面积海拔不到 2m。地面平缓地从 SW 向 NE 倾斜,平均坡降仅万分之 1—1.5。但由于三角洲内黄河河道曾多次改道,故三角洲平原上分布着复杂交织的废弃古河道,这些古河道高出周围平原约 3m,成为现代黄河三角洲上的高地,而两条古河道间则为潮湿的洼地(图 2-32)。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和地貌与世界许多大三角洲有明显

的差异。首先,由于三角洲形成年代很短,只有 100 多年,故沉积层很薄, 厚度不到 20m。第二,由于黄河河口含沙量和输沙量都很大,入海处为单一河道,并不分汊为若干大分流,故河口泥沙堆积迅速,三角洲沉积体呈舌状

迅速伸入海中。但因河口河道大约每十年改道一次,舌状的三角洲沉积体无足够时间继续发育成长,已生成的舌状三角洲沉积体在河流改道后,即受波浪作用侵蚀,迅速消失。故整个三角洲虽平均每年向海淤进 150—200m,但目前三角洲海岸大部均受侵蚀后退,海岸轮廓主要呈扇形,只有在现行河口为向海突出的舌状。例如,1964 年黄河改道由刁口河入海,河口沙咀迅速向海淤长,至 1976 年已伸入海中约 10km,以河口沙咀为骨架,已形成了一个雏形的鸟爪状三角洲。但 1976 年黄河又改道,向南由清水沟入海(即现在河口)。原来刁口河附近河口不再有大量泥沙供给,海岸受波浪侵蚀,迅速后退,河口沙咀亦已全被蚀去。由于黄河河口约每 10 年改道一次,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只有现在河口(清水沟)附近一小段为淤进海岸,其余海岸均为蚀退海岸。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 496km,均为淤泥质海岸。按照海岸动力过程,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约可分为三个类型:

  1. 淤进海岸 分布于现在河口两侧,由于现在黄河入海泥沙主要向南运移,故河口南侧的淤进海岸较长,一直伸延到小清河口。现在黄河口河道受科氏力影响,位置明显地偏向右方,即东南方。河口潮滩宽达 8—10km 。

(图 2-33)黄河河道向海伸长和海岸淤进的速度均极快,1976—1987 年, 河口河道向海伸长 29km,造陆面积约 400km2,而刁口河口附近则有大片陆地被蚀消失(1976—1980 年被蚀去陆地 65km2)。据测算,在 1954—1975 年间,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淤进造陆面积 786km2,同期蚀退面积 208km2,两者相抵,实际造陆面积 578km2,年平均造陆约 28km2。

  1. 蚀退海岸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大部分海岸由于黄河尾闾改道,泥沙供给断绝,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海岸不断被蚀后退。兹以刁口河口的黄河海港附近的海岸为例,加以说明。黄河海港位于

现在黄河口以北约 55km,因现在黄河口与海港之间的海区有一个淡水与海水锋面,故目前黄河入海泥沙影响不到黄河海港。自 1976 年以来,这里海岸不断蚀退,岸滩受侵蚀后退的速度每年几十米以至几百米,海岸轮廓已成为弧形。

  1. 强蚀退海岸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西北部海岸,面向强劲的北风,黄河尾闾废弃时间亦较久(至今已 60—70 余年),海岸侵蚀过程已经充分发育, 并接近完成。沿岸常见泥质的侵蚀陡坎,高 0.2—1m,高潮线附近分布着泥砾和低矮的贝壳堤。如套儿河口附近,在紧靠现代海岸处,断续分布有一列弧形贝壳堤,最高可达 5m,宽近 100m。由于潮上带滩地的不断被蚀退,形成了极宽(宽 10km 以上)的潮间带滩地,在滩地上散布着一些泥质小岛,它们是原来潮上带滩地的侵蚀残余。一些河口(如徒骇河等)和潮水沟口亦因潮差较大(2m 左右),被改造成三角港。因此,海岸地貌主要为贝壳堤—三角港—泥质小岛组合而成,这是蚀退型淤泥质海岸发育晚期的特征(图 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