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魏源
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年,乾隆五十九年——咸丰七年)字默深, 湖南邵阳人。他和龚自珍同时,一起习今文经学,共同倡导经世致用,两人的思想接近,交谊甚深,故并称“龚魏”。魏源出生在小地主的家庭,幼年生活贫寒,广泛地接触了下层社会。二十一岁,随父亲到北京,从刘逢禄学公羊之学,结交了林则徐、龚自珍、姚莹等,共同研究学问,议论时政。二十九岁中举后,屡次会试落第,在贺长龄、陶澍处当幕僚,为他们编书撰文, 研究社会经济,协助他们改革盐政、漕运、河工。鸦片战争期间,他应邀参加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府,在浙江前线直接参加抗英斗争。一八四五年五十二岁时才考中了进士,任江苏东台、兴化的知县,又升高邮知州。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因“迟误驿报,劾罢职”②,晚年潜心佛学,“不 与人事,惟手订生平著述,终日静坐”①。一八五七年三月逝世。
魏源的著述十分丰富,既有阐发“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著作,如《诗古微》、《书古微》、《公羊春秋古微》、《董子春秋发微》等,又有一般地谈论哲学、政治的《默觚》、具体地经世务实的《筹河篇》、《筹漕篇》、
《筹鹾篇》、《军贮篇》以及代人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还有历史地理方面的《元史新编》和水道山脉的考证。在他的著作中,最重要、最富有时代特点的是他在鸦片战争以后编著的《圣武记》和《海国图志》,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思想以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向西方学习的进步主张。
一八四○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从此,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变得空前地尖锐和突出。如何对待外来侵略者?如何使祖国、民族摆脱危机?每个
④ 同上书,第三十一页《明良论二》。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② 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
① 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
进步的知识分子不能不进行思索和探求。魏源是当时这些知识分子中了解世界形势最清楚、反抗外国侵略最坚决,所提救国方案最切实的一人。魏源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是政治腐败所造成的,清朝“承平恬嬉,不知修攘 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①。他把“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虚”视为社会的两大弊端, 所谓“寐”就是糊涂,所谓“虚”就是空洞,他看透了这两个官场与知识界的严重问题,提出“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克服“寐”, 又提出“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以克服“虚”。这位热诚的爱国志士希望鸦片战争的失败会引起人们的“愤”与“忧”,会成为一个“违寐而之觉,革虚而之实”② 的关键,可惜这一呼吁并不被很多人所理会。
魏源针对封建统治者闭关自大,不了解世界情况的弱点,提出“欲制夷患,必筹夷情”③。一八四一年林则徐在罢官遣戍途中,在江口(镇江)与魏源相晤,通宵长谈,魏源写下了会晤的情况:“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蘋”④。林则徐将自己所辑《四洲志》交给魏源,嘱他续编成书。魏源不负林则徐的重托,在此基础上,“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⑤,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⑥。当时的封建顽固派,对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作“奇技淫巧”,深闭固拒,不屑一顾。魏源正确地把外国侵略者和他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分开, 反对侵略者不是要拒绝一切外来新事物,恰恰相反,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必须学习外国先进的新事物。他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魏源所谓“夷之长技”,主要还是指战舰枪炮以及“养兵、练兵之法”。他具体建议在广东设造船厂与火器局,聘请外国技师,传习西方的新技术, 并且允许“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除了船炮之外,魏源还指出应学习仿制一般工业品,“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①。魏源的这些意见,既是学习西方,以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张,又对中国的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推动的作用。
作为今文学家、改革家的魏源虽然是个唯心主义者,尤其是晚年沉溺于佛教研究,但是剧烈变动的时代不能不使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辩证因素。他说:“故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②。既然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那么保守派所尊崇的“祖宗法制”为什么就不能改革呢?他说:“天
① 《魏源集》上册,第一八七页《道光洋艘征抚记》上。
② 《魏源集》上册,第二○八页《海国图志叙》。
③ 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
④ 《魏源集》下册,第七八一页《江口晤林少穆制府》。
⑤ 同上书,上册,第二○七页《海国图志叙》。
⑥ 同上书,上册,第二○七页《海国图志叙》。
① 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
② 《魏源集》上册,第四十七页《默觚下·治篇五》。
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③。这些见解都是为进行改革作论证的。他在认识论上很重视“行”,他说:“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又说: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④。他强调经过实践取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性,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此外,他对事物的矛盾,持有很卓越的见解,他把寒与暑、屈与伸、伏与飞、如意与不如意、快意与忤意、祸与福、利与不利皆对待相举。“消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岂惟世事, 物理有然哉!”⑤。他用自己的 语言,论述矛盾的斗争和转化,“天下物无独必有对,而又谓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同,重、容、双、同,必争其功。何耶?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①。这种对于矛盾的对立、统一、转化、主从关系的论述,表现了他对于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
当然,魏源的辩证法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有时,他又宣扬:“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由于唯心论的羁绊,他提倡鬼神迷信,说成“有益人心”、“阴辅王教”。在政治上反对农民起义,晚年在苏北抵抗太平天国革命,这些正是表现了他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这些弱点不是他思想和行动的主要方面。
③ 《魏源集》下册,第四三二页《筹鹾篇》。
④ 《魏源集》上册,第七页《默觚上·学篇二》。
⑤ 同上书,第十八页《默觚上·学篇七》。
① 《魏源集》上册,第二十六页《默觚上·学篇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