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一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一节 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割据势力统一漠北地区一、十七世纪后期我国西部、北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①。清朝入关建立起全国统治后,分布在我国西部、北部广阔边疆地区的蒙、藏、回、维吾尔、哈萨克、布鲁特等少数民族人民,先后同清朝中央政府建立了政治与经济联系,日益成为我国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成员。

地处于我国北部边疆的漠北地区,在东起黑龙江呼伦贝尔,南至瀚海, 西至阿尔泰山,北至俄罗斯,“东西延袤五千里,南北三千里”②的辽阔土地上,是我国喀尔喀蒙古族长期居住和游牧的地方。喀尔喀蒙古的领袖本为元朝之宗室,是元太祖十五世孙达延 汗之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的后裔。据记载:自达延汗死后,其子孙割据蒙古全境,“独其季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台吉留故处,号所部曰喀尔喀,析众万余为七旗,授七子领之”①,称“喀尔喀·多伦·和硕”(喀尔喀七旗)。早在清朝入关以前,喀尔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

——土谢图汗、礼萨克图汗和车臣汗和清朝政府建立了联系。一六三八年(明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喀尔喀三部“遣使来朝”,清廷规定喀尔喀三部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②,已正式臣属于清朝。但一六四六年(顺治三年),车臣汗硕垒乘清兵入关,无力兼顾北疆的时机,诱使内蒙古苏尼特部长腾机思发动反清叛乱。车臣汗与土谢图汗两部皆出兵助乱,由于清军迅速出动进剿,叛乱很快被平定下去。一六四八年,腾机思向清朝乞降,车臣汗硕垒、土谢图汗衮布等复遣使贡驼马,“上表引罪”③。一六五五年(顺治十二年),土谢图汗衮布子察珲多尔济、车臣汗硕垒子巴布·札萨克图汗诺尔布及赛音诺颜部长丹津喇嘛,“各赍表遣子弟来朝”④;同年, 清政府又在喀尔喀设八札萨克,分左右翼,因而使喀尔喀蒙古与清朝中央政府的政治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在喀尔喀蒙古之西,是我国厄鲁特蒙古族游牧的地方,他们“皆聚牧天山之北、阿尔台(泰)山之南”⑤,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厄鲁特蒙古本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在元代称斡亦刺惕,明代称瓦剌, 在清代也称为卫拉特、卫剌特或额鲁特⑥。西方史家把厄鲁 特蒙古称作加尔梅克,加尔梅克“并非他们自己的称呼”①,而是欧洲人从他们的突厥族邻部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六一六页。

② 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七《蒙古喀尔喀四部总叙》。

① 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七《蒙古喀尔喀四部总叙》。

② 《皇朝开国方略》卷二十二。

③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三《外蒙古喀尔喀要略》一。

④ 何秋涛:《朔方备乘》卷三《喀尔喀内属述略》。

⑤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九《厄鲁特要略》一。

⑥ 见洪钧:《元史译文记补》、柯劭忞:《新元史》及张穆:《蒙古游牧记》。

① 矢野仁一:《近代蒙古史研究》第十七页。

和俄国人那里借用来的②。厄鲁特蒙古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早在元朝建立之前,当时的斡亦剌惕即归附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斡亦剌惕部的领袖,从此结成了世代的姻亲关系。斡亦剌惕部成为我国蒙古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元朝建立之后,中央政府在斡亦剌惕牧区设“行尚书省”进行统治,元朝还派其宗室、大臣管理斡亦剌惕部,其后代子孙一直为厄鲁特蒙古各部首领,到清代仍能数其世系③。元亡后,明朝在西北地区继续行使中央政府的统治权,设置卫、所,对瓦剌首领加以册封,授以指挥、千户、百户等官④;瓦剌则不断向明朝中央政府“进贡”。永乐年间, 瓦剌部首领马哈木、太平及把秃孛罗等“来朝贡马”,请求册封,明朝封他们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赐印诰”⑤。十五世纪初,顺宁王马哈木之孙也先,反明割据,和明王朝作战,在离北京不远的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 击溃明军,俘获明英宗朱祁镇,史称:“土木之变”。也先统治着“中亚细亚的东半部,并自认完全代表中国行事的”⑥。也先死后,其后代仍不断遣使入贡服从明王朝管辖,在经济上也和明朝中央政府有密切的联系,厄鲁特蒙古每年向明政府贡马,多达几千匹,以换取中原地区的粮食、丝绸、布疋、铁器等。明朝政府并向它遣使收税,一六一○年(明万历三十八年)俄国使者托密尔柯·彼得洛夫到达 厄鲁特蒙古,曾经碰到了中国政府派来这里收税的官员,彼得洛夫向这个中国官员询问了有关中国的土地、人口和宗教等问题①。

