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2-16 东营市种植业结构(1988)(%)

作物

粮食

棉花

花生

蔬菜

其他经济作物

种植业播种面积结构

种植业产值结构

59.9

49.7

31.7

34.3

2.0

2.1

3.9

6.1

5.0

0.1

就各类作物的发展速度相比,1988 年粮食面积和总产量仅比 1978 年和1983 年增长 76%和 30.9%。经济作物如棉花和花生均相对发展较快。棉花面积较 1978 年增加 20 倍,但近年来速度放慢,1988 年仅比 1983 年增加 18.9

%。

  1. 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地位低下,但已具有一定的生产条件。与山东省农业各部门的生产水平相比,东营市的粮食、棉花和花生单产均低于全省水平;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7.6%)列全省末位;淡水与海水养殖平均亩产分别为 57 和 55 公斤,也居全省之末。1988 年人均产粮 402 公斤,低于

全国 467 个城市平均水平,更低于山东全省水平(差 30 公斤以上)。因此,

从总体上说,东营市的农业生产虽然近 10 多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全省的地位仍较低。这是与土质差,有大面积低产田(占耕地近 80%,粮食亩产100 公斤),栽培技术落后,以及管理不善有关。但是,东营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人均拖拉机总千瓦量,人均农用汽车总千瓦量均高出全省水平, 加之,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多,大量土地尚未利用,东营的农业生产是大有发展潜力的。

根据国家对黄淮海地区农业开发的需求,三角洲土地构成的特点和自然环境条件,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开发应采取多层次、综合型、生态农业的模式。

依据成片宜农荒地的条件,在引蓄黄河水源有保证下,采取有组织地大规模开发,同时发展农民的小规模经营;利用成百万亩的草场和滩涂,以及沿海资源和接近中心城市、工矿中心的条件,发展林牧渔业,建立城郊型农业基地;结合本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和海陆等不同生态系统交错的条件,发展农林牧渔各类生态农业。

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可以自滨海向内陆划分为 5 个不同层次的农业开发带,它们依次是:第一层次为

滨海滩涂开发带,面积 180.3 万亩,以海水养殖为重点,辅以沿海防护林带

建设,形成水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第二层次为滨海草场开发带,面积 202 万亩,以引水、种草、养畜、加工为方向,以发展羊、牛等草食畜禽为主,形成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第三层次是盐碱荒地开发带,面积 175.6 万亩, 以开发试验为契机,坚持综合投入,以扩大粮食、棉花、油料等作物面积, 同时积极发展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第四层次是中低产田开发带,面积 320 万亩,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粮棉油的生产能力,并大力发展农田林网和果园建设,利用坑塘水面,发展淡水养殖;第五个层次是高产田开发带,面积 30 万亩,实行科学种田,实现粮棉油的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