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说

清代文学领域,成就最辉煌的是小说。最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蒲松龄(一六四○——一七一五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的“书香门第”,但到他的时候,家境已经衰落。蒲松龄十九岁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 此后却屡试不中,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塾馆教学,直至七十一岁才援例出贡,四年后去世。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他四十岁左右就已经基本完成此书, 以后不断增补修改。书中的许多故事,是在民间传说基础 上进行加工,有些故事则是记述作者的见闻或为作者所创造。他自称《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其中,花妖狐魅,幽鬼神灵,都是有所“寄托”①的。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揭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对那些贪官酷吏、豪绅恶霸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促织》一篇,通过宫中喜好斗蟋蟀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席方平》、《红玉》等篇有力地鞭挞了腐败的封建官场和暴虐的官僚。

《聊斋志异》还揭露和批判了腐朽的科举制度。蒲松龄笔下的试官,是一批不学无术,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人物,在他们主持下,只能是“黜佳才而进凡庸。”他在揭露科举考试中各种弊端的同时,还深刻地剖析了封建士子肮脏的灵魂。他们读书的目的,不过是“宫室妻妾,无所不有”,作威作福,倚势欺人。有的篇章又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士子应试时那种可鄙而又可怜的形象,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

在一些篇章里,蒲松龄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故事,表现了追求婚姻自由,向往幸福生活,反对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他出色地塑造了许多无视封建礼教,大胆而温柔,勇敢而美丽的女性,和一些尊重女性的男主人公。在一些篇章里,作者还揭露了封建的 婚姻制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批判了封建的买卖婚姻,抨击了嫌贫爱富的势利观念,斥责了玩弄女性的丑恶行为。

《聊斋志异》的题材非常广泛。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用传奇的手法志怪志异,创作出许多情节 曲折,形象生动,具有社会意义的优秀作品。由于《聊斋志异》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两百多年来,一直为人良所喜爱。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 如:宣扬封建的伦理信条和因果报应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思想光辉。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一七○一——一七五四年,康熙四十年——乾隆十九年)字敏轩,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僚地

① 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铸雪斋钞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影印本。

主家庭,世代簪缨,诗礼传家,生活很优裕。吴敬梓年幼聪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①。二十三岁时,父亲死了,生活起了变化。接着,他考上了秀才,以后却屡试不中。由于他不善于理财,又慷慨好施,不到十年,把产业都卖光了,遂迁居南京。后来生活十分贫困,“短褐不得完”,“灶突无烟青”。正是由于家道中落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使他历尽了世态炎凉,洞察科举制度的弊端。吴敬梓的思想产生了剧烈的转变,他痛恨封建统治阶级和知识界的卑劣和丑恶。《儒林外史》就是他清醒地观察现实,如实地揭露生活中矛盾的杰出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回,吴敬梓借王冕之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吴敬梓的笔下,贪赃枉法的官僚,横行乡里的豪绅,利欲熏心的士子,附庸风雅的名士,招摇撞骗的清客,一个个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吴敬梓通过对儒林群丑的描绘,对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下的社会风气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如果说蒲松龄揭露 了科举制度中的种种弊病,吴敬梓更进一步否定了科举制度本身,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的腐败和文化道德的堕落。

