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抗清起义

十八世纪最早而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首推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的台湾朱一贵起义。这是发生在清朝统治稳定和经济上升时期的阶级斗争,它显示了在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背后孕育着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

朱一贵,福建漳州府长泰县人。家贫穷,于一七一三年(康熙五十二年) 渡海赴台湾,以养鸭为生。为人侠义,结交各方友人。清朝吏治腐败,台湾知府王珍“税◻苛虐,捕私伐山木之民二百人刑之”①。朱一贵等为反对贪官污吏的迫害,于一七二一年五月十四日(康熙六十年四月十九日)在罗汉门举旗起义。南路亦有杜君英等“在下淡水、槟榔林招集粤东种地佣工客民”② 起而响应。清游击周应龙率兵剿捕,滥杀乡民,焚掠村庄,激起群众更大的忿怒,“由是各乡纷纷响应,竖贼旗帜”③。五月二十三日,起义军大败清 军于赤山,周应龙狼狈逃窜。总兵欧阳凯率兵一千五百人,在春牛埔扎营抗敌, 军中夜惊,清兵不战自溃。二十六日,起义军攻克台湾府城。清朝大小官员争先恐后地渡海逃跑。朱一贵据台湾府,又攻下诸罗县、凤山县,“凡七日而全台陷”①。朱一贵称中兴王,建年号永和,分封部属为国公、将军、尚书等,并发布讨清檄文,声称:“横渡大海,会师北伐,饮马长城,捣彼虏廷, 歼其丑类”②。但起义军刚刚控制了全台,内部就发生了分裂,抱有野心的杜君英,想立他的儿子杜会三为王,不服朱一贵的约束,而且纪律败坏,“每事骄蹇,掠妇女七人闭营中”③。朱一贵等制止他的淫掠行为,杜君英出兵对抗,发生争战。清政府因承平日久,将骄兵惰,猝遇变故,不知所措。在起义数十天以后才组织起兵力,发动进攻。水师提督施世骠,总兵兰廷珍先后率军一万二千人、水手六千人,分乘船只六百余艘,渡海赴台湾。起义军内有纷争,外抗强敌,台湾的地主武装又纷纷活动,起义军与清军作战失利。七月底,朱一贵败退至沟尾庄,部众四散,地主武装欺骗他“椎牛饷之,许号召六庄乡壮相助”④。夜间,伏兵出,一贵被俘获。朱一贵虽失败,但坚强不屈,审讯时“一贵尚自尊大,欲与提军抗礼,昂然而立。廷珍至,叱之跪, 一贵犹妄称孤家,词甚不逊”⑤。被槛送北京,凌迟处死。杜君英战败后,伏匿山林中,至十一月受抚投降,亦被清廷斩决。

朱一贵的起义发生在康熙末年,尽管清朝正处在全盛时期,但各地零星的反抗斗争此落彼起,日益频繁。一七二四年(雍正二年),山西万泉知县私派苛税,有数千群众进城,焚毁衙署,知县跳墙逃走;临汾也因知县酷待百姓,群众冲入衙门,“裸其眷属,缚之于柱,跪官于堂上使观焉。⋯⋯近

① 龚柴:《台湾小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

② 蓝鼎元:《平台纪略》。

③ 蓝鼎元:《平台纪略》。

① 龚柴:《台湾小纪》。

② 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

③ 兰鼎元:《平台纪略》。

④ 兰鼎元:《平台纪略》。

⑤ 兰鼎元:《平台纪略》。

闻山东火耗,每两加八钱,民不聊 生,河南亦然”,各地方并不太平,所以有人说:“围城事近颇屡见”①。雍正统治时期,较大的斗争有湖南沅州谢禄正于康熙末年起事,官兵长期剿捕,竟未能镇压下去。谢禄正坚持斗争,“负固八载”。雍正四年,清兵一千三百人,大动干戈,堵截追捕,由于将领的无能,竟未拿获。雍正帝十分恼怒,朱批:“可笑之极。好总督,好提督, 可谓知人善任,调度有方矣”②。一七二九年(雍正七年)广东、广西发生群众的抗清起事,以李梅为首,扬言要进攻恩平县城。清兵出动一千人,搜获人犯五十名和印信旗帜等物,但李梅逃逸无踪。事隔十二年,至一七四一年

