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雅克萨战争和中俄尼布楚条约一、第一次雅克萨战争

沙俄侵占东北边境,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威胁了中国人民的安全和清朝的统治,而且黑龙江流域是满族的故乡,是清朝的发祥地,清王朝自然不能容忍俄军侵占这里,驱逐俄军,收复失地 是清朝统治者的强烈愿望。康熙说:“朕十三岁亲政之后(康熙亲政在一六六七年,即康熙六年),即留意于此(指俄国侵占黑龙江流域),细访其土地形胜、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①。可见康熙早已看出来自沙俄的侵略势力不可低估,即位后即密切注意着东北的边防,他的抵抗侵略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在入关以后很长的时间内,清政府正集中全力,争夺对全国的统治,不可能用很多力量去顾及黑龙江的防务。直到一六八一年(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叛乱之后,才把注意力集中到东北,作武装驱逐侵略者的准备。

清政府奉行的方针是军事斗争、外交谈判和充实边防三者并举。清政府在和俄国长期交涉的过程中逐渐地懂得:没有强大的武装,不建立巩固的边防,不经过激烈的战争,不可能劝说俄军放弃侵略,撤出中国领土。同时, 清政府也懂得:中俄两国都是封建大国,不可能用军事力量彼此压服,只有通过和平谈判,商定两国都可以接受的边界线,才能有边境上的安定,才能保持长期的和平。所以军事斗争的结果还是要举行谈判,用兵的目的是为了自卫,为了求得比较公正的和平。正象一个美国历史学家所说:“康熙不想征服俄国,而是要向俄国表明:自己有力量和俄国进行谈判解决”②。

康熙总结了我国军民三十多年来和俄国侵略者进行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一六八二年(康熙二十一年),即平定三藩之乱的第二年,康熙在四月到盛京(沈阳)谒陵后,由抚顺、兴京、哈达城(今西丰),出柳条边,五月到船厂(或称吉林乌喇,即今吉林市), 航行于松花江上,亲自视察边防情况。同年九月康熙派副都统郎谈、公彭春率领几百人,以捕鹿为名,到雅克萨附近侦察地理形势和水陆交通。一六八三年一月,郎 谈等回到北京报告,“攻取罗刹甚易,发兵三千足矣”①,并建议立即行动。康熙没有同意这种单纯从军事上考虑的意见,认为必须作更充分的准备,先在黑龙江(即瑷珲)和呼玛尔两地建城驻兵,贮存粮食,修造船只,筹划屯田,开辟驿路,以求战而能胜,胜而能守。

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夏天,第一批乌喇宁古塔官兵一千人在副都统萨布素率领下到达瑷珲。一六八四年秋,又有乌喇宁古塔官兵及增派的达斡尔官兵一千人携带家属到黑龙江屯田驻守。这两批军队共两千人,是守卫边境、对俄作战的主力。一六八三年冬,为了协同作战,从北京派兵五、六百人往黑龙江。一六八五年初,为了对付俄国的火枪,又调安插在山东、山西、河南的福建藤牌兵四百二十人到前线。这两批军队共一千人,参加战斗后即撤回原地。

清军到达瑷珲,即在黑龙江东岸古城的废墟上建立城堡,城名黑龙江,

① 《清实录》康熙朝,卷一二一,第十一页。

② 曼考尔:《俄国和中国》第一一五页。哈佛大学一九七一年版。

① 《清实录》康熙朝,卷一○六,第二三页。

设将军驻守,萨布素任第一任黑龙江将军。又在当地屯田,“康熙二十四年, 分盛京官兵至黑龙江垦地一千五百余垧”②,并派人教导不习农事的达斡尔、索伦族,得到了“课耕有法,禾稼大收”的成绩③。为了保证驻守黑龙江的士兵的粮食供应,还从科尔沁十旂、锡伯、乌喇官屯征集粮食一万二千石,备三年之需,又派人在索伦族居住地区购买牛羊牲畜。

要向雅克萨进军,需要大批战船和运输船。清政府积极准备木料,调集工匠,在吉林设厂,大规模造船。特派户部尚书伊桑阿监督,造成各种类型的船只,征调士兵、奴仆和流放的罪犯充当水手。并从盛京(沈阳)到黑龙江(瑷珲)之间组织分段运输,这条运输线路长达五千里,经辽河、松花江、黑龙江,设防兵,招夫役,浚河道, 设粮仓,派人在各段实地勘察道路远近和水流深浅,确定所造船只的大小和运载量。还在通州到瀛台之间,装米行船,作了试验性的航行。此外,又从乌喇到瑷珲开辟了一千三百四十里的新驿路,中途设十九个驿站,以传递公文、军情。

清军进驻黑龙江,首先着手清扫俄军在黑龙江中下游设置的侵略据点。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七月,萨布素部下索伦族军官博克率领的前锋部队,进至精奇里江口,遇到了从雅克萨窜来的六十六名俄国侵略军,这批侵略军由梅利尼克率领,准备袭扰黑龙江下游。清军在当地人民的协助下, 包围了俄国侵略军,除少数人跳水逃命外,梅利尼克率大部分人交械投降。驻在多伦禅和西里姆宾斯克据点中的俄军,得知清军出动后,撤出据点逃走了。在精奇里江上游新泽斯克据点中的俄军,没有得到清军出动的消息,被清军包围,很快也投降了。

