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昭莫多战役与噶尔丹败亡

噶尔丹自乌兰布通溃败后,逃至科布多,一面集合残部,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一面派人去莫斯科,乞求沙皇俄国继续支持。一六九一年(康熙三十年),俄国托波尔斯克将军又派马特维·尤金“去科布多河流域见噶尔丹”④,继续策动叛乱。

1694 年(康熙三十三年),康熙仍抱着和平解决叛乱的希望,屡次约噶尔丹会盟,促其服从中央的命令,但噶尔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掠喀尔喀益甚”,屡次致书清廷索取土谢图汗及哲布尊丹巴,并密派使者策动内蒙古科尔沁等部叛离清朝。这时沙皇俄国又派使者与噶尔丹相约,“至青草出后,助鸟枪手一千及车装大炮, 发至东方界上”①。一六九五年(康熙三十四年),噶尔丹自以为力量已充足,向东进攻。率骑兵三万,沿克鲁伦河而

⑨ 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七《外蒙古喀尔喀四部总叙》。

⑩ 《清实录》康熙朝,卷一五二,三十六年六月。(11)同上书,卷一四二,二十八年十月。

① 康熙:《汇宗寺碑文》。

② 乾隆:《普宁寺碑文》。

③ 《清实录》康熙朝,卷一五一,三十年五月。

④ 兹拉特金:《蒙古近现代史纲》第五十五页。

①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四。

下,到达巴颜乌兰一带,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将大举内犯漠南”②, 在沙俄的支持下,噶尔丹又点燃起反清的战火。

清兵要远赴漠北广大地区作战,条件是很困难的。正象康熙所说:“朕亲历行间,塞外情形,知之甚悉。自古以来,所谓难以用兵者是也。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而雨水之际,樵爨为难,区画不周,岂可妄动”③。但噶尔丹气焰嚣张,和沙俄勾结,拒绝清廷中央的招抚,不进行讨伐,就不能保证边疆的安定和统一。清廷“诏武臣三品以上, 咸陈灭贼方略,会同详议。举朝皆以为难。”康熙力排众议,主张排除一切困难,进兵漠北。“昔朕欲亲征噶尔丹,众皆劝阻,惟伯费扬古言其当讨, 后两次出师,皆朕独断”④。一六九六年(康熙三十五年),清军分三路大举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东三省军队,会内蒙古科尔沁部出东路,“沿克鲁伦河进剿”;大将军费扬古、将军孙思克“率陕甘兵出宁夏西路”,邀其归路;康熙“亲率禁旅,由独石出中路”,采取裹粮长驱,分进合击的战略, 期于捕捉主力,速战速决。当时噶尔丹叛军已窜至克鲁伦河流域,知道康熙亲率大军前来征讨时,吓得“尽弃庐帐、器械,乘夜逃去”⑤。康熙密谕西路费扬古军截击噶尔丹“脱逃之路”,清军于昭莫多与噶尔丹叛军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鏖战。

昭莫多(蒙古语大树林之意)在肯特山之南,汗山之东,土拉河之北, 地势平旷,自古以来即为漠北之战场。费扬古采取“以逸待 劳”、诱敌深入的战术,把噶尔丹叛军诱入包围圈中。费扬古按照康熙“预授之策”,令官兵“皆下马步战,约闻角声始上马”。噶尔丹率叛军万余人进攻,清军“据山顶临之”,“据险俯击,弩铳迭发,藤牌继之,每进则以拒马列前自固”①,双方展开了殊死战斗。在清军浴血奋战下,自午至暮,大败噶尔丹军,杀死叛军三千余人。噶尔丹之妻阿奴勇敢善战,率队冲锋,被炮弹击毙。“其余被创逃窜,死于山谷中者,尸骸枕藉”,噶尔丹仅“引数骑逃去”,其余零星逃散,叛军二千余投降了清军。

昭莫多一战,基本上歼灭了噶尔丹的叛军力量,清军取得平叛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噶尔丹战败后,率残部流窜于塔米尔河流域,成为一股走投无路、日暮途穷的流匪。他的根据地伊犁,早在他进攻喀尔喀时已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占据,而这时策妄阿拉布坦已遣使于清朝,表示服从中央的命令,与噶尔丹决裂。噶尔丹进退失据,“穷蹙已极”,“士兵不到五千人,他们的牲畜寥寥无几,许多人连帐篷也没有,⋯⋯在即将来临的严冬,他们的处境非常艰难,没有食物,没有住处,没有可靠的供应来源”②。但他顽固到底,拒不接受清政府的招抚,继续坚持分裂祖国的叛乱,作最后的垂死挣扎。

康熙认为,噶尔丹对国家的统一危害极大,“一日不可姑留”③,必须乘

② 《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

③ 《东华录》康熙朝,卷五十九,三十六年二月。

④ 《东华录》康熙朝,卷五十九,三十六年五月。

⑤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十二。

① 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

②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三一一页。

③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七。

其新败之后,“速行剿灭,不可稍缓”④,因而他决定在昭莫多战役后的第二年,即举行第三次平叛的军事行动。

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十六年)春,康熙亲赴宁夏,命费扬古、马思哈两路出兵,进剿噶尔丹残部。这时噶尔丹残部大多已逃走,只 剩下五六百人, 食尽粮绝,“每日杀马而食”①,沙俄对噶尔丹已不感兴趣,噶尔丹“欲北赴鄂(俄)罗斯,而鄂(俄)罗斯拒不受”,在进退无地的情况下,自知末日已到,遂得暴病而死。至此,在沙俄支持下噶尔丹的民族分裂叛乱被清政府平定下去。

④ 同上书,卷三十五。

① 《清实录》康熙朝,卷一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