(乾隆六年)又有李梅之弟李彩与李梅之子李开化,集合数百人,“执持凶器,打大旗数杆,旗书‘天与道行’四大字,各头上俱包黄巾,为首之人, 穿黄衣,乘轿,闻系来攻打迁江县城”③。此后,李梅和李开化的名字屡见于抗清运动中,成为抗清斗争的象征。据乾隆初年官吏们的报告:“广东逆匪李梅,逃匿西省之后,每有挖窖取银之说,造说愈妄,结伙愈多,即湖南滇黔,在在有之”,湖北襄阳也有人“捏造李梅姓名,妄写悖逆伪示”④。至于李开化之名在各地起义中更屡见不鲜,白莲教和天地会等秘密团体,也常用他作为号召。

雍正年间,各种形式的抗清斗争已经相当多。一七二九年(雍正七年) 无锡知县“残酷性成,草菅人命”,“村民为追呼所迫,胡埭山中,啸聚数百人,几至大乱”⑤。翌年,崇明发生抗租事件,发展到“店户罢市”,抗官拒捕,殴打巡检。同年,四川忠州,因反对清丈田地,科派需索,发生群众斗争。这些斗争,规模虽还不大,清廷尚能 够控制局面,加以镇压,但各地的盗劫、抗官案件,已很频繁。全国各地,阶级斗争的星星之火,时常迸溅。当时的官方文件透露:两江地方“一月之内,所报盗案,竟有一百九件”①。“不但江南地方,盗贼素多,近闻河南、湖广路上,有过往官员被劫者。州县官贿赂事主,通同隐匿”②。“直隶盗案,往往多于他省”③。“广东盗案繁多,民俗犷悍,应设观风整俗吏一员”④。“湖广地方⋯⋯人情狡悍⋯⋯楚民素不知法,其视聚众罢市,如同儿戏”⑤。江西“习俗蛮野,每有抗官拒捕抢犯之事”⑥。雍正朝号称法治严明,秩序稳定,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太平乐土。清廷对这种情况当然忧心忡忡,雍正再三强调要严厉镇压各地的反抗活动。他说:“戢盗乃安民之首务”⑦,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七二五年(雍正三年),各省设巡察官,专司缉捕盗匪。一七二六年,规定越境捕

① 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

② 《雍正朱批奏折》,四年八月初三日。

③ 《军机处录付奏折》,乾隆六年七月十八日杨锡绂等奏。

④ 《清实录》乾隆朝,卷一八七,八年三月二十九日。

⑤ 黄卬:《锡金识小录》卷四。

① 《东华录》雍正朝,卷六,三年七月。

② 同上书,卷七,三年八月。

③ 同上书,卷十四,七年六月。

④ 同上书,卷十五,七年十二月。

⑤ 《雍正朱批奏折》六年九月初八日湖北按察使王肃章奏。

⑥ 同上,十一年十月廿五日署江西布政使宋筠奏。

⑦ 《东华录》雍正朝,卷十三,六年七月。

捉盗匪,不必先行知会,可以“一面密拿,一面移文关会,以期迅速”⑧。一七二七年,对盗匪加重处置,上谕说:“畿辅重地,理宜严肃。乃近来盗案, 较他省居多。⋯⋯圣祖法外施仁⋯⋯止将为首起意并伤人之犯拟斩,余俱减等发落,⋯⋯。自雍正五年正月初一日为始,直隶盗案事发,仍照旧例,不分首从皆斩”⑨。同年又规定佃户不得欠交地租,“欺慢”地主。还禁止教习拳棒,以防聚众谋反。统治阶级费尽心机,周密防范,采用严刑峻法,但仍不能遏制反抗斗争的 发展。

到了乾隆的前期,斗争更进一步发展,比雍正时又要频繁、激烈得多。例如四川的官吏说:“遐稽川省,康熙年间每年秋审不过十余案;雍正年间渐增至百余案、二百余案。迄今岁乾隆七年,秋审竟多至四百十三案”①。人民群众的反抗活动潜滋暗长,无数的涓涓细流,必将汇成滔滔江河,成为冲击封建统治的巨大力量。尽管乾隆前期,清朝的统治如日方中,正在兴旺时期,但某些有识之士已感到了隐伏着的危机。一七四三年(乾隆八年),朝鲜的赵显命在出使中国,返回朝鲜以后,谈到清朝的情况,“外似升平,内实蛊坏。以臣所见,不出数十年,天下必有大乱”②。果然,他说这话之后三十年,爆发了山东王伦起义,成为社会大动乱的序曲;五十年后又爆发了川楚白莲教起义,清朝统治由极盛而走向没落。

