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台湾林爽文起义

继王伦起义之后,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一年)在台湾又爆发了林爽文领导的汉族、高山族农民的大规模起义。

清朝统治者对台湾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极为严重,由于台湾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内地的官僚、地主们到台湾做官,拚命地进行搜刮,因而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乾隆的上谕中明确地指出:“今细思徐访,知逆匪林爽文等起事之由,皆因该地方官平日废弛贪黩,视台湾缺分为利薮,不以冒险渡海为畏途,转以得调美缺 为喜。督抚之无能者,又或徇情保荐,明知不察,暖昧牟利,皆不可知,而劣员等并不整顿地方,抚绥安戢。于作奸犯科者又不及早查办,惟知任意侵渔肥橐,以致敛怨殃民,扰累地方,遂使桀骜奸民,有所借口。”①而清朝派驻台湾的武装力量又十分腐败,贪污贿赂之风严重地腐蚀了军营,使它失去了战斗力和镇慑作用。台湾总兵柴大纪是个被人民和士兵痛恨的贪官,“贪纵营私,废弛营务,并令兵丁私回内地贸易, 每月勒交银钱,⋯⋯台湾戍兵多有卖放私回,以致缺额,其留营当差之兵, 亦听其在外营生,开赌窝娼,贩卖私盐。镇将等令其每月交钱,经年并不操练”②。这些大大小小贪官污吏的贪婪掠夺大大地激化了农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起义军把反贪官作为重要的政治目标,林爽文起义军张贴的告示中说:“照得本盟主因贪官污吏,剥民脂膏,爰是顺天行道,共举义旗,剿除贪污,拯救万民”③。

高山族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较之汉族人民更为严重。汉族官僚、地主任意侵占他们的土地,迫使他们迁入未经开发的“内山”。据福康安在镇压林爽文起义后清查土地时的数字,汉族地主侵占土地达一万一千二百甲④之多。在政治上对高山族人民压迫尤 甚,地方官常因案子无法处理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归之高山族人民,“狱有不能结者,则诱杀生番以归狱。”①一七八二年(乾隆四十七年),淡水同知被杀,清政府找不到凶手,便硬说被高山族所杀, 一次就屠杀高山族无辜人民三十二人,因而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林爽文起义正是在清统治者残酷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下发生的。

林爽文,福建漳州平和县人,因家贫难以度日,于一七七三年(乾隆三十八年)随其父迁至台湾彰化县大里杙庄,以耕田赶车为业。一七八二年(乾隆四十七年),天地会首领、漳州人严烟渡海至台湾彰化,开设布店,传播天地会教义,发展极为迅速。次年,林爽 文入会,其他入会的重要领袖有彰

① 《清实录》乾隆朝,卷一二八三,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上谕。

② 同上书,卷一二九七,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上谕。

③ 《顺天大盟主林爽文告示》(顺天丁未年三月),转引《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第七八一页。

④ 一甲等于内地十一亩三分稍多。

① 魏源:《圣武记》卷八《乾隆三定台湾记》。

化的陈泮、王芬,诸罗的杨光勋、张烈,淡水的王作、林小文,凤山的庄大田等。他们通过天地会的组织,团结在一起,“有事大家相帮,不怕人家欺侮,也不怕官役拘拿”①,天地会深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入会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相当强大的势力。

清政府对民间的结社,视如蛇蝎,大举搜捕天地会员。一七八七年一月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彰化知县俞峻与副将赫生额、游击耿世文率兵六百余搜捕林爽文,驻扎在离大里杙五里的大墩,“勒村民擒献”林爽文等,并放火“焚无辜数小村怵之”②,对村民进行威胁,激起群众的愤慨。林爽文“遂因民之怨”,于一七八七年一月十六日(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深夜进攻清营,全部消灭了清军,击毙俞峻、赫生额、耿世文等。一月十八日, 林爽文等攻克彰化,杀死知府孙景燧等贪官污吏,释放狱囚,打开仓库,以清政府的器械武装了起义队伍。一月十九日又攻克淡水,二十四日攻克诸罗。一月三十一日,庄大田在台湾南路起兵响应,攻克凤山。

林爽文起义军实行了一些有利于起义发展和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起义军从贪官污吏和清政府缴获的钱、粮,除了“以应军需”外,还“广为散给” 贫苦人民。③对殷实富户则派令他们出银“助饷”。起义军严明了军纪,对缴获财物,一律归公,“不许众兄弟滥搬星散”④,起义军损坏居民财物,要“失一赔二,焚茅赔瓦”⑤。起义军也非常注意恢复生产和社会安定。林爽文多次出告示“祝天沥示, 以安民心,以保农业”①,号召军民“军归伍,民安业”

②,“务宜安分耕农”③。起义军的这些措施深受群众的欢迎。连清朝官吏也

承认:起义军占领的地区,物价低廉,秩序安定,人心归附,故参加起义者日众。如清军统治下的鹿港,“米价腾贵,每石三千。而贼巢大里杙、水沙连诸处,窝积甚多,每石仅需八百。各贼匪借以收拾人心,故贫穷而贪生者, 俱为纠入”④。

起义军取得初步胜利以后,林爽文率军南下,庄大田率军北上,会攻台湾府城,未能攻下。这时,清军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纷纷率兵赴台湾。在当地地主武装的配合下,清军夺占了彰化、诸罗。林爽文不得不放弃攻打府城的计划,回师北上,打败清军,再克彰化,包围诸罗。