大约十六世纪后期,厄鲁特蒙古已分成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分牧而居”②,“部自为长”③,“逐水草,无城廓”④,他们主要活动于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两岸、塔尔巴哈台、乌鲁木齐地区,有的部族,沿额尔齐斯河游牧,远至鄂毕河和塔拉地区。厄鲁特蒙古很早就有一个最高的联盟会议,称“丘尔干”,由各部的封建贵族参加,共同决定内外大政,调整内部的利害冲突。“丘尔干”设一至两个首领,一直由和硕特部的贵族担任。十七世纪初,和硕特部的拜巴噶斯担任“丘尔干”的首领。

这时,厄鲁特蒙古的游牧经济发展得很快,人口和畜群大量增加,原有的牧场不敷分配。因此,和周围的喀尔喀蒙古人、诺盖人、哈萨克人经常发生冲突,厄鲁特内部也因争夺牧场而发生频繁的内争。准噶尔游牧在伊犁河流域的肥沃牧场上,并且和中原地区、漠南北蒙古、西藏以及中亚细亚的贸易较发达,经济发展最快,力量也最为强大。准噶尔的首领哈喇忽喇起而与拜巴噶斯竞争,后来两人共同担任“丘尔干”的首领。

到了哈喇忽喇的儿子巴图尔珲台吉的时候,准噶尔的势力更加强大。巴

② 见霍渥斯:《蒙古史》第一卷,第四九七——四九八页;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第二卷,第十六页。

③ 详见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九《厄鲁特要略》一;张穆:《蒙古游牧记》卷十三。

