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散文

清初作家以散文见称者有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

③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四《延晖阁集序》。

④ 《复初斋文集》卷四《志言集序》。

①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

侯方域(一六一八——一六五四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清顺治十一年),字朝宗。河南商邱人。少有才名,曾参加复社。有《壮悔堂集》。其文潇洒流畅,鲜明清丽,但有些文章,纵笔出之,未免浅薄。《李姬传》、

《马伶传》、《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等篇,均能代表其散文特色。 魏禧(一六二四——一六八一年,明天启四年——清康熙二十年),字

冰叔,号叔子。江西宁都人。有《魏叔子集》。他的散文,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文字简洁,叙事生动,且长于议论。《大铁椎传》是他的代表作。

汪琬(一六二四——一六九一年,明天启四年——清康熙三十 年),字苕文,号钝庵,又号尧峰。江苏长洲(今苏州)人。顺治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编修。他和侯方域、魏禧等都是唐宋派古文的倡导者。所作《江天一传》,记述简明,刻画精细,可称佳构。著有《尧峰类稿》。

清代中叶,散文领域内的复古主义倾向有所发展。从方苞开始,经刘大櫆、姚鼐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桐城派古文运动。

方苞(一六六八——一七四九年,清康熙七年——乾隆十四年),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乾隆时官礼部侍郎。有《望溪文集》。他一生致力于古文复兴运动,建立了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他主张作文的目的在于通经明道。所以必须重视义理,求其根源,继承孔、孟、程、朱的道统。所谓“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①,是桐城派所追求的最高标准。他轻视诗词歌赋,认为这类作品不过是“瞑瞒于声色之中”。他提出了“古文义法”,说:“南宋元明以来,古文义法不讲久矣。吴越间遗老尤放恣,或杂小说家,或沿翰林旧体,无一雅洁者”②。“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 是说文章要讲究形式。“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他所讲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文学理论是正确的,对于纠正空疏芜杂的文风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方苞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很深,思想迂腐,他要求的文章内容是“阐道翼教,有关人伦风化”,而文章的语言则要求古朴淳厚,定下的框框太多太死。他说:“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③。因此,他倡导的文章义法,实际上是使散文局限于通经明道,变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但方苞也写出过一些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的好文章。他的《狱中杂记》、 《左忠毅公逸事》等篇,都是清代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刘大櫆(一六九八——一七八○年,康熙三十七年——乾隆四十五年), 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有《海峰文集》。他是方苞的弟子,对散文的主张, 与方苞稍有不同。方重“义法”,而刘只重“法”。认为好文章,必须重视方法技巧,音节 字句。故其所论的“法”,也是偏重于修辞一个方面而已。他的记事文虽有佳作,但总的说来成就不高。

姚鼐(一七三一——一八一五年,雍正九年——嘉庆二十年),字姬传, 号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任四库馆纂修官,有《惜抱轩全集》。他选辑的《古文辞类纂》流行颇广。他是刘大櫆的弟子,到了姚鼐,桐城派的文学理论更加系统化。他将方苞的“古文义法”加以发挥,提出神、理、气、

① 王兆符:《望溪文集序》。

② 沈廷芳:《隐拙斋文钞》卷四《书〈方望溪先生传〉后》。

③ 沈廷芳:《隐拙斋文钞》卷四《书〈方望溪先生传〉后》。

味、格、律、声、色等八个具体方面。神、理、气、味是文章的精神和内容; 格、律、声、色是文章的修辞和形式。他所说的义理,仍然没有超出方苞提出的内容。姚鼐的散文较好的有《朱竹君先生传》、《登泰山记》、《游媚笔泉记》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