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戛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前来中国

十八世纪后期,英国进入了产业革命,棉纺织业中首先采用了各种机器, 接着蒸汽机普遍应用,技术革命扩及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近代的工厂制度勃兴,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力突飞猛进。稍后,美国、法国在经过独立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进入了与英国产业革命大体相似的过程。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工商业资本家利益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更加积极推行对外侵略与扩张政策,为英国资本主义企业寻求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也就成了英国资产阶级更加注意的目标。

早在一七八七年(乾隆五十二年),英国政府就派遣喀塞卡特为第一次来华的使节 ,要求他“能在广阔的中华帝国为印度的土产和制造品找到一条出路”①。但喀塞卡特在途中病死,没有到达中国。一七九二年又派遣以马戛尔尼(George Lord Macartney)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使团的任务是“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致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②,并搜集中国的情报。

① 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五十八页。

① H.B.Morse:《TheChroniclesof theEastIndiaCompanyTrading toChina, 1635—1834》,vol. 2,p. 160。

② 《英使来华纪事》伦敦一七九五年版,第九二页。

使团一行七百余人,于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由英国朴资茅斯乘海军军舰“狮子”号启航,并有商船“印度斯坦”号和供应船“豺狼”号同行,所带礼物有:天文、地理仪器、乐器、 钟表、图册、毯毡、车辆、武器、船只模型等,共值一万三千余镑。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专人到广州通知两广总督。清政府不了解英国使团的真实意图,以为这是英国派来的第一次“贡使”,广州官吏的奏报中又说是为补祝乾隆八十寿辰而来, 因此对使团十分重视,命令沿海各省,如遇英国使船过境泊岸,应派大员迎送犒劳。

马戛尔尼使团于一七九三年七月二十五日(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 到达大沽,长芦盐政徵瑞前往大沽迎接,直隶总督梁肯堂从保定专程至天津接待。使团在天津稍事休息,即前往北京。 到京后,除留一部分人在圆明园和皇宫内安装所带仪器外,主要成员赴热河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这时, 清朝官员和使团就觐见皇帝的礼节 进行了激烈争吵。清政府要求行磕头礼,使团未到北京以前,谕旨中已提出:“向闻西洋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 是其国俗”,命令官员们向使团劝说:“遵天朝法度,虽尔国俗俱用布扎缚, 不能拜跪,但尔叩见时何妨暂时松解,俟行礼后再行扎缚,亦属甚便”①。英国使团拒绝这个要求。使团到达热河后,争执尚未解决。乾隆帝很不高兴, 称“似此妄自骄矜,朕意甚为不惬,已全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以恩待,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体制,此驾御外藩之道宜然”②。最后,商妥了一个折中办法:马戛尔尼以见英皇之礼觐见乾隆,以单膝下跪,但免去吻皇帝手的礼节 。一七九三年九月十四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英国使团,马戛尔尼呈递了国书,乾隆赐宴并向英王和使团正副使节 赠送了礼物,又派大臣陪同使团游览了山庄。使团在参加了乾隆八十三岁生日的庆典后,返回北京。

觐见皇帝的礼节 是中外早期关系史上争执的焦点,西方国家早期派了不少使团前来北京,他们几乎都和清政府为礼节 问题而进行争吵,形成无法解决的僵局。双方都把礼节 问题视作有关国家威信的大事,清政府虚矫自大,根本不了解世界的形势,把其他国家视为文明低下的“蛮夷之邦”, 理应匍匐在自己的脚下;而作为“海上霸主”的英国骄横傲慢,不可一世, 对清政府极为蔑视,岂能在清朝皇帝面前磕头俯首,双方都不肯迁就让步, 常常出现僵局。中国和西方国家早期交往中在礼仪方面的冲突,表明了在长期与 世隔绝状态中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制度和世界各国存在着多么巨大的鸿沟。中国要进入世界,和其它国家开展经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必需经历长期的、艰苦的适应过程。

清政府认为:进贡和祝寿已毕,英国使团的任务已完成,而马戛尔尼则认为:自已来华的真实使命,尚待开始。使团返回北京后,向清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主要内容有:

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二、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

① 《掌故丛编》第五辑,乾隆五十八年七月初八日上谕。

② 《掌故丛编》第七辑,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六日上谕。

一洋行,买卖货物;

三、请于珠(舟)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得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四、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五、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优待免税或减税;

