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可分为淡水及咸淡水两大类。淡水养殖以塘鱼为主,这是三角洲一项特殊性商品。今天仍蓬勃发展。海水养殖则正在兴起。
- 塘鱼业的发展 鱼塘养鱼商品化比丝业还早,唐代鲩、鲮、鲤鱼苗已是商品,《北户录》即说:“贮鱼儿鬻于市,号为鱼种,鱼即鲮、鲤之属, 蓄于池塘间,1 年可供口腹也。”明初(1391)年记载,纳税面积中已有“塘” 一项,且遍布三角洲境。1449 年时,龙江鱼塘区已成,明初肥塘纳税每亩 3 升米,和上田一样,显示鱼塘生产价高。明代中叶分级征税,塘税已一律属上则,即比田赋要高了。1581 年,测定税塘面积有 159828 亩,发展水平已和今天相差不大。《九江乡志》已说:“地较塘亦十之三四”,即“三基七水”或“四基六水”,和今天相似。因为这里“乡濒海地洼,粒食维艰,前人因凿沼养鱼为业”。1501 年且“召九江民承西江两岸鱼埠”(即采鱼苗地),故九江为三角洲商品塘鱼开拓最早地方,兼出售鱼苗,今仍为全国各地鱼苗供应地。桑基是稍后才兴起的。清代桑基鱼塘才扩展到中山、新会、顺德以外的地区,并随着人口增加,不断截河成塘和挖田成塘等等。桑基形成后, 也加速塘鱼的发展。后来丝业衰落,但塘鱼仍有发展,反映为对香港出口活鱼不见减少。建国后单产提高很快。由解放前亩产 156 斤到 1975 年增至 369 斤。
塘鱼近期变化是向好的方向,蚕屎、橡草喂养年收一次,亩产 400 斤, 现改为人工配合饲料,多级轮养,合理密养、混养,使用增氧机,使鱼产年收 3—4 次,亩产千斤。引进新品种,网箱养鱼、高密度流水养鱼,逐渐向高价、优质、高产鱼类发展,如淡水白鳁、罗氏对虾、加州鲈鱼、光吻鲈鱼、脆肉鲩、桂鱼、对虾、水鱼、非洲鲫等,进行人工繁殖,品种改良。1985 年鱼塘面积扩大为 398.7 万亩,总产量 51.8 万吨,平均亩产 130 公斤,均居全国第一位,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地。
- 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以蚝和青蟹两类为主,为三角洲的特产。
蚝成为商品早见于唐代《岭表录异》,但只是采集出售。开塘种蚝却始于宋代,蚝民投石围竹种蚝,到元代靖康已成蚝田,纳税买卖(见《永乐大典》)。明代改为烧红石块才投水中,以增蚝苗附着数量,1 岁可两种。宝安沿海盛时养蚝万余人(1934)。东莞蚝田 200 多顷,产值 90 万元。产品有
蚝豉、蚝油等。深圳近年用深水吊养,蚝田面积已达 5 万多亩,产鲜蚝 1600 吨,未及盛时(7 万亩,产量 3650 吨,1934)。珠海新养蚝 37556 亩(1989), 并向深水养殖方向发展。
青蟹是高值水产,虎门膏蟹向为名产,珠海沿岸鱼塘已把青蟹列为主要养殖对象,但由于饲养历史短,清代才在河涌建闸饲养,目前亩产值不高, 约 200 元 1 亩(1989)。蚝怕沙泥埋死,蟹要求泥滩,故三角洲海水养殖分布是蚝在东莞、保安,蟹在珠海、斗门,即分布于珠江口东西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