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布全区的小城镇。

长江三角洲的市镇始于北宋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南移,集市贸易和商业市镇相率而起。明清时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及地处江河湖海交汇点的地理优势,小城镇发展更为迅速,并以其区位条件和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特征而各具特色。太仓浏河为明代远洋航运基地, 造船业发达;立基于植棉养蚕,棉纺、丝织等手工作坊的盛泽、震泽、芦墟、浒关、木渎等发展很快;湖州的菱湖、双林也为两大丝绸重镇;杭州的塘栖为水陆交会的交通重镇(表 3-16)。

表 3-16 太湖地区各府市镇发展表(单位:个)

府名

苏州

11

91

121

松江

10

62

100

常州

13

57

67

杭州

13

43

86

嘉兴

17

41

49

湖州

7

22

56

合计

71

316

459

资料来源: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 1990 。

经过历史的洗礼,长江三角洲小城镇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苏锡常一带平均每 150 平方公里有一个建制镇,每 35 平方公里有一座集镇,成为我国城镇分布密集区。不少城镇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吴江市的盛泽,为著名“绸都”,镇区面积不到 4 平方公里,人口 4 万多人,有丝织厂 22 个,织机

4.2 万台,产品 1/2 出口,建有东方丝绸市场,全国最大,91 年营业额达 10 亿元。1991 年全镇工业产值超过 15 亿元,92 年可达 20 亿元,是全国第一个突破 10 亿元的镇。震泽,面积 57 平方公里,建成区 1.4 平方公里,人口 4.3 万人,为著名“缫丝之乡”。现有 164 个工业企业,职工 1.3 万人,产值 3.45 亿元。

江阴的周庄,称“纺织之乡”,1/3 农户从事织布,年产值 2 亿多元, 占镇村工业 51%。1983 年即进入亿元乡行列。

宜兴丁蜀是著名陶都,面积 53.3 平方公里,人口 8.2 万人,实际人口已

超过 10 万,工矿企业 350 家,1989 年工农业总产值 4.2 亿,其中陶瓷产值

1.9 亿元。

长江三角洲小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特点是:①以乡镇企业为主干,工业产值占一半以上,多数超过 2/3;②城镇人口中,亦工亦农人口超过镇区常住人口,全镇(乡)从事农业劳动力小于 50%;③城镇分布主要集中在运河、沪宁与沪杭铁路和环太湖地区,形成富有特色的带形和环形空间格局。

除了各类小城镇以外,长江三角洲还涌现了一批乡村企业发展,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村和居民点。武进县 1991 年 1 年就新增了 16 个工农业产值超亿元的乡。上海县马桥乡旗忠村,1989 年总收入 3.14 亿元,其中工业收入占90%以上,称“华东第一村”。江阴的华西村,已成为“村庄里的都市”, 全村由工业、农业、副业、生活、商业、娱乐 6 个区组成,全村 1300 多人已

提前进入小康,人均分配超过 1000 元,人均产值 10 万元,1989 年即为“亿元村”。近几年新涌现的江阴三房巷村,有化工、化纤,纺、织、染、建材等 10 个厂,产值超亿元。

长江三角洲正在向城乡一体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