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貌与海岸演变

老三角洲几乎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地势极为平缓。就成因而论,大致汉沽—塘沽—岐口一线以西为冲积海积平原,约形成于距今 5000—1100 年,面积约占老三角洲总面积的 80%。海拔一般 2—4m,坡降小于 0.2‰。平原上还有一些正、负微地形错落分布。正微形主要是:条状垄岗高地,高出平原 2—3m,常为古河道遗迹;贝壳堤,也是一种长条状的断续垄岗,相对高度 0.5—2m,宽几十米至数百米,最长的可延伸百余公里。贝壳堤由贝壳和泥沙组成,是过去海岸相对稳定时期波浪掀起海岸带贝壳和泥沙堆积而成。老三角洲平原上自海向陆主要有四道贝壳堤,彼此大致沿海岸平行排列。平原上的负微地形主要是一些碟形洼地,低于周围平原 1—2m,现为湖沼、湿地,或改为水库,其成因大部是贝壳堤内侧(向陆一侧)的潟湖或湿地, 一部分是构造上相对下沉较强所成。这些洼地,如南大港、北大港、七里海、南沱等,都是平原上比较显著的负地形,它们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周围平原有明显不同。

冲积海积平原以东,则为海积平原,面积约占老三角洲总面积的 12%, 海拔更低(1—2.5m),坡降更小(0.1‰),有些地方,如塘沽区的东大沽一带,海拔仅 0.5—1.0m,个别地方(如塘沽河滨公园)更降至海平面以下。海积平原形成时间很晚,大约距今 1100—500 年才形成,土壤以盐土为主, 地下水埋藏深度 0.2—1m,矿化度可高达 40 克/升。老三角洲沿海的盐田均在这里。

老三角洲南部黄骅一带有第四纪火山岩,但大部埋在地下,仅在海兴附近地面上有小火山。

老黄河三角洲发育及海岸演变与最近 5000 年来黄河下游迁移改道的历

史有密切关系。简略地说来,公元 11 年以前,黄河主要在天津、沧州、黄骅

一带入海,公元 11 年至 1048 年,南迁至利津入海。据考证,禹贡时代(约

距今 3000 年以前)的三角洲顶点在今河北省深县附近,公元 11 年(汉书地理志)的三角洲顶点在今山东省高唐附近,距今天津和利津均各有约 200km。公元 1048 年至 1128 年,黄河又北迁,至天津以东的泥沽附近入海,此时三角洲向海加积迅速,这 62 年内,海岸每年平均向海延伸约 330m。1128 年黄河南迁入苏北后,这里海岸基本上保持 1128 年时的轮廓(图 2-10)。

由于黄河入海口的多次迁移,在本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贝壳堤的位置大致可代表历代的古海岸线。据近年来对本区贝壳堤的详细调查,贝壳堤沉积物的 14C 年代测定以及考古文物资料,本区贝壳堤大致共有 4 条,它们的分布地点和年代如表 2-5(图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