东北地区的中国各族人民也纷纷拿起武器,展开斗争,狠狠地打击沙俄侵略者。牛满河上的奇勒尔族奚鲁噶奴等打死俄军十余人;精奇里江上的鄂伦春族朱尔铿格等也击毙许多侵略军;黑龙江下游的费雅喀族和奇勒尔族, 与俄军展开激烈战斗,“击杀罗刹甚众”①,俄军从鄂霍次克海赶来增援,费雅喀族人民也向清军求援,清将鄂罗舜率兵三百,冒着冰雪严寒赶去支援, 与俄军战于恒滚河口,俄军战败,有的弃械投降,有的向鄂霍次克海逃走。清军在当地人民的配合下拔除了许多侵略据点,收复了大片中国领土。

清政府并不是单纯采取军事手段,每次战斗都先礼后兵,派人进行政治劝说,表明只要俄军停止侵略,就愿意和俄国保持和平。并且,优待被俘的俄国官兵,要求“所司加意赡养,时其饮食,毋得缺乏,以示轸恤之意”②。一六八四年,让俄俘宜番、米海罗莫罗对 两人,携带中国政府咨文前往雅克萨,咨文内抄录康熙的谕旨,仍希望俄兵撤离中国的领土,免兴干戈。其中说:“今雅克萨、尼布潮(楚)罗刹等若改前过,急回本地,则两相无事, 于彼为益不浅。倘犹执迷不悟,留我边疆,彼时必致天讨,难免诛罚”①。但是,许多次劝说、警告并未生效,单方面的和平意愿并没有能使侵略者放下屠刀,清政府除了用武力驱逐侵略者以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一月,康熙派都统公瓦山等赴黑龙江和萨

② 《盛京通志》卷二四,田赋。

③ 西清:《黑龙江外纪》。

① 《平定罗刹方略》卷一。

② 《清实录》康熙朝,卷一一一,第七页。

① 《清实录》康熙朝,卷一一二,第五页。

布素等会议,决定春暖后发兵收复雅克萨。康熙发布谕旨:“兵非善事,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刹无故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诸地,不遑宁处;剽劫人口,抢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爰发兵黑龙江,扼其来往之路,罗刹又窃据如故,不送还逋逃,应即剪灭。”同时,再次表示了中国方面的和平意图:“尔等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捕貂收赋,毋复入内地构乱。归我逋逃, 我亦归尔逃来之罗刹。果尔,则界上得以贸易,彼此晏居,兵戈不兴。”②

在大军向雅克萨进发以前,清政府又作了一次和平努力,由康熙皇帝直接给沙皇写信,希望沙皇“迅速撤回雅克萨之罗刹,以雅库等地为界居住。朕即令征讨之大兵停止前进。如此则边界地方可得安宁,而无侵扰之忧,互相贸易遣使,和睦相处”③。这封书信由六个俄俘从喀尔喀蒙古出境,送往俄国。

尽管清政府作了很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边界争端,但俄国方面野心不死,准备顽抗到底。俄国政府将黑龙江地区殖民占领的 军事指挥机构作了全盘调整,任命熟悉情况并以精悍骁勇著称的弗拉索夫和托尔布津分别担任尼布楚和雅克萨的督军,增调援军,贮存粮食物资、构筑工事、加固城防,准备赖在这里,长期盘踞下去。此外,俄国政府又委派一个普鲁士军官拜顿在托博尔斯克召募哥萨克,编组军队,开到中国来作战。

一六八五年六月,清军进抵雅克萨,先遣返俄俘费咬多里等三人进雅克萨,带去两件公文,一件是康熙致沙皇的信,一件是清军统帅彭春给雅克萨俄军的咨文,要求俄军撤离中国,对侵略者发出最后警告。六月二十三日清军统帅部移至雅克萨城下和俄方对话,“罗刹负固,出言不逊”①,二十四日,清军列阵,包围雅克萨。二十五日,有一队俄军从黑龙江顺流而下,企图冲进雅克萨,被清军拦截,在江上展开激战,毙伤俄军四十多人。接着,清军架设大炮,向雅克萨猛烈轰击,城内到处起火,俄军伤亡严重,心胆俱裂, 走投无路。清军又多次把劝降信射入城内,投降条件十分宽大,俄军只要撤出雅克萨,保证不再重来,就可以保全生命,并允许俄军带走自己的武器和财产。至此,俄军头子托尔布津竖起了降旗,清军准许七百多名俄国人撤出雅克萨,清军把他们送到额尔古纳河口。另有巴什里等四十五名俄兵不愿回国,要求留在中国,随清军回到瑷珲。雅克萨据点内还有一百六十多名被俄军扣押作人质的中国索伦族、巴尔虎族人民,全部获得释放。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以俄军的战败、投降和撤出雅克萨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