④ 《明永乐实录》卷六十三。

⑤ 《明史》卷三十八《瓦剌传》。

⑥ 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第二卷,第四十四页。

① 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第二卷,第三十九页。

② 邓廷桢:《蒙古诸部述略》。

③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九《厄鲁特要略》一。

④ 《西域图志》卷一《图考》一《西域全图说》。

图尔珲台吉不但依靠日益繁荣的畜牧经济,而且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使用俘获的布哈拉人开辟耕地,种植麦和黍;拥有一批木匠、泥水匠、铁匠、铠甲匠;还建立了几座以喇嘛寺庙为主体的定居村镇。在政治上,巴图尔珲台吉进一步巩固了权力,迫使厄鲁特四部服从自己的统治。原来游牧在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土 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与巴图尔珲台吉的关系不睦,不愿服从其统治,率所部五万余帐(大约二十余万人)于一六二八年(明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向西迁徙,辗转至伏尔加河下游。接着,约在一六三七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的弟弟图鲁拜琥(即顾实汗)也因和巴图尔珲台吉发生冲突,率所部离开原来牧区乌鲁木齐地区, 向东南迁移,到达青海一带。一六四○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 为了缓和各部蒙古的内部矛盾,在巴图尔珲台吉的主持下召开了大会,参加的有厄鲁特蒙古各部首领,包括已迁往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和鄂尔勒克以及已迁往青海的和硕特部图鲁拜琥,还有喀尔喀三汗,但没有漠南蒙古参加。会议上制定了蒙古——卫拉特法规,调整了蒙古各部的相互关系,巩固了封建贵族、牧主对牧民的剥削权利,并保证要在对外作战中统一部署, 相互支援。但是,会议以后,蒙古内部的矛盾仍十分激烈,巴图尔珲台吉和喀尔喀蒙古礼萨克图汗所属的阿尔泰汗(或称阿勒坦汗)多次作战,厄鲁特蒙古的内部也经常冲突,战祸频仍。一六五三年(清顺治十年),巴图尔珲台吉死去①,其子僧格继为厄鲁特“丘尔干”的主持人,内部发生了激烈斗争, 僧格联合和硕特的鄂齐尔图为一方,僧格的弟弟车臣台吉卓特巴巴图尔联合鄂齐尔图的弟弟阿巴赖为另一方,展开了争夺战。起初,僧格在斗争中占上风,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到一六七○年(康熙九年)却被阴谋刺杀,准噶尔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噶尔丹是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子,从小在西藏学习喇嘛教。僧格被杀,他立即赶回准噶尔,声称奉达赖喇嘛的命令要为其兄僧格报仇,平定准噶尔内乱。他驱逐了僧格的敌人车臣台吉,却又杀掉僧格的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囚禁自己的叔父楚琥尔乌巴什,攻杀自己的岳父鄂齐尔图车臣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噶尔丹用血腥手段建立了恐怖统治。他曾 进向青海,攻打和硕特部,又乘“回部”的教派之争,进兵天山南路,灭叶尔羌国,并勾结沙俄,向喀尔喀蒙古进攻。噶尔丹“自称博硕克图汗,因胁诸卫拉特奉其令”①。十七世纪下半期,在噶尔丹的统治下,准噶尔发展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控制着天山南北,威胁青海、西藏和喀尔喀蒙古,成为巩固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团结的严重阻碍。

当时,在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地区,形成了以元蒙的察哈台汗后裔为统治阶级的地方封建政权——叶尔羌汗国,即清代书籍中所说的“回部”②。清朝入关后,叶尔羌汗国就和清政府建立了“朝贡”与贸易关系。顺治初,叶尔羌国的哈密当局曾支持甘肃回汉人民的抗清斗争,一度与清政府断绝联系。至一六五六年(顺治十三年)叶尔羌国阿布杜勒汗又和清廷恢复关系,“贡使至京,初议遣十人入觐,请益,乃定额三十人。从者三百留肃州,请给粮赏”。这次带来的贡物有骆驼、马和璞玉,清廷赏赐缎三百三十八正、绢七

① 据《咱雅班第达传》,但有的记载说巴图尔珲台吉死于一六六五年。

①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九《厄鲁特要略》一。

② 魏源称:“回部者,天山南路也。天山为葱岭之干,袤数千里,抵哈密。其左右为准回两部。”(见《圣武记》卷四《乾隆戡定回疆记》)

百二十疋,并议定五年一贡,只许三十人入京,其余留甘肃,“所带货物, 许在京会同馆,照例互市”③。叶尔羌汗国的人民早已皈依伊斯兰教。在明朝末年,察哈台后王拉什德汗统治时期,有个名叫玛赫杜米·阿札木的人,从撒马尔罕到喀什噶尔传教,自称“和卓”,即教祖穆罕默德的后裔,被笃信伊斯兰教的拉什德汗奉若神明。玛赫杜米·阿札木的子孙世居喀什噶尔与叶尔羌,有很大的权势和影响④,“回部以为贵种,所至辄拥戴之”⑤。玛赫杜米·阿札木后代家 族的势力不断扩大,成了天山南路的实际统治者,察哈台后王已完全被和卓所控制。

在南疆地区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早已出现了教派之争,即“黑山派”与“白山派”的斗争,到了清初愈演愈烈。康熙初年,南疆的察哈台后王伊斯美耳汗赞助“黑山派”,驱逐“白山派”,“白山派”首领阿拍克求援于其北邻准噶尔部,因而给早已形成割据势力的准噶尔部进侵南疆以可乘之机。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准部首领噶尔丹乘机进兵,“尽执元裔诸汗, 迁居天山以北。回部及哈萨克皆为其属”①,从此,叶尔羌汗国灭亡,察哈台后裔在维吾尔族地区的统治结束,准噶尔控制了天山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