六、英国船货,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交税,不额外加征,请将所定税率公布,以便遵行。

英国使团所提要求,具有殖民主义侵略的性质,特别是第三条,要求中国割地,当然不能被清政府接受。乾隆帝在给英王敕书中拒绝了一切要求, 敕书中虽然表现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极不了解和妄自尊大,但拒绝英国割地要求的答复是正确的。敕书中指出:“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①

马戛尔尼在承德、北京停留一个半月,交涉未获结果。十月七日(九月初三)离北京,沿运河南下,抵杭州。又从杭州到广州,沿 途先后由军机大臣松筠、两广总督长麟陪同,在中国腹地,自北而南,穿行七十余天,十二月到达广州。一七九四年一月十日(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九)从广州乘船回国,是年九月五日返抵伦敦。

马戛尔尼使团要求与清政府建立外交与商业联系的目的未能达到,但他们通过实地观察,同中国官员谈话等途径,搜集到大量情报,包括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山川河流、军事要塞、国防设施、军队装备等等。马戛尔尼得出的结论是:清政府腐败衰弱,不堪一击。他说:“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般幸运的、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 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他还预言:“英国从这一变化中将比任何其它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①。

继马戛尔尼使团之后,英国政府又派遣以阿美士德(WilliamPitt Lord Amherst)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使团带着当年马戛尔尼提出的那些要求,于一八一六年二月九日由英国启程,乘坐英国皇家海军“阿尔塞特号”军舰, 并有“惠特号”和“莱拉号”同行,使团随行人员六百余人。是年七月二十八日(嘉庆二十一年闰六月初六日),抵大沽口外,清廷派工部尚书苏楞额、长芦盐政广惠接待英国使团。使团刚到天津,觐见清帝的礼节 问题又成了争执的焦点,八月二十一日使团离天津赴北京,清廷又加派理藩院尚书和世泰、札部尚书穆克登额往通州迎接,劝说阿美士德在觐见时一定要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嘉庆帝对此很坚持,谕令“务将该贡使等礼节 调习娴熟,方可令其入觐”②。阿美士德在觐见礼节 问题上,接到 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两种不同的指示,英国政府指示:只要达到出使目的,尽可能顺从清政府的要求,可以“便宜行事”;而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则坚决反对行磕头礼。阿美士德接受东印度公司的意见,在和清朝官吏会谈中,表示“不能同意行鞑靼

①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二十三《贡舶》三,乾隆致英王敕谕。

① 克拉默·拉宾:《出使中国:据马戛尔尼勋爵谒见乾隆纪实》伦敦,1962 年版,第二一二页。

② 《清代外交史料》嘉庆朝五,二十一年闰六月二十二日上谕。

礼节 ”①,只同意跪单膝,脱帽鞠躬。清政府负责接待的大臣,不敢将英使的态度明确报告皇帝,希图含糊了事,说英使已同意行跪拜礼并进行了练习, “起跪虽小不自如,勉强尚可成礼。”嘉庆接到报告后,十分满意,准备于一八一六年八月二十九日晨(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七日卯刻)在圆明园接见英国使团。和世泰等带领英使于二十八日夜晚自通州赶往北京西郊圆明园, 长夜跋涉,希望在英使极为疲劳的情况下,仓促入宫,草率成礼,以敷衍塞责。岂知阿美士德到达圆明园门口,拒绝进宫行礼,这时清朝王公大臣已穿戴齐全,集合等候,皇帝即将登殿受礼,为磕头而引起的争执,尚未解决。和世泰等清朝官员极为狼狈,“坚持要立即引他(指阿美士德)朝见,他们的坚持甚至到了动手拖拉的程度,但他却以极端疲劳,礼服没有准备,特别是以没有携带国书等为理由”②,坚决不肯入园觐见。清朝官员向皇帝谎称阿美士德突然得病,不能进见,嘉庆令副使进见,副使也不肯入园,形成僵局, 清朝官员再也没法◻缝掩盖。嘉庆闹了个老大没趣,十分懊恼,说:“朕惟自责,不能知人,屡违谕旨,以致外国使臣,干犯名义,成何事体!”③除将负责接待的和世泰等官员“交部严加议处”,英国使团路上一切费用,责令官员们摊赔以外,即日遣送英国使团回国,阿美士德出使中国的目的亦未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