《儒林外史》在揭露浮沉在科举场中的文人名士官僚乡绅种种丑态的同时,把一些“市井小民”作为正面人物来描写,赞美他们高尚的品质和纯洁的灵魂,表现了作者的理想。

吴敬梓猛烈地抨击了科举制度,但是,他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他理想中的人物,只是王冕、杜少卿等恬淡避世的逸人隐士。他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反动和虚伪,一方面又赞扬儒家的礼乐刑政,表现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尽管如此,《儒林外史》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鲁迅先生指出:《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①。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小说。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生于一七一五——一七二四年间(康熙五十四年——雍正二年),死于一七六二或一七六三年(乾隆二十七年或二十八年)。他的家庭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是清皇室的“包衣”(奴隶)。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的乳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作过康熙的“侍读”。康熙即位以后,曹家就得到重用。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就当了江宁织造,曹玺死后,其子曹寅其孙曹颙、曹頫继任江宁织造。织造衙门是专为皇家织造绸缎的机构。织造一职, 由内务府的郎中 或员外郎选派,多属皇帝的心腹。没有一定的品级,但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章,呈密折,报告吏治民情,充当皇帝的耳目。曹寅博学能文,著《楝亭诗抄》,曾主持刻印《全唐诗》,并以藏书著称,有许多著名的学者文人和他交往。康熙对于曹寅特别赏识。康熙六次南巡,四次都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署内。康熙一朝,曹雪芹的祖父辈备受恩宠,这是曹家的鼎盛时期。康熙死后,曹家的厄运就开始了。雍正初年,雷厉风行地整顿财政经济,曹家长期担任织造、盐政等要职,财务亏空很大,受追查。又当时雍正和弟兄们斗争很激烈,曹家也可能受到了牵连。雍正五年,曹頫被革去江宁织造,家产被抄没,给他留下北京的部分财产,“以资养赡”。但是,这时的曹家,还没有一败涂地。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年幼的曹雪芹随着

① 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六《吴敬梓传》。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第一八一页。

父 母,由南京回到北京。乾隆初年,曹家大概又遭到一次祸变,从此,这个“赫赫扬扬将近百年”的家族完全败落下来。后来,曹雪芹迁往北京西郊, 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瓮牖绳床”,“举家食粥”,在贫病交迫的情况下, 从事《红楼梦》的创作,不到五十岁就与世长辞了。曹雪芹的一生,从幼年豪富到中年败落,使他能从各个方面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深刻地体察一个封建大家族中表现的复杂的矛盾,为《红楼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贯穿《红楼梦》的一条主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传统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上的,这个爱情悲剧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但是,《红楼梦》的伟大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写了这个爱情悲剧,更重要的还在于围绕着这条主线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反映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对封建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家,是四大封建家族,它们通过婚姻关系联结在一起。上通朝廷,下结州县,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一张“护官符”,不仅显示了四大家族显赫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充分揭露了封建社会国家机器的阶级实质以及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期官场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

贾家号称“诗礼簪缨之族”,但是,就在这富丽堂皇的帷幕的后面,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夫妇之间,嫡庶之间,围绕着财产和权利进行激烈的斗争,“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贾府的主子们,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生活糜烂,道德败坏,正如柳湘莲所说:“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贾家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说明了地主阶级后继无人,封建传统叛逆者的出现,更反映了封建主义的伦理纲常已经丧失了维系人心的力量。

贾府的豪华生活是建立在对农民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贾珍对乌庄头说的“不和你们要找谁去!”一语道出了贾府生活的重要来源。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没有正面地描写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但是,曹雪芹在写甄士隐破落后,夫妻二人要回田庄去,“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 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可以看出,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大观园内奴隶们的反抗斗争, 正是当时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贾府的反映。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封建后期的社会矛盾,它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尽管曹雪芹还有补封建制度之天的幻想,对君权有保留,对农民起义采取敌视的态度,对孔孟之道的批判也不彻底,但是,曹雪芹的名字是可以列于世界伟大作家之林而毫无逊色的。

曹雪芹仅仅留下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高鹗, 字兰墅,籍隶汉军镶黄旗,乾隆六十年进士,曾做过内阁中书、刑科给事中等官。他的续书,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使故事首尾完整,便于流传。但是,后四十回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远不如前八十回,特别是宝玉

①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卷八,第三五○页。

中举和贾家“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更是严重地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镜花缘》是在《红楼梦》之后出现的一部优秀小说。作者李汝珍(一七五八?——一八三○年?清乾隆二十三年——道光十年),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曾作过河南县丞,学问渊博。《镜花缘》是 他晚年的作品,计划写二百回,结果只写了一百回。在《镜花缘》中,作者通过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等人游历海外诸国的见闻,描写自己的社会理想,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了进步的倾向。

《镜花缘》突出地赞扬了妇女的才能。书中的一百多个才女都是些巾帼奇才。作者要求提高女权,对封建社会中压迫妇女的某些制度和风俗,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镜花缘》在思想上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艺术上有炫耀学识、忽视人物塑造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