乾隆前期,较大的群众斗争集中在一七四三(乾隆八年)、一七五二(乾隆十七年)。乾隆七、八年间,长江以南,连年水灾,饥民群集,抢米案件蜂起,如江西“袁州一带于二、三月间,即有抢案一百六十余起。南、吉、抚、饶各属,闻风效尤,旋拿旋息,此息彼起,抢案不一而足”③。“乾隆七年之冬,八年之春,湖广、江西、江南等处,抢粮之案,俱未能免,而江西尤甚,一邑中竟有抢至百余案者”④。这年,福建的情况也很严重,“奸民百十成群,或穿白衣为号,或竟揭旗执械,吹海螺,捆头布,肆行抢掳”⑤,特别是在漳浦、诏安一带,出现了“子龙会”、“小刀会”等组织,漳浦知县捉拿入会的群众, 被刺杀,酿成杀官围城的变乱。古田、闽清也有罗惠能等聚集多人,屯踞山寨,抢掠富室,制造绫扎合同,上书“兰龙天子李开花” 字样。台湾则有佃农郭兴等,因地主蛮横“遏绝水道,不能灌溉”,愤而反抗,树旗号召群众,抢夺营汎。江苏于乾隆七年也是多事之年,“崇明、靖江、丹徒、宝应捏灾藉赈,赖租冒蠲,罢市抗官”①,第二年又有高邮、宝应、山阳等县,“聚众罢市,抬神哄闹公堂衙署,勒要散赈”②。这年,湖北也遭水灾,京口、江陵一带,“灾民借荒为匪,名曰箩筐会,聚集男妇,以借为名,强索米谷”,“安陆、荆门、荆州,壤地相连,无知乡愚,闻风效尤”③。

⑧ 同上书,卷八,四年二月。

⑨ 同上书,卷九,四年八月。

① 《乾隆朱批奏折》,七年九月十九日四川按察使李如兰奏。

②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十册,第四五一八页。

③ 《乾隆朱批奏折》八年八月初四日两江总督尹继善奏。

④ 《清实录》乾隆朝,卷二三○,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⑤ 《乾隆朱批奏折》,八年五月二十六日福建提督武进升奏。

① 《清实录》乾隆朝,卷一五九,乾隆七年正月初五日。

② 《乾隆朱批奏折》八年正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德沛奏。

③ 《乾隆朱批奏折》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湖广提督王天觉奏。

湖南的醴陵、巴陵、耒阳、兴宁、衡山因富户抬高粮食价格,发生贫民抢米的风潮。贵州亦有“毕节 县乡民索借米谷以及铜仁县街民罢市”④之举。四川省则出现“啯噜”的活动,据乾隆八年的官方文书说“有湖广、江西、陕西、广东⋯⋯等省外来无业之人,学习拳棒,并能符水架刑,勾引本省不肖奸棍,三五成群,身佩凶刀,肆行乡镇,号曰‘啯噜子’”⑤。从以上种种记载,可见乾隆七、八年间,长江以南,事端迭起,矛盾十分尖锐。