清廷命闽浙总督常青为将军到台湾镇压。常青到台湾后,“止知结营自守”,而起义军“着着占先,通联一气,而官兵止办接应,并无制胜之策, 转致疲于抵御”。⑤

一七八七年三月,南路起义军将清将赫壮猷诱入风山空城,一举歼灭清

①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天地会》(一)第二五一页《高文麟供单》。

② 魏源:《圣武记》卷八《乾隆三定台湾记》。

③ 《清实录》乾隆朝,卷一二七九,乾隆五十二年四月二十日上谕。

④ 《林爽文起义军守城官告示》(顺天丁未元月初四日),转引《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第七八○页。

⑤ 《顺天盟主林爽文告示》(天运丙午年十二月初八日),转引同上书。

① 《顺天盟主林爽文告示》(天运丙午年十二月初八日),转引同上书。

② 《顺天大盟主林爽文告示》(顺天丁未年三月),转引同上书第七八一页。

③ 《顺天盟主林爽文告示》(顺天丁未元月初四日),转引同上书第七八○页。

④ 《台湾同知杨廷理禀报》乾隆五十二年二月,转引《天地会》(一)第七七五页。

⑤ 《清实录》乾隆朝,卷一二八四。

军近二千人。庄大田约林爽文再次联合攻打府城。庄大田号称拥有十万大军, 直逼府城十里之外。林爽文派起义军二三千人前往支援。这时府城清军,“日益馁怯”,士气低落,因水土不服,“病者千余”。正当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负责攻打府城南门的庄锡舍,与清军暗中勾结,率二千人降清军,致使起义军“登时哄乱”⑥,不得不撤离对府城的围攻。

在联合攻打府城失败后,林爽文率北路起义军集中围攻诸罗。诸罗系台湾南北孔道,地势十分重要,起义军围攻诸罗达半年之久,清总兵柴大纪困守孤城;清兵先后三次派兵增援诸罗,皆被起义军击败,只有少数军队进入围城,“诸罗之围益密,入者不能再出,大纪告急之文,用小字书寸纸,募人间道夜行,始得达府(指台湾府城,今台南市)”①。不但诸罗告急,就是常青驻守的府城“周围十里之内,村庄尽被胁从,不惟诸罗受困,即郡城亦在围中”②。整个台湾岛上,起义军声势浩大,处于主动地位,“南北两路, 贼匪处处相连。而官兵各守一方,相距辽远,声势转不能联。道路窄狭,数人不能并行,贼匪潜伏道旁庄内,伺我兵经过,行至半途,即突出从中抄截”, “每每官兵赴救,冲过贼庄,道路旋被阻截,以致郡城、诸罗两处,受困日久,村庄港社告急频闻,全郡官弁兵丁俱不免心怀惶惧”③。

形势虽然对起义军有利,但起义军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弱点,因此不能够进一步发展胜利。名义上林爽文是起义军的领袖,而实际上各军分散作战, 不相统一,起义军之间又有地域上的矛盾。参加起义军的很多是失业和半失业的流民,斗志不够坚决,敌我界线模糊,易受地主阶级的影响,小遇挫败, 或受利诱,便倒戈降敌。各地的地主分子没有受致命打击,到处活动,组织地主武装,袭扰和牵制起义军,这样,诸罗城和台湾府未能攻克。

一七八七年十一月,福康安到达台湾,代替常青为统帅,清朝从大陆各省抽调的军队,先后抵台,声言进攻大里杙,实际上,只以少量兵力攻大里杙,以作牵制,而以主力进攻包围诸罗的起义军。清悍将海兰察冲阵,林爽文率军奋勇迎战,众寡不敌,一败于仑仔 顶,再败于牛稠山。在清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起义军被迫撤离诸罗,半年围城战斗,功败于垂成。

林爽文退守大里杙,清军云集,义军战败,大里杙弃守。林爽文又退至集集埔,“其地前临大溪,溪之上就高岸垒石为陡墙,长数里,其所预营扼险处也”①。但起义军屡遭挫败,力量损失殆尽,集集埔又为清军攻陷。林爽文走入高山族居住的深山密林中,至一七八八年二月十日(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十四日),林爽文被清军俘获,解往北京。他在敌人的刑讯面前,大义凛然,“匿不吐供”,最后壮烈牺牲。

林爽文起义军失败后,清军全部压向南路起义军。庄大田率义军抵抗, 亦因力量对比悬殊,屡遭挫败,凤山城被清军攻陷。庄大田退入台湾最南端的郎峤。清军水陆两路,将郎峤团团围住,起义军“冲突不能出,阵杀者数千,溺海者数千,擒而戮者亦千余”②,庄大田亦被俘遇害,林爽文起义被镇

⑥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十五。

① 昭梿:《啸亭杂录》卷六《台湾之役》。

② 福康安奏,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四日,转引《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第七九一页。

③ 福康安奏,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四日,转引《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第七九一页。

① 昭梿:《啸亭杂录》卷六《台湾之役》。

② 昭梿:《啸亭杂录》卷六《台湾之役》。

压下去。此后,林爽文的部属陈周全、陈光爱、陈容、黄朝等又集合天地会会员,在台湾各地起义,亦被清军和地主武装镇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