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海港

(一)天津港

在 40 年代以前,天津港口原在市中心区(旧租界)的海河沿岸,是一个

内河港。但海河水浅,只能进入 3000 吨以下的船只,海运十分不便。1939 年,日本侵略军为掠夺华北资源,在海河河口以北的滨海建造一个新海港, 港池在海滨淤泥滩挖出,南北两侧修筑两条防波堤把港池环抱起来,是一个人工海港。这就是天津新港,距市中心 66 公里。当时,天津新港受海河入海

泥沙的影响,航道淤积(回淤)严重,虽建有 3000 吨和 5000 吨货轮码头, 但从未全部使用。

建国后,天津新港进行了三期大规模改建、扩建工程,1958 年并在海河口建挡潮闸,截住了海河 99%的下泄泥沙,使新港回淤量比建闸前减少了 40

%。在挡潮闸北侧并修建了船闸,使 5000—7000 吨船只仍可进出。因此,现在天津港由海港和河港两部分组成,河港在海河下游段,海港亦称天津新港, 港区有陆域面积 18 平方公里,均为人工陆地,系挖深和扩大航道时挖出的泥

堆积(吹填)而成。目前,新港航道经拓宽加深,已可通航 5 万吨级远洋货轮,可进出第三代集装箱船舶。1988 年 3 月,英国豪华游船伊丽莎白皇后二世号(67100 吨)即曾在新港集装箱码头停靠。1991 年 11 月,满载 5.4 万吨铁矿砂的货轮又首航天津港成功,这可使京、津、冀的地区的大型冶金业就近从天津港运入大宗矿砂原料,从而减低华北冶金工业的成本。最近,天津新港又计划将防波堤延长至航道 12 公里处,使新港吞吐能力在本世纪末达到

5200 万吨。

现在,天津港已成为中国北方的最大商港,同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个港口保持着经常的联系。

天津港是以外贸为主的港口,港口吞吐能力目前为 2400 万吨(1991 年吞吐量 2377 万吨),进出口货物中外贸货量占总量的 80%,件杂货和集装箱货占 70%,上述比例均位居全国港口之首,外贸件杂货和集装箱运量仅次于上海,居中国港口第二位。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现有七个集装箱专业泊位,能力大于上海,居全国第一位。港口公用码头岸线长达 11 公里,深水泊位 37 个,居全国第二位。

按照国家批准的天津港总体规划,港口总面积为 200 平方公里,分为三大港区,即新港北疆港区,新港南疆港区,以及海河港区(图 2-19)。

新港北疆将继续以发展件杂货、集装箱码头为主,并在北疆港区北端建设工业港。新港南疆港区是近年新扩建的港区,现已造人工陆地 3.3 平方公

里,将进一步扩建到 15 平方公里,主要是发展大宗散货、液体货运输,以建

设煤炭、石油深水泊位为主。南疆港区规划吞吐能力可超过 1 亿吨。天津港将成为具有中转运输、储存、临海工业、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国际贸易港口。

港口是沿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兴城兴。中国华北、西北和京津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天津港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尤其北京、天津两市与港口的关系更为密切。北京的 80%,天津的 90%以上的外贸物资均通过天津港进出。港口的发展是天津市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础条件。

1991 年设立天津港保税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的窗口。天津港保税区的设立对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转口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都将起到显著作用。

为拓展港口功能,天津港正积极开展国际中转、过境的大陆桥运输。天津港通过铁路至欧洲有三条线路可供选择。北线由满洲里出境,中线由二连浩特出境,南线由阿拉山口出境。天津作为欧亚大陆桥运输的中转港机动灵活,是一条现实存在而且经济合理的通道。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经天津港运往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国际集装箱业务已从 1990 年开展,运量逐月增多,1991 年初已达整列发运的规模。

总之,天津港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国际贸易大港,在我国北方、以至全国经济中居有重要地位。它的年吞吐量虽只有 2400 万吨,仅为秦皇岛的三分之一,但我们不能单纯以货物吞吐量来衡量港口的重要性。天津港的吞吐量 70—80%是杂货(制造品)及外贸物资,故为首都、天津市及华北工业区的咽喉,对促进其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天津集装箱运输业务也有较大发展,1991 年吞吐集装箱 34 万个标准箱,居全国第二位。反之秦皇岛主要是功能比较单一的能源(煤、原油)出口港,吞吐量中能源物资占 85%以上,对促进其腹地的经济发展,作用不如天津港。因此, 即使将来秦皇岛吞吐量达到 1 亿吨,也不能取代天津港作为北方的多功能、综合性大港的重要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