如果说:当时频繁的闹赈、抢米、结党、抗官事件,规模还比较小,多出于经济要求,自发性较大,那末,十年以后,即一七五二年(乾隆十七年), 反抗活动在经历了相对低落之后,又达到了新的高峰,这时的特点是:斗争矛盾直接针对清政府,政治色彩更加强烈。这年破获了马朝柱的抗清案件, 马朝柱在湖北罗田、安徽霍山活动多年,捏造神迹,联络群众,自称获得兵书、宝剑、神旗等,组织反清 活动,托名明朝后裔朱红锦及李开花,信从者多“挖山烧炭穷苦农民”。其徒党遍及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西等地。清廷破获此案,马朝柱率众据守“天堂寨”,抗击官军。失败。二百余人被捕,但马朝柱逃逸。清廷多方搜拿,始终未能抓到。七年以后(乾隆二十四年),耶稣会的洛欧神父叙及搜捕马朝柱,几乎谈虎色变。“为了逮捕一个有名的叛逆者。⋯⋯好多无辜民众,因为一点点的嫌疑,被逮捕、讯问、下狱了。⋯⋯有风声传说的马朝柱的姓名,不仅大家一听就不安,而且在周围散布一种恐怖。⋯⋯我被看成他的同伙而被逮捕过两三次,我的同行者十分吃惊,幸而不久我被释放了”①。同年,江西上饶何亚四,以“耕种烧炭为生”,挖地得藏银三百七十两。算命先生李德先说他命中要大贵,唆使他出资铸印信、制旗帜、造刀杖,说有天兵暗助,飞刀杀人等等。也借托李开化、朱红竹的名字,聚集当地乡民和清兵对阵。同时,福建漳州的秀才蔡荣祖与道士冯珩,结盟祭天,招集群众,制办军器火药,共谋起兵,立“大宁国”,因事机不密,被破获。另外,广东的东莞、番禺、博罗、增城等地, 有莫信丰等聚众结盟,捆兵抢犯,刻有印札,也托名李开化、朱红竹纷纷起事。乾隆前期和中期的斗争还有很多,除了乾隆七、八年和乾隆十七年的斗争高潮之外,一七三九年(乾隆四年),河南伊阳有梁朝凤传习“邪教”, 树旗起事。他与伏牛山内的女教主蔡氏结为姊弟,蔡氏“绰号一枝花”。民间谣言:“一枝花,十七八,能敌千军万马”,“众人崇奉,呼为女总领, 其所煽惑附和者颇多。⋯⋯或称玉兰老母,或称上神爷,俱有邪术。所奉邪神系三教祖母、十二老母、九龙圣母,朔望哄骗乡民烧香,勾引入教”②。一七四六年(乾隆十一年),清廷破获了大乘教,其教首张保太,居住云南 大理鸡足山。张开堂传教,自称四十九代收圆祖师,早在雍正十年,张已被官府拿获,监毙狱中。但大乘教传布极为广泛,云南、贵州、四川、两湖、江西、江苏、直隶,到处都有徒党,乾隆十一年发动了一场大搜捕,株连的人很多。一七四八年(乾隆十三年),福建瓯宁老官斋教(即罗教)集合千余人,竖旗跳神,供奉“无极圣祖”,欲入县城抢米劫狱,还打出了“代天行

④ 《清实录》乾隆朝,卷一九七,八年七月三十日。

⑤ 同上书,卷二○三,八年十月三十日。

① 《耶稣会中国书简集》(日译本)乾隆编(三),第二一○页。按:马朝柱声称其根据地在“西洋寨”, 故在搜捕马朝柱时耶稣会传教士受到牵累。

② 《乾隆朱批奏折》五年正月十七日河南巡抚雅尔图奏。

事”、“劝富济贫”的旗号。一七六八年(乾隆三十三年),福建古田、屏南有“烧炭营生”的萧日安等,拜盟起事,置备旗帜印信,设立“护国将军”、“提督主帅”等官称,图谋攻打古田县城,劫夺仓库。同年,台湾冈山的黄教等抗官拒捕,聚众起事,焚烧营房,与清军作战达半年之久。一七七一年

(乾隆三十六年),湖北京山严士龙、何士荣等,聚众结拜,私置衣帽,设立官称,谋劫仓库,刻有“匡复中原”的印文,并以“天运”作为年号。这些反抗斗争,规模仍不很大,有许多次还未及公开发动,就被清廷破获镇压。但明显的趋势是从单纯的经济要求发展到具有某些政治目标,利用宗教、神迹、烧香、结盟的形式,以增强号召和团结,并且设立官称,提出简单的政治主张,招兵制械,有意识有计划地准备武装斗争。这些反抗活动,较之抗租抗粮、索赈抢米更有组织、更加持久,对封建政权更具有威胁性。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和战斗意志日益昂扬,终于一七七四年(乾隆三十九年)爆发了山东临清王伦的清水教起义,揭开了清代中叶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此后, 如白莲教、天地会等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风起云涌,抗清斗争连续不断,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十八世纪末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的新局面。